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东风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一方面表达春天的温馨、欢欣,显示作者喜悦的心情 。晚春的东风也能吹落百花 , 象征着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
【诗词里的东风是什么意思】
与此相对应“西风”一般指秋风,这是由于客观季节气候风向形成的固定印象 。
有时候“东风”也有特殊含义,如”孔明借东风“的典故将”东风“引申为时机 。
东方风来满眼春 。(李贺《江南府试十二月乐词》)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苏轼《海棠》)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催露千娇面 , 欲绽红深开处浅 。(柳永《林钟商》)
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 。(周紫芝《秦楼月》)
东风元自好,只怕催花老 。(程垓《菩萨蛮?访江东外家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参考资料
论文网:http://www.xzbu.com/9/view-1026926.htm
诗词里的东风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般指春风或者代指春天 , 一方面表达春天的温馨、欢欣 , 显示作者喜悦的心情 。
晚春的东风也能吹落百花,象征着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
与此相对应“西风”一般指秋风,这是由于客观季节气候风向形成的固定印象 。
有时候“东风”也有特殊含义 , 如”孔明借东风“的典故将”东风“引申为时机 。
表达春天的温馨、欢欣东方风来满眼春 。
(李贺《江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苏轼《海棠》)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催露千娇面,欲绽红深开处浅 。
(柳永《林钟商》)表达不胜东风的感伤、无奈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 。
(周紫芝《秦楼月》)东风元自好,只怕催花老 。
(程垓《菩萨蛮?访江东外家作》)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时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杜牧《赤壁》)参考资料论文网:http://www.xzbu.com/9/view-1026926.htm
诗词中常出现的“东风”一般代表什么情感在不同的诗词中意思也不尽相同1钗头凤——陆游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东风恶,欢情?。?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
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 , 泪痕红悒鲛绡透 。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
莫,莫,莫!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陆游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该词中的“东风”表示恶势力 。
2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很多诗句中的东风更有春天气息,是初春的风,让人感到温暖
为什么古诗文里多用东风古诗词中的东风情结[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词的产生 , 与“情发”紧密相连 。
而“情发”多借助一些外物 。
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诗词中所渗透的东风情结 。
并借此揭示诗词得以产生的广阔的社会文化根源 。
[主题词]:诗词 东风 情结 社会文化根源《文心雕龙·物色》曰:“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 , 矜肃之虑深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诗歌由是产生 。
步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天地,在丰富多彩的传神之作中,人们对生命的宝贵 , 爱情的难得 , 地位的重要等种种情欲的表现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往往借助于一些外物表露情感,如:梧桐,杜鹃,鹤,竹,桑;天地,山水,雷电 , 风雨等 。
尽数众多自然景物,风,在诗词中亦是颇为常见 。
这里,笔者就谈谈古诗词中的东风情结 。
所谓东风,即春风 。
所谓情结,在英文中叫Complex,即心中的感情纠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 。
情结就意味着心灵的堵塞 , 要疏通这种堵塞 , 就要采取某种方式 。
笔者在此所谈的就是:古代诗人通过“东风”这一自然现象来化解心中的感情纠葛 , 抑或通过“东风”抒发心底所蕴藏的某种情感 。
赞春《毛诗正义》曰:“人遇春暄 , 则四体舒泰 。
”春天到来 , 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春风至处,大江南北,春意昂然给人勃勃生机之感 。
在古代文化中,正像秋与悲相连一样,春是与喜和乐相连的,“颂春”自然是人之常情 。
阳春三月,春风荡漾,描摹春天自然少不了春风(东风) 。
多少古人流露出对春的赞美!苏武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 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凭籍海棠花的盛开 , 增添几许妩媚;而苏轼则借助“东风”一词描摹出了月色笼罩下令人百转千回的“廊”之柔美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诗句描写的是春寒料峭的自然春之奇景,亦是极尽“东风”之气魄 。
南宋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一诗“一把青秧乘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中描绘出了诗人眼中看到的绿色 。
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诗人愿和朋友们共享这片永恒的绿 。
正是借助“东风”二字,才给人春风到处万物皆绿之感 。
惜春春本是与喜相连,但在具体的主体情感抒发中,很多时候,春却成了人们抒发悲情、怨情的对象 。
试看陆游的《钗头凤》一词: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桃花落 ,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
莫、莫、莫!陆放翁的诗词皆率真直接,这首也不例外 。
陆游与表妹唐婉被迫分离后十年,于沈园不期而遇 。
满城春光,映衬着宫墙上的柳,春色依旧,而有情人却被迫分离,此情此景,“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癸辛杂识》南宋后期词人周密所写) 。
”良辰美景,相爱的人已经被分开,因此作者说“东风恶”,春风吹落了春花 。
李后主词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春风春雨就代表了摧残 。
风雨对花的摧残 , 也象征着人生所受到的很多不幸的摧残,从大自然的春天转到人世 。
陆放翁的这首词也是如此,由上阙的“东风恶”转到下阙的“欢情薄”,即由自然转到了人世 。
陆游将满腔怅然泻于东风,视东风可恶之至,实际上作者正是借东风对破坏美满姻缘的封建制度表示强烈的抗议 。
《论语·阳货》:“子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
”晚唐艺术成就极高的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极富魅力的爱情诗《无题》就将这一点显露无遗:“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诗中浸透了对爱情、幸福和自由的向往 , 同时也流露出浓郁的悲观色彩 。
一句“东风无力”已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了 。
百花如何能盛开,东风之有力也 。
及至东风力?。?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 。
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 。
此句所咏,固非伤别适逢春晚这一浅意 , 而实是借东风为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 。
自古以来,就有“春女善怀”之说 。
如《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 闲愁万种 , 无语怨东风”一句,觉得东风很讨厌 。
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 。
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因为东风把花都吹下来了,实际表达的是人心情的一种郁闷 。
此外,借东风抒相思离别之情的也不乏其人 。
唐朝崔护的《人面桃花》也是家喻户晓的诗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
诗人巧妙地借东风抒发了对女子的思念 。
元曲大家关汉卿有一首小令《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
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
刚道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
”古有成语,“别易会难”,然惟有相见难,因而离别更难 。
其中的离愁别恨,真切动人 。
满腔依恋沉醉于东风之中 。
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 仕途不尽人意的个人哀怨,常常使古代抒情诗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 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
诗歌有许多种类 。
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 。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 , 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 , 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 。
今人所说的诗歌 , 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
古体诗和近体诗 , 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 , 句式句数不拘 , 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 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
再如 , 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 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 。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 , 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 , 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 。
譬如 ,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 , 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
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 , 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 , 不能算作律诗 。
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 。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 , 诗句表达的意境) 。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
必须指出的是 , 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 , 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敲次颐怯Ω萌绾味怨诺涫杞蟹治瞿兀?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 。
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
...生于末世运偏消 。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 是什么意思?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意思是你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 。
清明时节流着思亲的泪水到江边眺望,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 。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三探春的判词 。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 。
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 。
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点因为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 。
抄检大观园时 , 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 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 , 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 。
“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 , 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 , 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 。
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 。
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 。
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 。
“三春去后诸芳尽” , 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绝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