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平仄音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平声和仄声 , 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 , 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 , 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 , 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 , 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汉字平仄音》是著名书法家文字书法理论家翟子明先生倾心著作,是书法家练就传统文学功底的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
想学古诗词创作,如何入门?诗歌创作究竟该如何入门关于诗(一)题记:《关于诗》是笔者在诗词学习与创作时的感悟与心得 。
诗心敏感,多情,善于发现 。
每个人都有 。
有的则更为心思细腻 。
不多赘述 。
诗骨对于诗的认识和理解 。
这是因为认知,是你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 。
认知的边界就是人生的边界,也就是你的世界的边界 。
或者具体到诗与艺术上来说,是美学 , 是审美层次 。
也就是说你对艺术、对诗的理解有多少,你的骨子里所带来的东西就会有多少 。
所谓“作文如做人” 。
而眼界的高低与雅俗无关,与认知相通 。
血与肉正如语言文字的力量和技巧 。
?张力 , 通过诗心发于文字,充满情感和力量 , 遣词造句 , 或迸发,或流淌,往往这就是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
共鸣的基础是经历,环境,状态,情感美学的认知层次 。
如题材中经常表达送别,惜春 , 友情爱情亲情等等 。
韵律,诗骨需要丰富,更是下一番功夫 , 甚至一个字也要捻断一缕青丝 , 精雕细琢 。
往往读起来,听起来,如山水风景,行云溪水 。
像是吴侬软语,像音韵旋律 。
于是,韵律在歌词的创作中,对于歌者有语感,唱的上口;对于听者言语明白,听的顺畅 。
动机至于动机,往往发于心 , 不论得不得志,感不感悟,景语如何?都是灵感 。
灵感来你于大自然的关系 。
似乎是大脑的共振,似乎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你恰巧把握住了,成为了输出的适配器 。
于是,溢流出来 。
技巧技巧不好说,各种关于写作 , 创作,评论的文章太多了 。
技巧也许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孩子一样,纵然你有赤子之心 , 也需要穿衣打扮 。
看看身边的朋友,穿衣服,发型,搭配就是他个人修养的具体表现 。
方法不具体谈,我也谈不好 , 个人创作能力有限 , 还是一位算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 。
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看、多读、多练、多用心动脑劲 。
像这些古汉语词典、康熙字典、诗词格律、各种各样关于古典文学和艺术审美的文集,需入迷着魔最好 。
当语境和体会能使自己全景带入到过去作者的身上时,甚至做梦也在想他,就会有体会了 。
诗词对联格律写作:第七章 对联格律第一条 字句对等 。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
第二条 词性对品 。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
第三条结构对应 。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
第四条节律对拍 。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
第五条平仄对立 。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 , 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 , 仄顶仄” 。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
上联收于仄声 , 下联收于平声 。
第六条 形对意联 。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
大慨这些吧 。
...
诗词曲的特点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
这便是诗的起源 。
它源于宗教 。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 , 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 , 协调动作 。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 , 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
所以 , 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 , 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
七言去两字 , 五言不费功 。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 , 称为词调 。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 并且各不相同 。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
每首词分成数片 , 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
(4)句式长短不一 。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 , 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
(5)字声配合严密 。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 。
《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 。
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 , 《斗百花》之无味是也 。
”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 。
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 。
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 。
——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
否则望文生义 , 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
例如 , 《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 。
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 , 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 , 加以滥用也就错了 。
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 , 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
(1)根据前人记载分析:唐宋人书中凡言及词调声情,大致都可信 。
如宋毛开《樵隐笔录》说:“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
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 , 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 。
”这也可见《兰陵王慢》末段的声情 。
可惜这类记载,在唐宋人故籍中比较少见 。
(2)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这可依《历代诗馀》(清康熙时沈辰垣等所编的一部词的总集,将唐宋以来的词依调分编)诸书 , 于一调之下许多词中,分析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若有十之七、八相同的,即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 。
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 。
虽有例外 , 大致相差不远 。
(3)根据凋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易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 , 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必安祥;多作拗句的 , 情感必郁劲 。
(4)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
诗词曲有何区别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
首先 , 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 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 , 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 , 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 , 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 , 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 , 没有统一的要求 。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
《眼儿媚》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 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
5、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
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诗词诗 ,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
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 只不过那时候是四言的诗 。
到后来发展成乐府、古体诗和近体诗 。
乐府可以合着声唱 。
古体诗不太讲究格律 。
近体诗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
诗在唐代到达顶峰,所以说唐诗 。
词,文体名 , 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
可以配着曲子唱,所以有词牌 。
又名长短句,顾名思义 , 与诗不同 , 句子有长短 。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 , 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 , 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
在21世纪的中国 , 诗词仍然深受普罗大众青睐 , 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
...
