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知句法有渊源”出自哪一首诗词?

《还程彦举诗卷》 宋 吴儆
关于古诗词的知识,丰富一点 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 , 亦称“诗三百” 。
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 。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诗词的介绍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 。
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 ,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 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 , 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
《尚书.虞书》:“诗言志 , 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 , 在近代新月诗社很好的继承了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 , 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 。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 一般分上下两阙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 。
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 。
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 。
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
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 , 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 。
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 。
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
豪壮:1 我欲学古风 , 十步杀一人2 李白的,随便找沉郁悲怆:杜甫的,也是随便找优美:李清照林黛玉
跪求有关古诗词的小知识 近体、古体 格律诗 , 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
【“旧知句法有渊源”出自哪一首诗词?】唐以前的诗 , 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 , 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 , 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 , 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 ,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 , 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 , 是古体不讲平仄 , 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 ,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 , 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 , 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 , 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 , 等等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 , 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 , 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
古体诗的押韵 , 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 , 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 , 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 , 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 , 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 , 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 , 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 , 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
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给出范式..一份标准卷..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 , 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 ,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 , 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
首先 ,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 , 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 , 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特点 。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 , 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情意却深 。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 , 发而成诗 , 即为抒怀 。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诗词的格律只要你在“谷歌”输入“诗词格律”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结果,然后根据需要你自己选择下载 。
先给你推荐几个网页,仔细读读 , 会有很大帮助的 。
这是王力的著作,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古体诗的写作知识 。
http://72616.bokee.com/2225849.html这是诗词格律简捷入门:http://culclub.news.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ancient&a=128378&allchildnum=20这是关于古体诗词的一些基本知识与词语解释:http://www.chinapoesy.com/ShiCiZhiShiIndex6.html下面再给你一个写古体诗的辅助工具《佩文诗韵》,用以检查诗的押韵是否符合古韵:http://bbs.zdic.net/thread-104882-1-1.html
古诗词排律规则是什么?古诗词排律规则:(1)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 , 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 , 但它不限于四韵 , 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 。
除首尾两联外 , 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
(2)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 。
(3)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 , 并限定韵脚 , 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
排律的相关知识:(1)排律,又称长律 , 是一种扩大了的律诗 。
排,是排比的意思,排律即是按着律诗的格律则可以一联一联地排比下去 。
一般是指十行以上合乎律诗规则的近体诗 。
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句法韵律要求与律诗一样严格 。
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 , 每联都押,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
(2)排律有五言长律与七言长律两种,从格律上看,五言长律是五律的延长,七言长律是七律的延长 。
排律篇幅以五联十句为基点,长则无限制 。
可以写到一百多韵,二百多句 。
例如杜甫的《投赠哥舒开封翰二十韵》,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等 。
(3)排律由于格律要求太严 , 过于束缚思想 , 因而不容易写好,历来认为杜甫的五言排律写得最好,其它名家名作不多 , 而七言排律比五言排律更难作 。
帮忙:解答诗句 。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 , 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鹊桥仙》,是宋代词人秦观写的一首咏七夕的词 。
《鹊桥仙》是这首词的调名 , 同时也是词的题目 。
这种调名和题目一致的例子,在唐、五代的词作中是常见的 。
到南宋以后,词和音乐的关系愈来愈远,才盛行在调名之外,另标题目 , 以表明所咏的事物和内容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纤云就是微云 , 飞星就是流星,银汉就是银河 。
微微的云彩,划过夜空的流星,遥遥的天河 , 这都是七月七日夜晚的特定的自然景象,不是一般的夜色的描写 。
弄巧 , 传恨,暗度,这是织女活的形象,是织女典型的性格和行为的描述 。
传说中的织女是织布的能手 , 织出的东西简直可以巧夺天工,胜过云霞的轻盈和绚丽 。
所以,旧时七月七日的晚上,无论宫廷民间,妇女们都要在月下庭中,陈设瓜果,摆下针线,乞求织女赐给她们织布、绣花、缝制衣服的慧心巧手 , 赐给她们一手好针线活 。
所以,七夕又叫乞巧节 。
弄巧二字暗寓了这许多丰富的内容 。
飞星传恨,这恨不是一般的恨,而是象白居易《长恨歌》里所写的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 。
夜空的云彩象织女织出的云锦,划过夜空的流星象在为她传递夫妻不能团聚的怨恨,这时织女悄悄度过遥远的天河会牛郎去了 。
弄巧、传恨、暗度,这一连串的动作,写的很有层次,而且 , 把人物的性格、行为和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起到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
就此一句,便委婉、贴切地写出了七夕的特定的情景,这是很需要一番巧思的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金风就是秋风,玉露就是白露 。
