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 , 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 , 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 , 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 。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 。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 , 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 ,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 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 , 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 , 品读悟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
1.读通读顺
古人云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现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 ,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 。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 。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 。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 , 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 , 学生也能理解了 。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 。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 。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 。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 , 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 , 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 , 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 。悠扬的古琴、琵琶、古筝等乐曲的使用,可以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优美的旋律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意、领悟诗情 。
三是用板画辅助教学 。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绿柳、春雨等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诗中蕴含的情境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
总之,在读熟、读透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诗情、诗意, 这样,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 厚重 。
3
课后拓展——厚在积累
为了让古诗词教学变得厚重,内容与数量的积累尤为重要 。
1.积累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大多按照统一主题归类安排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同类主题的其他古诗词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古诗词 , 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 。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思乡主题的一组诗歌时 ,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 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描写童年生活的一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入同主题的其他古诗词,增加学生的诗歌储备量……长此以往,学生可以接触、学习教材之外的许多篇目,古诗词的积累会不断丰厚起来 。

如何读懂古诗词.ppt免费全文阅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
中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
一、知人论世 。
把握诗词的广义语境 “知人论世” ,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 。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的鉴赏,指的是要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品大意 。
比如,就作家所属的时代而言,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词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
而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 。
悲凉之气多了 。
就作家的风格而言,陶渊明的诗淡远闲静,王维的诗恬淡优美,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等 。
总之,知人论世,司以为你理解古诗词的大意提供正确的方向 。
二、解读标题 , 参悟诗词的内容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它具有或点明话题,或交代内容 , 或揭示主旨的作用 。
从标题人手,往往可以较快地参悟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交代了送别的对象、朋友以及到达的地点,这是在送别友人;“登高”,交代了这首诗是写作者登到高处的所见所想……总之,诗词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它 。
可以抓住古诗词的内容大意 。
三、解读序、注,了解诗词的背景 有的古诗词,在诗词的前面有序言,有的在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释,解读它们,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非常有益 。
“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篇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 。
“注”,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词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语,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 。
四、解读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 。
”这里的象指形象,形式;意即内容 。
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
由此可见,要想理解一首诗词,诗词的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形象,才能领会诗词的主旨 。
形象的含义很广泛,如在抒情诗中,形象往往是诗人自己(抒情的主人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通过写抒情主人公的梦游经历 , 塑造了作者的那种桀骜不驯、毫不妥协的斗争形象 。
诗是意象的表现 , 是形象的艺术 , 诗人的主观情思靠形象来表现,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 。
诗^往往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某个客观物象上,然后通过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 。
而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这些情惑与我们现代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古诗词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
比如:梅花、莲花、冰雪、石灰、蝉――高洁;折柳、阳关、长亭、南浦、霸桥――送别、离愁;烽火、烽烟、狼烟、塞外、玉门关――战乱、戍边;夕阳、西风、归雁、浮云、子归――羁旅愁思 。
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读懂古典诗词 。
五、解读“语言” 。
体昧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抓“诗眼” 。
理解诗词要注意品析诗词中最传神或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字(或词),比如《江楼旧感》:“独上高楼思渺然 , 月光如水水如天 。
回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抓住诗眼“思”字来理解 , 思的原因是“独上” , 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思的对象是曾经同来的望月人,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反复扣住“思”,缕缕思念更加挥之不去了 。
(二)抓动词 。
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穿”、“下”和“向”三个字是写动态的动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穿起,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像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惊喜的心情 。
(三)抓表颜色的词 。
这些词不论作主语、谓语、宾语,作用都在于表现心情 ,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 。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青青”,极写荠麦之繁茂,反映土地荒芜 。
“十里扬州路” , 今非昔比了 。
六、解读“题材” , 把握古诗词的主题 古诗词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相同题材的诗词在内容上有共同的倾向 。
因此,弄清古诗词所属的题材 , 有利于把握诗词的主题 。
常见的题材有: (一)怀古咏史诗 。
大多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感情 。
(二)送别诗 。
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
(三)边塞诗 。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其共同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凉之意境 , 或写边塞风情 , 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
(四)写景抒情诗 。
歌咏山水名胜 , 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
(五)咏物言志诗 。
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 , 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
(六)忧国伤时诗 。
...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PPT 1/7分步阅读一、注意诗的题目 。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 , 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 , 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招┮怂拿? ,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2/7二、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
3/7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