诗词基本入门知识“诗”: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 。
(在诗中有戏剧,而在戏剧中也有诗)(诗的害乎锤锻)(诗,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绝无存在价值的东西)(诗是会呼吸的思想 , 会焚烧的字) 。
我们常说的诗又指《诗经》 。
《诗》三百,始终于周,《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形式 。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 。
统称为诗歌 。
按有无故事情节又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是否有韵律,又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
“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句子长短不一,赋》 。
注:“词”与“辞”在“言词”这个上是同代 , 一般只说“辞”,不说“词” 。
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
“词”后来又逐渐按一定的曲调来填写,即词牌;如“满江红”“蝶恋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发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来以这种形式填词,便逐渐成为一种词牌 。
[1] 宋代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 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 因此又叫长短句 。
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大调亦称长调(91字以上) 。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
诗后人奉为经典;楚辞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达、比兴手法的完整运用,影响后代诗歌创作,形成创作传统 。
《诗经》与《楚辞》因此也时常被认作古代诗歌将源头追溯到《诗经》与《楚辞》 。
诗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 , 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 , 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 , 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
词的特点 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 。
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
首先,词必须有词调 , 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
有的词牌原来和词的内容有关 ,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内容是回忆江南的风物、生活 。
但后人依据《忆江南》这个词牌填词时,仅取其曲调,而内容不必与江南有关 。
这样一来 , 词牌仅仅表示一种曲调而已,于是有的词人就在词牌之下另注明题目 。
如苏 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传61字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临江字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园春114字青门引42字 如梦45字苏幕遮62字水调歌头95字 双双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谒金门45字忆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一斛珠57字玉楼春56字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铃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诉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 诗的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1、《全唐诗》2、《全宋词》6、《乐府诗集》7、《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8、《百年绝句大典》9、《百年律》10、《诗韵合璧》相关诗句 西施故里浦阳江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浦阳通钱塘 古居游客日三千 浣纱银河落九天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 西施圣殿诗 五千载金鼎宝殿 一万年玉容天仙 画的是山河壮丽 唱的是国歌太平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题诗红粉池诗 苎萝山下天宫匠 红粉池名地共长 池边留影多才女 碧波青莲好鸳鸯 ——易道风水道师尉汤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格律诗关于写作业的 入门通例是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 。
大学诗词那本观点颇为偏激,不宜初学 。
南方人还是看地区吧,有些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入声(而不是仄声,中华土地不存在没有仄声的方言) 。
粤语,以及云南、浙江、湖南的某些地区的方言都有入声,其完整程度也不一样 , 最好自己对照一下(拿入声字声部跟自己的方言对照一下),发音短促(按国际音标就是辅音作尾)的就是入声了 。
若喜欢写词,还要多买一本《白香词谱》或者《唐宋词格律》 。
注意:以上的书目一定要买实体书,书店买不到 , 可以网上订购 。
地址: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3?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04&asin=B002B3XPZ6&sr=8-3)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65&asin=B00127EDM6&sr=1-1 绝不可从网站下载电子书 。
另附我编列的一份课程 , 你可以参考一下: 说明: -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 。
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
-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
- - 学前要则: -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 , 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 。
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 , 变成老穷酸 。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 , 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 。
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 , 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
- 第一阶段 - 精读类: -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 ●注: -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 。
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
- 目的: -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
【啥是平仄音】 - 朗诵类: - 《唐诗选》、《宋词选》 - ●注:繁体版 。
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 。
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 , 诗也很难学得深 。
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
-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
- 目的:培养语感 。
- -应用类: -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 , 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 。
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 , 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
- ●又注:《辞海》是字典 。
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 , 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 , 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 泛读类: -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
- 目的:增加兴趣 。
- -练习: -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自己重新演绎 。
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 。
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
-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 。
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 。
无论能否遵照格律 , 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 。
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 。
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 , 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 , 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 。
只须多练就可以 。
-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
- - 第二阶段 - 精读类: -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
-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 。
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
-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 。
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
-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 。
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 , 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 , 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 。
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
-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
-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
- 朗诵类: - 三曹诗?。焕畎?..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