隋朝历史大事件简介,隋朝为何灭国如此之快?

与汉唐帝国相比,隋朝国力更胜一筹 。
隋朝征韩时,能发动113万大军 。隋朝人口达到4600多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隋朝的动员能力也相当强 。七八年间,动员了3000多万仆从,开凿大运河,扩建长城 。
国内储备也很厚 。隋朝在大都市附近设立了许多国有粮仓 。他们位于洛口粮仓,洛河在洛阳东部流入黄河口 。有3000个粮食窖,每个窖储存8000石,共计2400万石,约25.44亿斤 。隋朝灭亡后,经过历次叛军和百姓的劫掠,据唐朝人估计,还能供应五六十年 。
隋朝还有碾压周边少数民族的优势 。突厥可汗投降隋朝,吐谷浑被隋朝彻底镇压 。高句丽虽然称霸东北角,但完全无力挑战隋朝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杨迪手中,仅仅十三年就迅速从辉煌的顶峰跌落,并被农民起义撕得粉碎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人家特别穷 。
隋朝的繁荣有一个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发财 。为什么这么说?从汉朝开国到鼎盛,高涵、吕后、文帝、景帝积累巨富用了六七十年的时间 。从唐朝开国到鼎盛,从高祖、太宗、高宗、武侯、玄宗,经历了近百年 。宋代人宗时期经济繁荣,用了六七十年 。明朝经历了毛、成两代大强,大概五六十年 。清朝康熙后期才勉强达到顶峰,用了七八十年 。
隋朝,从5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5年炀帝继位,只有24年 。其财富积累速度远超各大朝代 。中国古代是非常简单的农业自然经济,通过农业生产积累财富的速度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其他朝代从创业到繁荣大概需要60年 。隋朝积累这么快显然不正常 。有什么玄机?
根子是隋文帝 。作为开国皇帝,他的思想非常狭隘,有时在工作中也很极端 。隋朝建立后,关中经常遇到饥荒,因为地狭人多,只有在关东调拨粮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后来有人建议,国家有灾年、丰年的时候,把丰年的一部分粮食拿出来,国家带头建义仓,把老百姓的粮食放进去,等荒年拿出来救灾 。
这个建议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文帝隋把他搞错了 。起初,人民愿意响应号召,把粮食储存在仓库里,反正是为饥荒做准备 。隋文帝给百姓定了一个储粮标准 。优等户一年一石,中等户一年七斗,劣等户一年四斗 。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也装不下全年的交付量 。而且这是在正税之外的硬摊派,不交是不行的 。后来口味变了,朝廷管理义仓,没有皇帝的诏书不准使用 。这无异于侵吞人民的财产 。隋朝短短20多年积累的天文数字的粮食储备,其实都是从农民手里抢来的 。
本来民间凭借雄厚的储备,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结果被隋文帝连续抢了二十多年,老百姓被抢成了没有积蓄的穷人 。只要有洪水和干旱,就会有大规模的饥荒 。但是隋文帝不让粮食随意发放,导致百姓越来越穷 。
杨迪在位时,不顾民力已近枯竭,大兴土木,开凿运河,大修宫殿,修长城,对朝鲜征收三税 。使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绝望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 。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都是因为饥荒而爆发,往往是在王朝后期,但隋朝是在建国后30多年才爆发的,而且规模特别大,实力特别强,都是对国家敲诈勒索政策的极端反应 。
第二是统治集团的分裂 。
文帝父子疑心极重 。开国功臣中,凡是地位高的,都被政治残酷迫害 。隋朝最有才华、最老成持重的高炯,帮助文帝夺取政权,建立各种制度和法律 。但他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引起了文帝的不安,于是被罢官,留了一个官阶 。炀帝即位后,反正不喜欢高炯,又因为高炯在废太子的情况下不支持杨光,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矛盾,所以炀帝杀了高炯 。
另一位开国功臣苏阳,他的贡献不亚于高炯,也曾因懂得讨好文帝,尽力帮助炀帝夺取政权而受到炀帝的尊敬 。但是他的力量太强大了,炀帝也很怀疑 。后来,苏阳生病死了,所以他乞求个人死亡,以保持家人的安全 。
其余的武将,如余庆泽、王士奇、何若璧、史万岁,文臣,如薛道衡、张衡、刘芸、王静等 。,都是被邓文迪父子杀死的 。
隋朝重臣李牧的儿子李浑的孙子李玟,也因种种原因被炀帝所杀 。他也是李玟文帝的孙女婿,曾经和炀帝关系密切 。
唐国公唐元也受到怀疑,因为他住在太原,一个戒备森严的地方 。但唐源行事低调,远离长安的政治中心,因此幸免于死 。
可以说,隋朝的高官显贵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惶恐之中,稍不注意就会被杀 。久而久之,就和皇帝分开了 。大业九年,杨迪皇帝不顾朝野反对,强行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二次讨伐 。隋朝礼部尚书苏阳之子杨玄感在溧阳公开造反,声称要推翻杨迪 。
后来杨玄感虽然被打压,但无疑点燃了高官集团对炀帝的怨恨 。后来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浪潮浩大,隋朝各地官员全部转型,割地为王 。有什么力量可以支撑这样一个叛逆的王朝?
【隋朝历史大事件简介,隋朝为何灭国如此之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