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0糖”“0卡”并非想象中那么健康


人工甜味剂,“0糖”“0卡”并非想象中那么健康

文章插图
【人工甜味剂,“0糖”“0卡”并非想象中那么健康】“0糖”“0卡”的健康寓意,再次受到了挑战 。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近日刊发的一项有超10万人参与的队列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酰磺胺酸钾(俗称:安赛蜜),与总体癌症风险增加正相关 。
而这些物质作为“代糖”,是“0糖”“0卡”饮料、早餐麦片、酸奶、冰激凌等食品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
人工甜味剂,“0糖”“0卡”并非想象中那么健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Plos medicine
根据研究报告,参与者中消费代糖较多的,一般是年轻的女性、吸烟者、身体活动较少、受教育程度高且更可能患有糖尿病 。在她们的食谱中,除了不加糖的非酒精饮料,钠、总糖、乳制品、含糖食品和饮料的总量,也高于水果、蔬菜等 。
缺乏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支持,“0糖”“0卡”饮料、食物不仅达不到减肥的目的,甚至有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
就在几天前,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以657亿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也是中国首富,为此还有人调侃“大自然的搬运工”竟然这么赚钱!
事实上,钟睒睒已经苦“年轻人不爱喝水”久矣 。2021年农夫山泉股价跌去了15%以上,包装水的收入也在连年下滑 。
“0糖”“0卡”“0脂肪”气泡饮料、零食的强势崛起,已经扭转了中国食品市场的方向 。
中国无糖“气泡水”的发迹,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可口可乐推出零度可乐 。这款产品在8年后(2013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收入开始走低之际,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谓是嗅到了市场先机 。
中科院2021年11月份发布的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无糖饮料(剔除包装饮用水)市场规模只有16.6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至117.8亿元 。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276亿元规模 。
2014年至2019年间,中国无糖饮料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其中无糖气泡水年复合增长率更是接近50%,总量上也占据了百亿市场的半壁江山 。
在其背后,食品安全问题讨论淡出大众视野,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已经重新将“0糖”“0卡”与健康画起等号 。
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上海Z世代消费者饮料偏好报告》,95后、00后人群80%以上奉行“低糖主义”已被饮料希望的含糖量普遍在五分以下,超过40%认为无糖最好 。年轻人“抗糖”“减糖”,甜味儿却不愿意少,一点儿也没有放弃“寻求味蕾刺激” 。
要求饮料既要好喝,又要低糖,无糖饮料、食品似乎是不二之选 。
然而“无糖”,只是无蔗糖或蔗糖添加比例在一定标准之下 。无糖饮料的甜味则是靠食品添加剂来实现的 。关于人工甜味剂是否健康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有相关研究,并逐渐淘汰了部分产品 。
更多研究,又将怎样刷新人们对健康饮料、食品的认知?
另一个的“甜蜜陷阱”?
这项由NutriNet-Santé发起,从2009年5月开始招募受试者,截至2021年1月,共有102865名法国成年人参与,其中78.5%为女性 。研究将参与者分成了三组:人造甜味剂的非消费者、较低消费者和较高消费者 。
研究将所有从纳入研究到2021年1月22日之间诊断的首次原发性癌症(基底细胞癌除外)视为病例 。
结果发现,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7.7年)出现了3358 例新发癌症病例,其中982例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和2023例肥胖相关癌症,诊断时的平均年龄是 59.5 ± 12.2 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