因此 ,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 , 不向保守派屈服 。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 , 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
4/7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不同 。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
如何读懂诗歌情感教案嘛~我是个比较痴迷诗歌的人~所以写得有点多 , 希望对你有帮助~嘛~我们刚高考完呢~技巧什么的,还是比较 。
专业的吧 。
我的语文还算不错,我的诗歌也算不错吧 。
以我的经验和高三时老师的指导来小小地帮助你一下~其实楼上说得已经蛮不错了~1、诗歌的话 , 还需要注重的就是题目以及注释 , 尤其是考试的时候 , 这些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绝对不可以轻视!2、文言功底是一定要有的,毕竟一首诗歌是由那么多字串联起来的,有些时候,对一些关键字的理解十分重要 。
3、所谓弄懂每一句话,其实从基础来讲,你可以像文言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尝试把一句诗翻译成一段话 。
4、情感也是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有关景物描写的时候,所谓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都是这个意思 。
同样的景色,心情郁闷时看到的就压抑,心情愉快时,看到的就明朗 。
5、同样的,你也可以从诗歌中的关键字和对景物的关键描写,包括色彩等着手,看出作者的心情 。
6、诗人的身世特征,比如李白的仕途不顺,陆游的报国无门等等,这些事必须了解 。
他们的感情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
7、时代特征也很重要 , 比如安史之乱,经历了这样大动乱的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感情肯定不一样 。
比如李煜的亡国 。
亡国前是绮丽柔媚的诗风,亡国后就有哀伤沉重 。
8、还有,你也可以从不同的分类着手,比如写景,比如送别,这些类别的诗都有它的特征和套路,好好归纳整理,仔细把握,一定会有大收获的~~
如何读懂诗歌情感教案读诗如读人 。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 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
(4分)答:“浮”和“动” 。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解读】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 , 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 , 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
例3: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 。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 。
朱因而得名 。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 , 求张指点 。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对象)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 , 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 , 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 , 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 , 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
作用2:题目表达情感 刘长卿的《喜李翰自越至》这个题目中的“喜”点明了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之情 。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 , 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 , 必须知人论世 。
“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
知道了人与世 , 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
例4: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茅檐人静 , 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
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鏊拇ㄐ雇跹椎哪涣? ,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
②惊残:惊醒 。
③故山:即家乡 。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 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 , 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 。
但一直受...
《如何读懂古诗》的教学设计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现状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诗难读,甚至读不懂,对面古诗阅读鉴赏存有畏难或放弃的心理 , 不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
鉴于此,本节课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教会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掌握解读古诗的钥匙 。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
【教学重点】如何从两个层面读懂诗歌 。
【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 。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
【教学手段】多媒体 。
【教学建议】关于“如何读懂古诗”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建议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 , 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 。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埋怨读不懂古诗 , 害怕读古诗,甚至放弃读古诗 。
其实,“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我们“读不懂”,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没文化”,而是因为我们“不懂读”,即尚未掌握读古诗的方法,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我相信“读不懂”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
二、授课内容(一)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1、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等 。
2“读懂”在四个环节中的地位(1)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
(2)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
(二)首先弄清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 , 包括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三)传授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
【课堂演练】 明白以下两首古诗的浅层意思 。
例1: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
胭脂洗出秋阶影 , 冰雪招来露砌魂 。
淡极始知花更艳 , 愁多焉得玉无痕 。
欲偿白帝凭清洁 , 不语婷婷日又昏 。
【参考:(我)珍惜看重(白海棠)美好的姿容 。
白天,我掩门出去亲自提着手瓮浇灌白海棠 。
(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在秋日的台阶上像洗去胭脂一样,映出了它的身影;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如同冰雪般的精魂 。
淡雅到极致才知道海棠花更娇艳,而像玉一样忧愁怎能够没有泪痕呢?(海棠花)想报答白帝的雨露之恩,只凭借自身的清亮洁白就可以了,(但它只是)默默无语高高地站立在那里直到黄昏 。
】例2: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娇羞默默同谁诉 , 倦倚西风夜已昏 。
【参考:(我)半卷起门帘 , 半掩着门,(望着那白白的海棠),(觉得该)碾碎冰块给它做土用玉来给它做盆 。
(它仿佛)从梨花那里偷来三分洁白,(又好像)从梅花那里借来一缕精魂 。
(眼前的白海棠)像月宫中的仙女在缝制白衣,又仿佛是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 。
(我)倦倚在昏夜西风之中,娇羞无语能和谁倾诉(我的心事呢?)】2、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
例1:戴复古《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情感语言、注解)例2:杜甫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 (诗人生平、意象语言、尾句)例3: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 , 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 , 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
【课堂演练】 进一步领会薛、林《咏白海棠》的深层意思(加下划线的词语是重点词语) 。
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结合自己,以花写人 , 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 。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高洁、孤傲、哀愁、深情的形象 , 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
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 , 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
)(四)方法小结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2)调整语序,(3)整合句意 。
2、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一、注意诗的题目 。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 , 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 , 绵绵细雨也罢 , 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 , 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 , 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 。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
”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 , 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 。
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 , 江上流莺独坐听 。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题目中包含了时令、地点、人物等因素,结合诗句中的“冷”、“独”、“空”等字眼 , 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
...