这是秋日的特定景物 。
金风玉露暗示节候,风字前加一金字,露字前加一玉字,显示景物的优美 。
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真诚相爱的情侣能得到一夕的相逢,也就胜过了人间无数次的团聚,而且胜过不知多少倍了 。
真正的爱情是天河也隔绝不了的 。
有了这种真正的爱情,即使一年一度相逢,也是美好的,可贵的;没有爱的结合 , 哪怕终生朝夕厮守在一起,也没有意味 。
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 , 作者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看法 , 对爱情的看法,和那些通常的观点是迥然不同的 。
在作者看来 , 织女是真正的高尚的爱的胜利者,并不是失败者 。
织女是很值得羡慕的 。
这一句实际上是在为全词的最末一句张本 。
下阕:柔情似水 , 假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遥接上阕暗度相逢的意思 。
由暗度到相逢,由相逢到深入刻画相逢后的情景 , 层次很分明 。
柔情似水,是说这织女会牛郎时的一片柔情,比眼前的银河水还清、还柔 。
以水比情 , 情深似水,水柔似情 。
两者联系起来 , 起到了互相衬托又互相深化的作用 。
佳期如梦,一年一度相逢,不知有多少情怀要倾诉,乍一相逢能没有如梦的感觉吗?这一夕相逢的佳期能不如梦境一般美好吗?这样深情的一对 , 能够暗度相逢,而且一年仅此一夕,他们能舍得分开吗?然而不愿意回去而又不得不回去,还得走鹊桥之路,这就是恨之所在 。
这一句极力渲染织女感情之深厚、真挚 。
联系着银河之水,联系着鹊桥之路,由情及景 , 由景及情,更由情景而深入到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刻画,委婉含蓄 。
这正是婉约派词人的特色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只要两个人的爱情真正是海枯石烂,真正是地久天长,又何必要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 这首词共五十六个字,和一首七律的字数相当,只是句法不同 。
它写了纤云、流星、金风、玉露,迢迢的银河和银河上的鹊桥 。
它又写了织女的巧,织女的恨 。
她悄悄地度过银河,步过鹊桥,去赴一年一度梦寐以求的佳期,心中充满柔情;她一往情深地只顾向鹊桥那边走去,一点也不考虑一夕过后,仍要从这桥上回来,还要去忍受那年复一年的隔绝分离之苦;她只感到两情的久长和这一夕相逢的珍贵和欢乐;她并不追求朝朝暮暮厮守在一起,觉得这美好的一夕,就胜过了人间的无数 , 就是永久 。
这就是七夕织女的情怀 。
作者处处巧妙地融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去创造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形象是有血有肉的 , 是完整丰满的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传恨和两情久长,暗用白居易《长恨歌》中……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
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 , 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
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
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 清新 。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
2 平淡 。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
3 绚丽 。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
4 明快 。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
5 含蓄 。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 , 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
6 简洁 。
就是干净利落 , 言简意赅 。
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 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
如“今霄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
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什么传统1、《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
2、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 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 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
请推荐一本古诗词相关的书籍,最好讲了平仄是什么的 。
我是初学者 。
入门通例是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 。
大学诗词那本观点颇为偏激,不宜初学 。
南方人还是看地区吧,有些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入声(而不是仄声 , 中华土地不存在没有仄声的方言) 。
粤语,以及云南、浙江、湖南的某些地区的方言都有入声,其完整程度也不一样,最好自己对照一下(拿入声字声部跟自己的方言对照一下),发音短促(按国际音标就是辅音作尾)的就是入声了 。
若喜欢写词,还要多买一本《白香词谱》或者《唐宋词格律》 。
注意:以上的书目一定要买实体书,书店买不到,可以网上订购 。
地址: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3?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04&asin=B002B3XPZ6&sr=8-3)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5138965&asin=B00127EDM6&sr=1-1 绝不可从网站下载电子书 。
另附我编列的一份课程,你可以参考一下: 说明: - ●关于本课程 , 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 。
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
-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
- - 学前要则: - 一、参与劳动,多做运动,每天保证流汗四五升以上 。
否则学诗词很容易学进歧途,变成老穷酸 。
- 二、全文分三大部分 , 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
三、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 。
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 , 知识性、趣味性阅读 , 浏览便可 。
- 第一阶段 - 精读类: -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 ●注: -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 。
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
- 目的: -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
- 朗诵类: - 《唐诗选》、《宋词选》 - ●注:繁体版 。
学诗之人 , 繁体字可以不用 , 但不能不懂 。
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 , 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 , 诗也很难学得深 。
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
-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 , 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 , 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
- 目的:培养语感 。
- -应用类: -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 。
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 , 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
- ●又注:《辞海》是字典 。
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 , 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
- 泛读类: -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 , 四大名著,●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
- 目的:增加兴趣 。
- -练习: - 一、找自己喜欢的诗进行仿写,或者沿用前人的题材 , 自己重新演绎 。
这个阶段是一定写不出好东西的,目的仅仅是练习 。
又,不要去强调表现自我、宣泄情感等等,那需要相当的写作技术来支持 。
- 二、这个时期最好严格按照格律来练习 。
如果静不下心来琢磨格律的话,有可能为日后的学习埋下祸端 。
无论能否遵照格律,都必须要清楚一点:格律不是限制、不是死板的形式,它是你写好一首诗最好的工具 。
写诗好比钉钉子,格律好比锤子,熟手工人也许可以用石头甚至手掌代替,但终究是不如锤子好用的 。
即使一些场合无法使用锤子了,必须用其他工具代替,那也得懂打钉子才行 , 而没拿过锤子的人又怎么学得会打钉子呢? - 三、无须苛求每一首习作的质量,因为想苛求也没这能力,反倒搞得自己很迷茫 。
只须多练就可以 。
- 四、这个时期的学习目的就是感受下诗词写作是什么一回事 , 也打好日后写作的一些感性方面的基础 。
- - 第二阶段 - 精读类: - 《写作概要》、《文学概论》、《古代汉语》 - ●注:选各大高校的教材通常会比较客观 。
- ●又注:这部分绝对要学扎实 。
认真学习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 , 就能基本掌握这三本书了 。
- ●又注:《古代汉语》是繁体书(包括白话讲解部分),所以前面要打繁体字基础 。
而且,越学到后面,越要接触大量的繁体书籍 。
- ●又注:先弄清楚什么是文学,再弄清楚什么是诗词,那么视角会高明得多、眼界将宽广得多 。
文学就好比一间房子,诗词就好比房子里一个茶壶,站在房子里能够一眼看清楚茶壶的形状,站在茶壶里却永远搞不清茶壶的造型 。
固然,这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 却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
- 目的:了解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写作?了解古汉语是什么一回事 。
- 开始时机:待上述的仿写练习不觉得困难之后 。
- 朗诵类: - 三曹诗?。焕畎?..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