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哪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
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
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在教学《赠汪
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
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送别”的主
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 , 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
2

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 
比如 ,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
《江雪》
后 , 
出示王士祯的
《题秋江独钓图》

提出自学要求:
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 。
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
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
人物相同、
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
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 。
前一首诗有一种
“傲气”

后一首诗有一种
“霸气”
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
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 , 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
知识经验 , 
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
建构自己的理解 。”
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
一举多得的作用 。
3
、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
比如 , 
学习课内经
160
篇 , 
并在附录中列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
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 
很多教师急于求
成,
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

师为了赶进度,
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
二是信
口开河式的问答 。
教师没有精心备课,
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
草草了事 。
三是
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
为了节省时间 , 
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
间 。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
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
这些方
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
诗词是生命的歌 , 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 。诗词
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
诠释词语的范围,
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
领域 , 
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
然而,
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
教学的定量化、
技术化和精确化;
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
研究标
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
做法,
条分缕析、
肢解原本文脉贯通、
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
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
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
感被扫荡殆?。?
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
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
1
、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
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
就拿
“送别”
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
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
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 , 美酒表达
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 。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 , 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
大量的文献显示 , 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 , 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
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 , 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 , 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 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 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 , 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 , 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 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 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
(2)抓词语 :例如 , 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 , 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 , 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古诗教学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 。
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分六步进行: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 , 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
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
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
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 。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 , 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
”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军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 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 。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 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
首先要大胆地“放” 。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
其实是巧妙地“扶” 。
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 , 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 。
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 , 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 。
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 。
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 。
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
(四)、想象诵读 , 悟诗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 , 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 , 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
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 , 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 。
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
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古诗词时中国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中华名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更应注重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古典和传统有所理解,为其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古诗词饱含诗人的情绪,用诗词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古诗词的内容和字面意思的理解,对古诗词中隐含的美丽意境和浓厚情感通常要通过诵读来感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引导不充分,难以挖掘出古诗词作品中丰富的美育资源 。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自古就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
很多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采用灌输法,拆分每个字词的意思,只注重引导诗词大意 , 停留在简单的情感层面 , 很多学生甚至连正确的断字断句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欣赏古诗,品悟古诗词里的深层含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学习古诗词 。
2.重视知识点学习,忽略情景体会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代文不同,不是单纯讲解诗人的历史背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词句,理解主要知识点和诗词大意 。
有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现代文教学方法,将古诗词诗情画意的感觉忽略,生搬硬套解析诗词,讲评内容,没有创设教学情境 。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字词的解释与理解,忽略了意会过程,使学生无法体会到诗词所描述的诗情画意 , 但这一环节却是诗词的内涵与魅力所在 。
3.过度剖析而影响整体感悟小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过程中 , 多会将诗词分割为几个部分,逐句的进行理解 , 逐句的引导想象,这类方式表面上使得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快,能获得较好的情境体验,但是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意象层面 , 整首古诗词学习完后的其理解仅限于诗词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意境还有所欠缺 , 体验感悟有所不足 。
古诗词融合了灵性和内涵,协调了情感之美 , 单个句子绝不能完整体现,这类拒绝喂食的方式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 , 应多让学生放手读,鼓励其发展创造性思维,构建起自身的诗意课堂 。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师的古诗词基本功不足对教师队伍的古诗词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多数教师的水平不高,对于古诗词的了解多停留在教学范围内或是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 , 甚至有的教师掌握的古诗词篇目仅略多于学生 。
2.学校对古诗词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古诗词没有浓厚的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
随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多数教师的心态收其影响而变得轻浮 , 无法静心来写作和思考,古诗词的备课多为照本宣科,教学中也不能进行方式和思维的创新,缺乏另行和诗意,这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毫无促进作用 。
3.教师未能全面把握古诗词教学目标从新课程标准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建议和要求来看,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紧密结合人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语言教育几个方面 。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无法提升其学习兴趣,无法做到人文精神的渗透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 。
4.对古诗词评价缺少人文性,方式过于单一古诗词学习完后的检测以及相关考试中,侧重的多是诗人的情感、名词名句的背诵等几个方面 , 考察的重点多停留在记忆里和古诗词的知识层面,使得检验方式过于单一 , 多数学校只是在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涉及,在制定题目方面受到多方面限制 。
这就是因过于注重古诗词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 。
背诵个别名句无法体会到整体意境的优美 , 诗人情感的理解无法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更不能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学习素材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更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剥夺 , 学生从考试的重点出发,通过反复背诵来记住作者和古诗词内容,课堂上不去细细赏析和品位,只是划重点、做标记 , 确保考试不丢分,如此本末倒置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
三、改善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措施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古诗词结构独特、意境美、修辞精妙、涵义深刻 , 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来体会,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诗词修养 。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以应对不断更新的语文教育需求和全球化发展的社会文化 。
反思的重点要集中在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之间是否匹配,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态度、内容以及过程进行剖析,敢于创新 , 勤于独立思考,保持教学水平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
2.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从有效指导诵读、情境教学、把握整体感悟这三个方面入手 。
高效地指导诵读要重视范读作用、强调引导诵读和背...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该怎么写要看你写研究的什么材料了 。
课题研究的中会涉及到很多需要写的材料 。
比如立项报告、实施报告、阶段成果报告、小的研究反思等 。
做为普通老师, 一般会写小课题研究反思报告 。
这种报告首先标明你研究的课题名称、牵头人、立项单位、参研人员、研究内容、研究收获 。
最主要是详写研究收获 。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 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的精髓文化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 。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
