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科第是指什么 五经指什么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采用世袭制、科举制和孝道制 。贵族和大家族的子弟逐渐垄断了朝廷的重要官职,形成了“顶层无寒门,底层无士绅”的局面 。隋朝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通过科举考试将有才能的人录取入朝为官,为底层人才的上升提供了通道 。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非常先进的选拔制度 。朝廷可以选拔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入朝为官,让朝廷底层的人才有上升的通道 。“庭上田舍郎,黄昏天子堂”的情况比比皆是 。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使朝廷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有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发展 。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始将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 。八股文化的考试形式之后,逐渐成为一种落后、僵化、僵化的考察制度,不适应时代选拔人才的需要 。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的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原来有六经,合称“诗、书、礼、乐、变、春秋”四书五经九书,都是儒家经典 。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礼仪崩乐坏 。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当时的社会秩序,他提出了“仁义”、“礼乐”、“道德教化”、“君以民为体”等思想 。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有助于人们向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但当时周王室衰落,天下诸侯不可能采纳孔子的思想 。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孔子带领弟子周游世界 。
当时诸侯之间兼并侵略战争频繁,诸侯都想打败对手,称霸天下,所以对孔子的仁义伦理思想不感兴趣,主张法家的王霸思想 。例如,在秦孝公时期,为了繁荣秦国,他颁布了求贤令,从世界各地招募人才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向他讲述了孔孟的仁政思想 。秦孝公困了 。当商鞅再次来看他时,他把王霸思想告诉了秦孝公 。秦孝公对此很感兴趣,并开始重用商鞅来支持他的政治改革 。
秦始皇征服六国,武力夺取天下,所以在位期间主张严刑峻法治民 。秦始皇也“焚书坑儒” 。春秋秦时期,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者忽视,甚至被压制 。
汉代以后,儒生董仲舒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相结合,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君权父权夫权夫权学说,使儒家学说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他给皇权加上了神圣的外衣,使其神圣不可侵犯 。同时,儒家还用三纲五常来约束人的行为,使大臣和百姓无条件地尊敬皇帝,维护皇权 。
董仲舒的儒学符合汉武帝加强皇权的需要,所以不仅为汉武帝所采纳,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置于崇高的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的正统思想 。儒学在明代还受到朱等人的改造,更符合皇权的需要 。因此,明清时期的掌权者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指定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让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阅读儒家书籍 。
科举的文体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立意、立艺、时文、八股文,主要是指文章由破题、承题、开讲、入题、开篇、结尾、并列八部分组成 。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文章的内容应根据朱的《四书章句注》等书展开 。考生不能随意发挥 。
【五经科第是指什么 五经指什么】文章前两句要指出题目的意思,即“破题” 。然后,要进行破题的讲解,也就是“进行正题”,然后开始讲课,也就是开始讨论,然后“开始”,也就是讲课结束后的起点 。文章的后四个部分,开头部分,中间部分,后面部分,捆绑部分,每组要有两排对仗字,都是八股文,所以科举文章叫八股文 。
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儒家经典 。为了名利,读书人只读儒家经典,很少读医学、科学等其他种类的书,也很少读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书,导致读书人视野狭窄,从而陷入读死书的状态,影响我国科技、农业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
早期的科举制度是非常先进的选人制度,八股文化的科举制度是落后僵化的,但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科举 。明清时期,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比如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都是读书人 。他们很优秀,但科举的僵化也制约了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使晚清落后于西方国家,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
?

  • 高体温等于得新冠肺炎吗?
  • u什么牌子好?这三款U盘便宜易用
  • 无糖食品能放开吃吗?这三个小窍门一定要学会
  • 为什么美国专家想炸掉月球,让地球没有季节?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 三天一次大便和一天三次大便有什么区别?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