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它有哪些特点?

蝉是农村常见的昆虫,尤其是夏天,是蝉最活跃的季节 。蝉有很多俗名 。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称呼 。一般称为蝉、蝉猴、树蝉、树猴、秋蝉、夏树猴、地蚕等 。
在自然界中,昆虫是如何生存的,又是为了什么而生存?那么,蝉对大自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蝉是益虫还是害虫?
要知道蝉是益虫还是害虫,要看蝉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才能确定蝉是益虫还是害虫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蝉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 。
蝉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生长发育阶段 。一般来说,一年一度的春蛰节后,大地温度升高,昆虫开始从冬眠中苏醒,在大自然中活动 。蝉从土壤中越冬,由于土壤温度上升的影响,它复苏了,从土壤的洞里钻出来,爬到大树的幼枝上,啃食树枝上皮层中的汁液作为养分,存活下来 。
所以,蝉爬到幼枝上,停留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啃食幼枝皮层,吸取皮层的汁液,使枝条上的营养大大减少,啃食皮层的幼枝部分 。一根树枝上的一大块树皮被嚼烂后,出现大面积的疤痕 。在高温下,枝条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严重流失,使枝条容易枯萎死亡 。
此外,树枝被皮层上的蝉吃掉,蝉从土壤中携带的有害病菌传播到树枝的伤口上,导致树枝生病死亡 。蝉特别喜欢危害果园里的果枝,因为自然界中自然生长的树的枝干没有果园里的那么有营养和多汁 。果树是人工追肥,能给枝干输送充足的养分,自然生长的树木枝干养分较少 。
所以蝉的危害主要是果园里的果枝 。所以果树的果实都是靠粗壮营养的枝条结果的 。由于蝉的啃食,枝条营养减少,甚至果枝枯萎死亡,严重影响果实产量 。
同时,它在树枝上产卵,在适宜的环境下孵化成蚂蚁,然后落到地面,慢慢地钻入土壤,寻找农作物的幼根,进食吸收营养,然后开始在果树根部附近打洞,依靠果树根部的营养为其提供食物 。
当幼虫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们钻出土壤,变成成虫和蝉 。然后蝉开始危害果树的枝干 。
秋天气温降到15℃以下,它们就在果树下的土里打洞避寒,然后进入冬眠 。
夏天蝉对人类的危害就是噪音 。蝉习惯于鸣叫 。这种噪音,由于蝉的数量多,一直不停的鸣叫,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另外,蝉每老一次都要脱一层外皮层,蝉就长一次 。蝉蜕是一种中草药 。
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矿物质 。因此,蝉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人体美味 。
总之,蝉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对果树的危害最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是一种害虫 。因为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昆虫,人们抓来吃,化害为利,所以它成了人类的益虫 。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人们可以通过大量猎捕蝉来减少蝉对果树的危害,提高果实的产量 。
【蝉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它有哪些特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