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晏殊所创作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 。上阕写惜春之情 。开头三句以闲淡之笔写春景:碧树倚靠六曲阑干,正是当时与伊人流连处,轻风细展丝丝柳条,牵动念旧情绪 。忽听传来弹筝的音乐,更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双燕穿帘离去,倍感此身之孤独 。上阕景语皆情语 。下阕写送春之意 。前三句仍是景语 。四五句写人:浓睡中,被黄莺杂乱的啼叫惊醒,讨厌它破坏了我的好梦 。醒后好梦可再也找不到了!全词浑成而隐约地表达出题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终揭题 。
 
原文
六曲阑干偎碧树①,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 。谁把钿筝移玉柱③,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⑥ 。
 
【晏殊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注释
①偎:依靠 。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 。
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 。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 。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翻译
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 。是谁抚弄着细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
 
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 。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 。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的春愁,全词分为两层,上阙写迎春之情,下阙写送春之意,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 。
 
该词上阙主要描写了早春三月之景,有富贵之象,格调清丽,色彩明快 。前三句“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曲折的阑干环绕,绿树掩映,在阵阵和煦的春风中,杨柳随风舞动,展尽风姿 。从中读者隐约可以看见漫步于其中的主人公,一会儿拍拍阑干,一会儿又依偎在碧树旁,不禁让人疑问,她在做什么,她又在想些什么 。该句虽然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人物却又暗含其中,无处不在 。后两句“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一个“谁”字,便点出只能听到筝乐声,却没有看到弹奏细筝之人 。对于谁人弹奏细筝,诗人并没有点明,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这两句是写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海燕双飞,当孤独的闺中人看到此种景象时,其内心是何等伤感就不言而喻了,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 。这五句主要写阑外杨柳如丝,令人想起别离光景 。幽思难遣,故弹筝以寄,谁料双燕穿帘,更显示出闺中独居的寂寞 。
 
该词下阙主要通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情 。前三句“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与词的上阙前三句一样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无限的情思 。“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此外,“游丝”、“落絮”,就如同流荡在外的游子,并且满眼都是,触发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后两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乱语的黄莺将浓睡中的“我”惊醒,这又让“我”到哪里去寻找那美妙的梦境呢 。那么“我”到底有梦到了什么,词中却隐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这五句由景及情,游丝落絮,春雨中杏花开,令人伤春自怜 。情思绵绵,方期梦中一晌贪欢,却被莺语惊醒残梦,怅惘无限 。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 。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 。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 。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