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意思

意思是:水光连着天际 。
水光接天出自《赤壁赋》 ,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 。原文如下:
壬戌之秋 , 七月既望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 ,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白话释义:
壬戌年秋天 , 七月十六日 , 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 , 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 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 ,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 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 , 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 , 越过茫茫的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 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 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 , 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扩展资料:
文中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 兴之所至 , 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 ,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 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 , 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 , “少焉 ,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 , 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 ,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 , 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 , 舒畅 , 无拘无束 , 因而“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 乘着一叶扁舟 , 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 , 随波飘荡 , 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 , 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 , 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 泛舟而游之乐 , 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 , 以景抒情 , 融情入景 , 情景俱佳 。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 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 ,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 , 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 , 被捕入狱 , 史称“乌台诗案” 。
“几经重辟” , 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 ,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但“不得签署公事 , 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 , 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 , 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 , 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 , 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赤壁赋 (苏轼作品) 就是水和光好像都连在一起了 。【词语】:水光接天 【释义】: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 。指水域宽广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 【近义词】:水天一色 【例句】:一眼望去 , 东湖水光接天 , 美丽极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词语】:水光接天
【释义】:<主谓>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 。指水域宽广 。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
【近义词】:水天一色
【例句】:一眼望去 , 东湖水光接天 , 美丽极了 。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水的光色与天的光色相连接 。形容水域广阔 。(形容江河湖海的大或远 , 和远处的天色连在一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