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

中国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省份只有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

一、青海省地形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 ,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位于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 , 海拔在2300米左右 , 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 , 是本省主要的农业区 。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 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 , 海拔2600~3000米 , 东西长800公里 , 南北宽200~300公里 , 面积20万平方公里 , 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
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 ,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现已对外开放的阿尼玛卿峰(即玛积雪山) ,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境内 , 峰高6282米 。
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 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 。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 , 兼有平地和丘陵 。
二、西藏自治区地形
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 , 藏南谷地 , 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
喜马拉雅高山区 , 位于藏南 , 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 , 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 。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 , 海拔8844.43米 , 是世界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 , 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
藏南谷地 , 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 , 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 。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 , 地形平坦 , 土质肥沃 , 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
藏北高原 , 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 , 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 。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 , 其间夹着许多盆地 , 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
藏东高山峡谷区 , 即著名的横断山地 。大致位于那曲以东 , 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 , 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 。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 , 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
历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 http://www.lnyuwen.com.cn/mjmx033.html0408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http://www.lnyuwen.com.cn/mjmx006.htm1991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汇总答案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汇总 1、甘肃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2)悟以往之不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多情自古伤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2、上海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任选4句)(4分)(1)转轴拨弦三两声 , 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________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4)纸上得来终觉浅 ,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三军可夺帅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3、北京卷: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4分)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日削月割 , 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4、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 4分) 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厥有《国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⑵山围故国周遭在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⑶烟笼寒水月笼沙 , 夜泊秦淮近酒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4)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天津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是知也 。”(《论语?为政》)(2)云销雨霁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3)庄生晓梦迷蝴蝶 , 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 ,  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辽宁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老吾老 , 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_________________ , 而人之所罕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西厢记》) 7、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战战兢兢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诗?小雅?小曼》)(2)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秦爱纷奢 , 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3)想当年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__________________ 。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广西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4分)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②问渠那得清如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观书有感》)③春花秋月何时了? ___________________ 。小楼昨夜又东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10、福建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李白《将进酒》)⑵秦人不暇自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⑶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 , 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 11、湖南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3)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 , 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 , 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 , 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 , 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 , 难度上有加大趋势 , 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以往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谁有阿? 200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答案1.(1)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 , 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 , 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 , 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 , 即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 , 它感情真挚深厚 , 造语清丽流畅 , 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 , 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 , 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 , 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 , 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 , 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 , 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 , 而是说同样秋色 , 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 , 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 , 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 , 明写秋而隐写愁 , 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 , 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 , 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 , 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 , 诗人仍在江畔伫立 , 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 , 是望中之景 , 然而景中有情 , 情景交融 , 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 , 相见无期 , 鸟儿飞尽 , 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 , 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 , 情景高度和谐 , 妙语连珠 , 余韵无穷 , 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 。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 , 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 , 这首诗则匠心独运 , 撇开柔情 , 着重抒“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 , 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 。时值春暮 , 京城已是叶茂枝繁 , 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 , 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 , 意在以暗淡色彩 , 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 , 气氛沉郁 。“凤城” , 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 , 诗人依依惜别 , 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 , 夕阳西沉之际 , 引领遥天 , “渭北春天树 , 江东日暮云” , 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 , “白日丽飞甍 , 参差皆可见” , 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 , 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 , 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 , 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 , 忧国忧民之情 , 以及壮志未酬之情 , 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 , 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 , 隐然有夕阳虽好 , 已近黄昏 , 唐室式微 , 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 , 沧桑百感 , 一时汇集 , 涌至笔端 , 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 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 , 北流汇诸水 , 又东流入灞水 , 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 , 再入渭水东去 , 故云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 , 潺潺、湲湲 , 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 , 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 , 只好劝其莫听 , 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 , 多少有才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 而皓首穷经 , 虚掷韶华;古往今来 , 多少有为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 , 而拜倒皇宫阶下 , 屈辱一生;古往今来 , 又有多少有志之人 , 驰骋沙场 , 立下不朽功勋 , 终因庸主不察 , 奸臣弄权 , 致使“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而空死廊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 , 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 , 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浑茫 , 韩诗杳渺 , 其长吁浩叹 , 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 , 而写得蕴藉含蓄 , 凝重深沉 , 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 , 把错综复杂的隐情 , 友情 , 人世沧桑之情 , 天下兴亡之情 , 统括为“古今情” , 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 , 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 , 首句蓄势 , 次句轻点 , 三、四句浓抹 。诗意内深广 , 韵味悠长 ,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 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 霜鬓明朝又一年 。
(1)除夕之夜 , 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 , 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 , 愈有意味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4分)
(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 , 而写寒灯 , 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 , 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 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这样写 ,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 , 因而“愈有意味” 。(或:写出虚实结合 , 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 , 扩大作品意境 。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 , 从对方着笔 , 更显情真意切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 , 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2017高考出现过的古诗词默写 。2018年还会出? 08年
①寄蜉蝣于天地 , 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 , __________ 。(苏试《前赤壁赋》)
②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____  , ______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③二十四桥仍在 , ____ , _____ 。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④天地也!_______ ,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09年
①登东皋以舒啸 , 临清流而赋诗 。_______ , 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星垂平野阔 , ________。_________ , 官应老病休 。(杜甫《旅夜书杯》)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 , 非秦也;___________ , 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 ____________ !(秦观《鹊桥仙》)
08答案
①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②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③波心荡 冷月无声
【中国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④只合把清浊分辨
09答案
①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②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③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④又岂在朝朝暮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诗歌鉴赏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 ,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 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 还是篇章结构 , 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 , 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 , 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 , 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 ,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 ,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 鸿雁那①从北地来?[注]①那:奈何 , 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 , 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 , 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 , 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 , 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 , 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 , 出现了口语“那” , 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 , 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 , 三四句采用对比 , 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 , 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 , 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 , 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 , 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 , 再说什么 , 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 , 最好采用分点法 , 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 , 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 如“他席他乡”“那从”等 , 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 , 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 , 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 , 看似“无理之问” , 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 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 , 古乐曲名 ,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 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 , 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答:额联用典 , 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 ,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 , 但眼前春色全无 , 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将士积极参战 , 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 , 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 , 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 , 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 ,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 , 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 , 带动全篇 , 中间设问 , 承上启下 , 结尾设问 , 深化主题 , 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 , 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 具体代替抽象 , 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 , 语言简练 ,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 , 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 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 , 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 , 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 ,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是古汉语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