朱自清:如何读懂古诗之用典 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 。
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去的路 。
所以需要注释 。
但典故多半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 。
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 。
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 。
那些取材于经验和常识的比喻──一般所谓比喻只指这些── , 可以称为事物的比喻,跟历史的比喻、神仙的比喻是鼎足而三 。
这些比喻(广义,后同)都有三个成分:一、喻依;二、喻体;三、意旨 。
喻依是作比喻的材料,喻体是被比喻的材料,意旨是比喻的用意所在 。
先从事物的比喻说起 。
如“天边树若荠”(五古,孟浩然 , 《秋登兰山寄张五》),荠是喻依,天边树是喻体,登山望远树,只如荠菜一般,只见树的小和山的高,是意旨 。
意旨却没有说出 。
又,“今朝此为别 , 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 , 沿洄安得?。保ㄎ骞?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世事是喻体,沿洄不得住的波上舟是喻依,惜别难留是意旨──也没有明白说出 。
又,“吴姬压酒劝客尝”(七古 , 李白 , 《金陵酒肆留别》),当垆是喻体,压酒是喻依,压酒的“压”和所谓“压装”的“压”用法一样,压酒是使酒的分量加重,更值得“尽觞”(原诗,“欲行不行各尽觞”) 。
吴姬当垆,助客酒兴是意旨 。
这里只说出喻依 。
又,“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
鸾翔凤翥从仙下 , 珊瑚碧树交枝柯 , 金绳铁索锁纽壮 , 古鼎跃水龙腾梭 。
”(七古,韩愈,《石鼓歌》)“快剑”以下五句都是描写石鼓的字体的 。
这又分两层 。
第一,专描写残缺的字 。
缺画是喻体,“快剑”句是喻依,缺画依然劲挺有生气是意旨 。
第二,描写字体的一般 。
字体便是喻体,“鸾翔”以下四句是五个喻依──“古鼎跃水”跟“龙腾梭”各是一个喻依 。
意旨依次是隽逸,典丽,坚壮,挺拔──末两个喻依只一个意旨──,都指字体而言,却都未说出 。
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原作“水下滩”,依段玉裁说改──七古,白居易 , 《琵琶行》) 。
这几句都描写琵琶的声音 。
大弦嘈嘈跟小弦切切各是喻体,急雨跟私语各是喻依,意旨一个是高而急,一个是低而急 。
“嘈嘈”句又是喻体 , “大珠”句是喻依,圆润是意旨 。
“间关”二句各是一个喻依,喻体是琵琶的声音;前者的意旨是明滑,后者是幽涩 。
头两层的意旨未说出,这一层喻体跟意旨都未说出 。
事物的比喻虽然取材于经验和常识,却得新鲜,才能增强情感的力量;这需要创造的工夫 。
新鲜还得入情入理,才能让读者消化;这需要雅正的品味 。
有时全诗是一套事物的比喻,或者一套事物的比喻渗透在全诗里 。
前者如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士子应试,先将所作的诗文呈给在朝的知名人看 。
若得他赞许宣扬 , 登科便不难 。
宋人诗话里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因索庆余新旧篇什 , 寄之怀袖而推赞之,遂登科” 。
这首诗大概就是呈献诗文时作的 。
全诗是新嫁娘的话 , 她在拜舅姑以前问夫婿,画眉深浅合式否?这是喻依 。
喻体是近试献诗文给人,朱庆余是在应试以前问张籍,所作诗文合式否?新嫁娘问画眉深浅,为的请夫婿指点,好让舅姑看得入眼 。
这是全诗的主旨 。
又,骆宾王《在狱咏蝉》(五律):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这是闻蝉声而感身世 。
蝉的头是黑的,是喻体,玄鬓影是喻依,意旨是少年时不堪回首 。
“露重”一联是蝉,是喻依,喻体是自己,身微言轻的是意旨 。
读有长序,序尾道:“庶情沿物应,衰弱羽之飘零 , 道寄人知 , 悯余声之寂寞”正指出这层意旨 。
“高洁”是蝉 , 也是人,是自己;这个词是双关的,多义的 。
又,杜甫《古柏行》(七古)咏夔州武侯庙和成都武侯祠的古柏 , 作意从“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二语见出 。
篇末道: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
大厦倾和梁栋虽已成为典故 , 但原是事物的比喻 。
两者都是喻依 。
前者的喻体是国家乱;大厦倾会压死人 , 国家乱人民受难,这是意旨 。
后者的喻体是大臣 , 梁栋支柱大厦,大臣支持国家 , 这是意旨 。
古柏是栋梁材,虽然“不露文章世已惊”,也乐意供世用 , 但是太重了,太大了,谁能送去供用呢?无从供用,渐渐心空了,蚂蚁爬进去了;但是“香叶终经宿鸾凤”,它的身分还是高的 。
这是喻依 。
喻体是怀才不遇的志士幽人 。
志士幽人本有用世之心,但是才太大了,无人真知灼见,推荐入朝 。
于是贫贱衰老,为世人所揶揄,但是他们的身分还是高的 。
这是材大难为用 , 是意旨 。
典故只是故事的意思 。
这所谓故事包罗的却很广大 。
经史子集等等可以说都是的;不过诗文里引用,总以...
