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雄浑的意思

激昂雄浑
【释义】形容音乐、曲调等激动昂扬、富有激情、雄壮浑厚、气势恢宏 。
【拼音】jī áng xióng hún
【举例】激昂雄浑的乐曲 , 激昂雄浑的音乐
激昂
【释义】
1、指激励 , 奋发振作 。
2、激怒而使之感悟 。
3、奋发昂扬 。
【近义词】激动、高昂
【反义词】消沉、颓废
雄浑
【释义】雄壮而浑厚 。多形容诗文或书画气势磅礴 , 含义深远 。或为雄壮浩翰 , 用以形容天空、大海等 。
【近义词】雄壮、雄健
【反义词】微弱
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写景诗句 【激昂雄浑的意思】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 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 , 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 , 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 , 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 , 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 , 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 , 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 谈笑之间 ,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 , 可笑我多情善感 , 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 ,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 , 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 , 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 , 意境开阔博大 , 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 , 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咏赤壁 , 下阙怀周瑜 , 并怀古伤己 , 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 , 想古代豪杰 , 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 , 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 , 壮志难酬 , 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 , 着重写景 , 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 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 , 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 。“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 ,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 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 , 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 , 借对周瑜的仰慕 ,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 突出人物的风姿 , 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 , 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 , 积极进取 , 奋发向上的表现 , 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2. 《登幽州台》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涕下 一作:泪下) 【翻译】 先代的圣君 , 我见也没见到 ,  后代的明主 , 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 , 我深感人生短暂 ,  独自凭吊 , 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 他直言敢谏 , 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 , 屡受打 击 , 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 , 悲从中来 , 并以“山河依旧 , 人物不同”来抒发自 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 , 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 , 前两句是俯仰古 今 , 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 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 , 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 , 音节前紧后舒 , 这样抑扬变 化 , 互相配合 , 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曾 通:层)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翻译】 巍峨的泰山 , 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 , 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 , 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 , 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 , 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 , 俯瞰群山 , 豪情满怀 。【赏析】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 , 句句写望岳 , 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 , 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 , 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 , 体势雄浑 , 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4. 《秋词》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 , 一只鹤凌云飞起 ,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全诗气势雄浑 , 意境壮丽 , 融情、景、理于一炉 ,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 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 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 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5.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 , 所写的人是母与子 , 所写的物是线与衣 , 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 , 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 。虽无言语 , 也无泪水 , 却充溢着爱的纯情 , 扣人心弦 , 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 , 以通俗形象的比喻 , 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 , 对于春日般的母爱 , 小草似 的儿女 , 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 , 亦无巧琢雕饰 , 于清新流畅 , 
傲气,豪放,霸气的句子或诗句 十步杀一人 , 千里不留行
天若赐我辉煌 , 我定比天猖狂
我要这天 , 再遮不住我眼 , 要这地 , 再埋不了我心 , 要这众生 , 都明白我意 , 要那诸佛 , 都烟消云散
终有一日权在手 , 杀尽天下负我人
海到无边天作岸 , 山登绝顶我为峰
谁无虎落平阳日 , 待我风云再起时 。有朝一日龙得水 , 我要长江水倒流
我若灭世 , 谁人阻拦?天若有怨 , 葬之何妨?
天若弃我 , 天亦可欺 , 世若遗我 , 世当戮灭 。天弃世遗 , 诸天幻灭 , 古今贯穿 , 唯我独立 , 此身不朽 , 万古诸天破灭!
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驶过 , 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 , 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 , 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鸣不平 , 刘禹锡写诗作答 。虽然也感叹自己遭遇不幸 , 埋没一生 , 自比“沉舟”、“病树”;但又相当达观 , 看到的是千帆竞发 , 万木争春 , 自己并不感到颓唐 。诗句形象生动 , 比喻新颖 , 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 , 就由它没落吧;新生事物 , 必将取代旧事物 。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 。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 , 欣欣向荣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解读]苍茫的沙漠中 , 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 , 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 , 映照着将落的太阳 , 又红又圆 。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 , 写得开阔鲜明 , 气势雄浑 , 如在眼前 。“直”、“圆”二字传神 ,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 , 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 。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溶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 。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沙漠 。孤烟:指狼烟 。烧狼粪的烟 , 直上而且不散开 , 容易看得见 , 古代用来做军事报警 。直:孤烟高而不散的样子 。长河:指黄河 。
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读] 平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 每年一度秋枯春荣 。无情的野火哪能烧尽 , 温暖的春风又使它发芽滋生 。前两句写出了野草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 , 后两句写出野草绵延繁荣的具体形象 , 热情赞颂了野草虽备受摧残 , 但枯后复荣 , 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现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 , 扼杀不了的 。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传说后来他从江南到京城长安 , 参加科举考试 , 谒见老诗人、著作郎顾况 。顾况看到他姓白名居易 , 就说:“长安物贵 , 居大不易 。”接着看诗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读到“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就说:“有句如此 , 居亦何难 , 老夫前言戏之耳 。”因此替他宣传 , 称道他的才能 , 于是白居易名声大振 。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繁盛的样子 。枯荣:一年一度 , 秋枯春荣 。枯 , 枯死 , 荣 , 茂盛 。
描写离别的古诗词 送别诗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 ,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 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 , 略去枝蔓直入史事 , 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 , 景中带比 , 荆轲精神千载犹存 , 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 , 纯是抒怀咏志之作 , 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 ,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 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 , 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 , 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 , 也用以自慰 , 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 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 ,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 , 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 , 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 , 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 , 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 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 ,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 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 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 , 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 , 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 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 , 着此一字境界全出 。3、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 ,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 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 , 感情真挚动人 , 既没有优美的画面 , 又没有华丽的词藻 , 语句平淡近乎口语 , 对偶不工极其自然 ,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4、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 , 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 , 孤——衬心境 , 即景生情 , 情蕴景中 ,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 , 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 , 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 , 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 ,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 , 细读来却词浅情深 , 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 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 , 匠心独运 , 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 , 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 , 怅惘之情 , 离愁 , 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 , 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 , 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 , 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 , 往往味外有味 , 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 , 在渭城送别 ,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 写景色调清新 , 明朗 ,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 却不黯然销魂 , 相反 , 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5、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 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 , 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 , 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 , 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 ,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 , 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 , 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 , 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 , 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 , 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 , 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 , 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 , 后两句抒情 , 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 , 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 , 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 , 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 , 所以如此 , 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 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 , 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 , 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 意境优美 , 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 , 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 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 , 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 , 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 , 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 , 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 , 怀着深情 , 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意境高远 , 风格雄健 , 形象奇伟 , 想象瑰丽 。11、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 , 是出自肺腑的诗作
