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立人》,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历史:大顺生活过的地方,一年成聚会,两年成城市,三年成成都 。朱的《论语注》解释说:“邻里之间还亲如一家 。如果美德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与阶级相匹配 。所以有德之人,必以其为榜样,如与邻为善 。”黄侃《论语义疏》曰:“邻者,报也 。德不孤,必报于人 。”道德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崇德行善的人往往充满人格魅力,能够团结、激励、影响他人,引领风尚 。
中国自古就有尊德尊世的文化基因 。它讲究以德为先,以德为先,以德为先 。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上,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恪守良心,以求“问心无愧”;在确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上道则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达则天下之助”;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中,我们提倡“学而时习之”、“以诚为本”、“修身齐家、平天下”、“见贤思齐,不自省” 。这些尊仁爱民、守信用、讲求辩证、尊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体现了自强不息、崇业享乐、扶正固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
“上有德,下有功,下有言 。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古人把德性放在“三仙”之首,旨在强调德性在做人、做事、学习中的基础作用,也提倡仁、诚、柔、敬、礼、谦 。周公使仪式变得有趣,并确立了以道德为导向的价值观 。孔孟将其发展为“以德为德,以礼为和”的仁政,再由“大学”演变为“大学之道”,其中以德为显,以德亲民,以善为末 。为了展现光明美好的道德品质,反思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推动他人,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完美的道德状态并长久保持 。
“德者,本也 。”道德对个人和社会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 。首先要做到的是尊德修身 。德高望重,受德龙尊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都是对人的高度评价,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修身境界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尊德立功,集学识、功德、品德于一身 。“他是布衣著名学者,是郡县的主管官员,是边关的名臣,是朝廷的孔夫子” 。他死后,宋仁宗谥号他为“郑文” 。“文”是当时社会对一个人学识的最高评价,“政”是大众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评价 。
“德为体,不为物惑 。”一个人能否把握住自己,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 。如果没有道德,即使有丰富的知识和渊博的知识,也很难有大的成就 。蔡元培说,“无德之人,虽身心发达,足以助其作恶”,这就是“无德之人不能立”的道理 。
道不能坐,德不能空谈 。立德和修德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水准做起 。对标各类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勇于担当,敢为人先,信守承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好还不足以出名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长期的成果,小德成大德 。(李朝德)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