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你学会了吗如宋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 , 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 。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趟’之意,终老不仕 。
”如果不结合注释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 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 。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重视注释 。
一道诗歌题一旦给了注解 , 就往往有重要的作用 。
注释大致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 , 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
无论哪一种 , 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 , 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 。
如果在做题时,没有直接或间接用到注解,这道题答得肯定有问题,或不全面,或出了偏差 。
【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四)】 看尾联注释:尾联显主旨 , 注释破难点 。
考场速读诗歌 , 必须关注尾联 。
古诗大多卒章显志,显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二是以景绪隋 。
但不管怎样,关注尾联都能帮助你把握诗歌主旨 。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尾联直接抒情 , 抒发了对钱塘湖的热爱之情 。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 含蓄无限: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懂得诗家语 , 即倒装 。
古诗(尤其是近体诗词)由于适应格律的要求,经常对语序作适当调换,出现一些倒装句,只有理顺了古诗语序,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表意重点 。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调整过来应是“明妃生长村尚有” 。
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竹怜新雨后 , 山爱夕阳时 。
”调整过来应是“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
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下句实为“遥望孤城玉门关” 。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实际是“在春风中笑” 。
只有这样理顺调整,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
【考场快速读懂古诗四步法(三)】 看省略倒装:省略需补充,倒装要调整 。
考场速读诗歌,必须发挥想象,合理补充 。
诗歌讲究精炼,尤其是近体诗词 , 短小精炼,鉴赏时需要运用联想想象进行补充 。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根据诗意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就是:“(李白的诗)清新(像)庾开府(的诗),(李白的诗)俊逸(像)鲍参军(的诗) 。
”补充后诗意豁然贯通 。
古诗所见的教案怎么写 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 , 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 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 背诵古诗 。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 , 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 ,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 , 从而热爱夏天 , 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
七、课时设计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学会生字 ,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
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 , 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
4、学习探究法 。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
6、联系生活法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
(师:小朋友 , 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 。
板书:古诗)(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 , 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
)二、初读古诗、识字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 。
(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 , 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 理清课文脉络 。
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
然后 , 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 , 交流解决问题 。
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 。
看,它们来了)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
张籍秋思课件 转】《秋思》教案教学资料 2010-09-15 14:07:11 阅读6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建立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东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二、 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诗.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 , 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大胆的孩子.生:读诗.师:读得真不错,声音洪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
真棒!老师听出ta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讲授字音)生再读 。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
起 。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差别,再练读 。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 , 你们读后三个字.筹备起 。
现在老师想更换一下,ni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 , 敢吗?好筹备起.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行 , 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注脚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生:研读诗意.三、 再读古诗,品悟诗情.师:谁能报告老师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
(点击课件出示诗句)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生:父母、孩子、妻子师:站在悲凉的秋风中 , 作者想起家.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回."(《晋书 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生:交流张籍材料.(课件出示)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生:写家书.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ni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渭鍪拘×繁剩┦Γ何铱赐嵌夹吹貌畈欢嗔?,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怀念读给各人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感到够吗?(不敷)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白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mm(欲作家书意万重)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ni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忧什么?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hh师:诗人把信打开几回?生:一次,两次,三次hh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mm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mm生:复恐匆匆说不尽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mm生:复恐匆匆说不尽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mm生:复恐匆匆说不?。?行人临发又开封.四、回读,深化情感.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师:信带走了 , 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生:带走了作者的心hh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回信吟》(点击课件出现)读诗.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mm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出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 , 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家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五、拓展升华.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罢了.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 , 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怀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生交换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 , 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唐.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传播,...
【古诗词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