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由什么典故而来 江郎才尽的典故是什么

“江郎才尽”出自《诗品》、《南史•江淹传》,说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渐渐衰退,诗文无佳句的故事 。
“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
【出处】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 。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 。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 。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
【典故】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
【“江郎才尽”由什么典故而来 江郎才尽的典故是什么】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