因此,本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 , 对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对生活习惯、言行习惯的养成作用进行了较为的深入研究 。
一、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
(一)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
在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万字左右;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
(二)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却极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学生良好言行习惯的功能 。
下面,我们从内容方面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 , 具体分析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
1 .吟咏天成之美,阐发生活哲理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一切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人类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更要学会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这样的美诗如杨万里的《小池》,骆宾王的《鹅》 , 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 , 王维的《鹿柴》,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游园不值》等 。
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 , 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 , 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的正确环境观 。
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 ,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
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 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
还有许多诗人在吟咏唱叹时将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于诗词之中 , 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陆游的《游山西村》等 。
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 养成勤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
2 .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 。
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 。
这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赠汪伦》、《静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
这些古诗有的抒发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对亲人、朋友表达爱与感激之情的习惯 。
爱国主义情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 。
这些我们可以从李绅的《锄禾》、《古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得到认识 。
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 。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 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
3 .描写儿童生活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而描写儿童生活则是一类视角独特的诗词 。
诗人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感受儿童的快乐、去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白居易《池上》等 。
这些诗词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 。
通过这...
新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 家长学生如何看待 学生 :肯定会有难度,因为有些人可能不太擅长背这些东西,有些老师说你每天都读就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了,有些老师会深入地学 。
家长:针对新教材里大幅增加古诗词古文的内容,有不少家长认为这有助于孩子们更了解传统文化,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
增加古诗词肯定好,就说加大孩子们对国学的了解,首先他自己就说会审美一点,然后觉得就是说写作文什么的,肯定会有帮助的 。
老师:新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篇目,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和适应,毕竟一年级的诗文大部分都朗朗上口,这有助于增强学生朗读的语感,也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
如何发展低年级数学培优扶困的工作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新世纪呼唤新课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
为了全面提高本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转变观念 , 认真对待学习 , 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真正做到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里.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因此,特制订本班数学培优补差工作计划 。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常规管理和检查 。
2、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
3、认真挑选好培优补差的对象 。
4、认真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每周至少2次的辅导,辅导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
二、具体内容 1、培优内容: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
2、补差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
三、培优补差对象和形式 对象:本班优等生和后进生 形式:1、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2、利用学校午休时间3、老师、家长相配合 四、具体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 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对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
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 。
当少数后进生因基础差而难以跟班听课时,我们应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 , 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 , 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
另外,在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 。
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
对于优等生,我打算制定课外资料让他们阅读,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 , 指定他们对其他学生进行辅导,使他们的知识扩大到更大的领域,技能、技巧达到更高的水平,使他们永远好学上进,聪明才智得到更好地发挥 。
同时,在每周的星期二、四午休活动定期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 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 , 进行个别辅导 。
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
3、家长和老师相配合 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家里进行家访,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 。
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 , 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
五、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
2、经常与家长联系 , 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 , 培养学习兴趣 , 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
3、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 , 并做出评价 。
4、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 , 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 , 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 , 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
6、要讲究教法 。
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 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 。
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 , 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 。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
总之 ,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优补差工作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
我们作为教师,会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我们的培优补差工作更具成效 。
篇二:小学数学培优补差计划 一、指导思想: 落实推进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的改革 , 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
二、教学进度: 1、 2009年9月1日----XX年3月中旬,完成初三年级所学内容; 2、 2009年3月中旬----4月中旬 , 完成第一轮复习; 3、 2009年5月中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 4、 2009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 。
总之 , 以学校为单位认真组织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努力提高初三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
三、教学建议: 1、 转变观念,二期课改“进头脑” 。
要求全体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 , 教出兴趣,教出美感 。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 , 在政治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 。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 。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
兴趣是阅读教学的源头活水 。
教师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交流的空间 , 可在学生、班级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
如:口语竞赛、模仿对话,朗读竞赛、背诵比赛等 。
或充分利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
从小在书香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
2、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 。
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 ,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 。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 ,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 , 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
阅读能力 , 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 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 增长见识 , 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 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
知识来源于实践 , 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
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
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 。
小学语文课程则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 。
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汉字、古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一、挖掘好教材内容小学语文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呙栏泻团ê袢宋乃枷氲? ,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 。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 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 。
那么潜移默化之间 , 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 。
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 , 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 , 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 。
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
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 , 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
二、利用活动,培养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
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 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
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
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 ,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 , 例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 , 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 , 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 。
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
三、加强书法教学书法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 。
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 ,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 , 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 。
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 。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 。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 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 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 。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 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