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五 )


方横应该这样写?笔者认为开始侧锋起笔,中段铺毫用笔,万毫齐力,三分用笔,笔毫铺开后像刷子一样平铺纸上 。收笔时,笔锋仍成板刷状 。不用等笔锋收拢,直接用侧锋写出,就成棱角分明的横画了 。用侧锋只用一个动作(>两个斜边如刀切斧凿般效果),简便易行,比较自如地写出方笔,又不破坏笔势 。
魏碑“斜画紧结”的结字风格,是由横画上斜出锋向右下,为找平衡重心所至,与书写时桌椅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
有人说学魏碑便不擅长写行书、草书 。沿用唐楷技法写不了魏碑,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笔有纵势,没有破坏势的产生 。于右任草书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写魏碑与不擅长写草书没有任何关系 。
七、小结
见棱见角的方笔就是工匠任意所为的观点根深蒂固 。笔者通过分析——方横怎么写,从点到面层层剖析,力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
这一方横首先涉及方笔魏碑是否是名家手写,还是高手镌刻?通过发现的墨迹来分析,通过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来验证,雄辨地证明了先有墨迹,刀工只是忠于原作而已 。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进一步分析探讨方笔技法 。
见棱见角的方笔是工匠任意所为观念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由隶书的铺毫发展成绞锋提按这一笔法的改变,二是由短锋改成长锋导致其收笔笔锋不顺,收笔时对见棱见角的外形只能用描摹画填等动作去完成 。
见棱见角的方笔,四面全见角,按常理,毛笔圆锥体是写不出来的 。然而破解之谜还是在工具上 。毛笔是圆锥体,虽尖且圆,但铺毫后形成板刷(齐) 。侧锋起笔,中锋铺毫就能写出立体感,侧锋收笔写出锐角 。整个用笔过程没有使用圆笔,没用常规方法,没用绞转提按,只用铺毫侧锋、中锋、侧锋就完成了整个方笔的书写 。毛笔不仅具备写方笔的功能,而且古法也具备了写方笔的技法,这就是结论,这是通过对古代墨迹的分析和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得出的科学结论 。
八、方笔与圆笔
古代没有碑帖之说,只有篆、隶、楷、行、草之别,但书法史却沿着两条轨迹在发展 。
一是圆笔笔法 。这一笔法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以绞转提按发展的一条主线(新法) 。唐代以后因过度重视法度,书艺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相当明显,至清中期几近低靡,从清代碑学仍沿用唐楷笔法写魏碑来看,此笔法仍占统治地位 。
二是方笔方法 。是从汉隶、隶楷、魏碑发展而来的 。此笔法以方笔铺毫(三分用笔)发展的一条主线(古法) 。到北魏时期,魏碑形成锋芒毕露,棱角分明,斩钉截铁,雄浑方厚的鲜明时代特征 。如东魏、西魏没有继承北魏的传统,书法史出现了断层并因此沉寂了千年 。
方笔古法历史任务是否已经终结,笔者认为“古法”还大有作为,中华民族书法的优良传统还有待我们去继承,还有大量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开发 。深入经典,触摸其魂,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
清代金农,伊秉绶、邓石如续接前贤,在隶书上都以方笔著称,率先擎起方笔大旗 。他们强调用笔,突出笔画的表现力,赋予隶书浑厚、质朴的审美内质,走出了创新之路,为书法史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
清代以来,碑学大家一直用绞转提按写魏碑,所以极不成功 。当代书家天津余明善先生写魏碑,北京康成元先生写爨碑,使用铺毫方法,笔力劲健,挺拔浑厚,皆有磅礴气势,淳骨神韵,气度非凡 。他们的笔下再现了方笔的雄浑刚劲,跨越了一些人认为无法跨越的障碍,成为魏碑大家 。
历代圆笔大家层出不穷,而方笔大家则寥寥无几 。方笔书写尽管很难突破,而一旦突破,必将在书法史上矗立起新的丰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