抒发理想抱负的诗句5首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李白 《渡荆门送别》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行路难
俱怀逸兴壮思飞 , 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求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古诗词鉴赏,急急急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 , 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 , 语虽单纯 , 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 , 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 , 表面似乎嘱人相思 , 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 , 既切中题意 , 又关合情思 , 妙笔生花 , 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 , 怀思饱满奔放 , 语言朴素无华 , 韵律和谐柔美6 。送友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 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 , 情意绵绵 , 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 , 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 , 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 ,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 ,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这两句 , “青山”对“白水” , “北郭”对“东城” ,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 , 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 , 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 , “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 , 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 , 写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 , 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 , 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 , 舒畅自然 , 不拘泥于对仗 , 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却又写得十分工整 , “浮云”对“落日” , “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 ,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 , 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 , 随风飘浮 , 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 , 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 , 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 , 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 , 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 , 又有情 , 情景交融 , 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 , 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 , 终须一别 。“挥手” , 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 , 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 , 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 , 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 , 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 , 也不愿脱离同伴 , 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 , 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 , 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 , 著一“班”字 , 便翻出新意 , 烘托出缱绻情谊 , 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 , 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 , 清澈的流水 , 火红的落日 , 洁白的浮云 , 相互映衬 , 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 , 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 , 写得有声有色 , 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 , 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 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 , 在大自然中 , 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 , 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 , 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 , 秋 , 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 , 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 , 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 , 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 , 却另辟蹊径 , 一反常调 , 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 , 《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 , 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 , 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 , 悲 , 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 一种情绪;愁 , 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 , 诗人开篇 , 即以议论起笔 ,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 ,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 这种自信 , 尽管染上的 , 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 然而 , 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 , 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 , 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 , 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 万里晴空 ,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 , 也载着诗人的诗情 , 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 , 这鹤是孤独的 , 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 , 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 , 所蕴涵的深意 , 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 , 诗人是以“鹤”自喻 , 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 , 有哲理的意蕴 , 也有艺术的魅力 , 发人深思 , 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 , 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 , 洋溢在我们心头的 , 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 , 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 , 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 , 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 , 鹤飞之冲霄 , 诗情之旷远 , “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 , 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 , 意境壮丽 , 融情、景、理于一炉 ,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 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 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 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
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 , 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 , 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 , 而诗歌是文艺作品 , 主要在于表达感情 , 着重创造意境 。在诗歌中使用地名 , 对于创造意境 , 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 , 还是削弱破坏 , 我们的回答是前者 , 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 , 才触发起他的感兴 , 总得指点明白 , 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 , 会使一切描写 , 成了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 , 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 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 , 是句叙述句 , 指出了地点 , 看来平淡 , 但有了这一句 , 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 , 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 , 有所附丽 , 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 , 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 , 那就把此时此地 , 一种特定的环境 , 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 , 举数例 , 稍加分析 , 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 , 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 , 全部瓦解 , 归降唐王朝 , 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 。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 , 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 , 劈头就用两个地名 , 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 , 所以称为"剑外" , 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 , 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 , 表示消息的内容 。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 , 并准备回乡 。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 , 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 , 由梓州出川 , 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 , 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 , 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 , 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 , 经荆门、襄阳 , 出南阳盆地 , 而至洛阳 。这四个地名 , 前后两对 , 末一字都是同音 , 吟咏起来更觉顺口 , 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 , 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 , 作了高度的评价 , 认为"主宾虚实 , 累累如贯珠 , 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 再看所写的《长征》 , 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 , 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 。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 , 大渡河 , 金沙江和岷山 , 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 , 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 , 包含有丰富的史实 , 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 , 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 , 气象雄伟 , 非一般山水所能及 。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 , 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 , 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 ,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 , 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 , 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 , 称作颔联 , 讲究对仗工整 , 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 , 来寄托诗人的感兴 。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 , 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 , 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 , 俯视澄流 , 仰观山色 , 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 , 是写实 。锦江在成都市南 , 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 , 因古时用此水濯锦 , 鲜于他水" , 故名 , 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 , 唐代于此设置关口 , 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 。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 , 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 , 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 , 而且气象雄浑 , 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 , "楼船夜雪瓜州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瓜州渡和大散关 , 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 , 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 , 在江苏江都县之南 , 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 , 在宝鸡西南 , 扼通往关中的要道 。这两个战略要地 , 一水一陆 , 一东一西 , 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 , 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 , 现在回首往事 , 无论于国于己 , 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 , 篇幅短小 , 内容丰富深刻 , 有不少佳作 , 声辞俱美 , 情韵无穷 , 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 , 能否运用地名 , 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 , 有一句含着地名的 , 极为常见 , 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 , 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 , 也比比皆是 , 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 , 六个 , 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例如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