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笔法怎么切笔,方笔魏碑的代表作( 四 )


笔者在写《始平公造像记》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用有笔肚的笔才能表现出《始平公造像记》那样的方笔见棱见角的风格 。
朱义章站在书法变革的关键时刻,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大胆变革笔法,写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霸气十足的方笔魏碑 。《始平公造像记》结字紧密,密不透风,为了整体的需求,就必须创新笔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力度,把笔毫向下按,增加笔毫的宽度,朱义章为此首创了三分用笔 。
所谓“分”笔即毫锋从二分之一(笔肚)向下再分三等份,每一份为一分笔 。宋徽宗瘦金体用一分笔,褚遂良墨痕纤丽用一分半笔,欧阳询字迹险劲用二分笔 。只有用三分笔才能写出雄劲浑厚的风格 。朱义章挖掘了毛笔自身潜在的功能,把毛笔的功能从笔尖、笔腰、笔根发挥到了极致,是书法史上的重大突破 。从二分笔到三分笔,虽然只是往下按的程度多一分,却迈出了前人无法跨越的一步 。
如皮球浮在水面上,你往下按,按的力度小,他反弹小 。要把皮球整个按到水里,你必须加大力度 。一松手瞬间皮球必然会反弹出水,而且会超出按的程度,这是物理现象 。同理笔按得越深,要求控制笔的腕力越大,驾驭的技能越高 。
长锋笔细长没有笔肚,腰性小,弹力差,若重按则毫锋弯而不起,枯索而力散写不出棱角分明的字 。导致写粗笔立时出现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画中间,写出的笔画扁片 。
中锋行笔时笔锋沿着点画线运行,始终居于中线,笔毫的墨汁均匀渗开,笔画质感浑厚 。
写方笔画必须用铺毫 。如魏碑,侧锋起笔后,笔端着力于纸除用锋毫自然弹力外 。还给锋端增加适当外力,以增强锋端自然发力,逆锋得势,因锋的上下两部分触纸,受力有异,笔毫顺势铺开 。笔毫铺开的方向与笔画的方向一致(沿着中线运行) 。笔画浑厚,证明方笔铺毫也是中锋用笔 。
陈振濂先生在《线——艺术的精灵》一文中指出:“书法线条必须具有立体感,中锋用笔,墨如‘黍米珠’,反对偏薄轻佻 。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正是有了这一目标,才会有中侧锋、藏露锋、方折、圆转笔法、辅毫等一系列书法用笔体系存在的意义”14 。
《始平公造像记》的精髓在厚不在方 。厚怎样体现,就是把字写“鼓”了,坚持中锋用笔这个根本 。写方容易写厚难,长锋笔因无笔肚,导致写宽笔画时、写横时,大多锋尖容易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笔画中间,形成侧锋用笔,不出立体感,这也是写不出雄浑刚健风格的主要原因 。
《始平公造像记》坚持中锋用笔,并敢于使用侧锋,使之有机结合,才形成棱角分明,斩钉截铁,浑厚华滋,霸气十足的方笔,成为魏碑方笔的代表 。
倘若用长锋笔,王羲之写不出《兰亭序》;假使朱义章用长锋笔,同样也不会有见棱角的方笔 。可见,选择什么样的笔写魏碑是关键 。长锋,短锋,各有优劣 。其实质是哪一个时代,以哪一种笔法作为学书的基础和准则的问题 。
注释:
10、摘自欧阳中石《学习魏江阳次妃石夫人墓志铭的点滴体会》(《书法学习辅导》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主办第五期)
有的认为,方笔横画是容易写的,但深究之,却不尽然 。从毛笔的特性说,不知运笔随手写来,天然是尖锋圆颖,决不会形成方笔画势的 。无法度决写不出方笔来,无法度更写不出方笔厚度来的 。
写方横,笔笔中锋写不像,笔笔侧锋写不厚 。外形写像容易,难在写厚,写出立体感 。《始平公造像记》特殊之处是善用侧锋,是两端棱角分明,全字又是以中锋用笔为主,是中锋、侧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用笔欲方非侧锋不可,用笔欲厚非中锋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笔画形方浑厚的艺术效果 。《始平公造像记》从字形上看是楷书字体,唯其骨子里,仍保持着隶书的笔意,因而它更有力、更厚实、更耐看 。倘能以隶书笔意临习此碑,必得其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