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们认为有文化且有内涵的古诗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古典诗词彰显了哪些文化自信 古典诗词彰显中国文化的 生命意识生命意识 , 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 , 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 , 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 , 歌永言 , 声依永 , 律和声” , 孔子曰“《诗》可以兴 , 可以观 , 可以群 , 可以怨”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 , 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 , 更非懵懂愚钝 , 而是真性情 , 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 , 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 , 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有“自然”必有“田园” , “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陶氏生于凡尘 , 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 , 欣然捕捉“自然之美 , 真实志趣” , 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 , 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于是 , 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智慧 , 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 , 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智慧” , 为“智”与“慧”的集合 。智是聪明 , 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 , 需要勤学精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 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 , 内置为“圆融贯通”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 , 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 , 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 , 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 , “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因此 , 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何成为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基础了 。集体智慧 , 是华夏文明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 。汉乐府民歌《江南》看似写采莲 , 其实在歌颂江南风光之余 , 想要传达人的活力 , 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中 , 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合作、相互爱护、兴味盎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个体智慧 , 考验的是人在得与失的人生道路上的达观精神 , 并彰显个人的承受能力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 但于此逆境 , 他并没有与外界发生冲突 , 而是选择接受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人生如何苦痛 , 无论多少酸甜苦辣 , 最终必将风烟俱净 , 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 , 还是我们面对生命起伏时的那份坦然 。“相合”、“和谐” , 这些坚韧镌铭的生命意识 , 恬淡、合乐、自在 。古典诗词承载中国文化“风骨”“气韵”的审美观照风骨与气韵 , 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 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 , 专有“风骨篇” 。风骨 , 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 , 反映文辞的感染力 。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 , 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风骨之气度 , 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 , 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这些人生 , 或庄或谐 , 或爱或恨 , 或疏或痴 , 它们在风骨之内 , 气度之上 , 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 。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 , 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 , 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岁月力量 。岁月如雨 , 时光亦醉 。痴于“醉”的 , 莫过于“谪仙人”李白 。他的《客中作》 , 以酒告慰时光 。李白酒入诗肠 , 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 。几百年后 , 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 , 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 , 凸显了气象 。风骨之韵味 , 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 。刘勰言:“物色之动 , 心亦摇焉 。”古人写物 , 其旨在“物我两忘” 。王国维谓:“以我观物 ,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 , 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 。南宋诗人陆游 , 晚年隐居山阴(今绍兴)乡村 , 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 , 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 。他虽没写一朵“梅” , 没着一枝“花” , 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 。“物”的淡雅之外 , 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 。“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 , 琥珀浓 , 小槽酒滴真珠红” , 李贺的美酒如是 , 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 , 晓风残月” 。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 , 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 , 信手而出 , 奇崛有致 。综合审视 ,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 , 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 , 内力隽秀 , 外显圆融 , 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 。而最终 , 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 , 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 , “
有多少人认为需培养古诗词爱好? 近日 , 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 , 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 ,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 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 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 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 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
<img src=https://baike.zhangchenghui.com/579537/"https://gss0.baidu.com/9v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600%2C800/sign=bf4ac74fa46eddc426b2bcfd09eb9ac5/8d5494eef01f3a299c4b3c649025bc315d607c9d.jpg"/>
受访者中 , 18~24岁的占24.2%,25~29岁的占39.3%,30~35岁的占36.5% 。男性占51.2% , 女性占48.8% 。30.0%的人来自北上广深 , 16.4%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 , 在二线城市的占32.7% , 三、四线城市的占16.3% , 另有2.5%和1.9%的人来自乡镇和农村 。
70.0%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偶尔能说两句简单的、熟悉的 。”来自辽宁本溪受访者认为 , 谈话中引用两句诗词很有水平 。“虽然能回忆起来的还是小学、中学时学习的古典诗词 , 但如今越发觉得有意味” 。
调查显示 , 在平时生活中 , 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 , 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 , 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 , 仅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 , 70.0%的受访青年表示仍要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 15.5%的人认为不需要 , 14.5%的人表示不好说 。
<img src=https://baike.zhangchenghui.com/579537/"https://gss0.baidu.com/9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600%2C800/sign=12130c93bade9c82a630f1895cb1ac32/faf2b2119313b07e4acbb8a205d7912397dd8c22.jpg"/>
59.8%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响古典诗词普及
为何古典诗词难普及?59.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 , 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 。其他原因还有:难以理解 , 让一些人敬而远之(46.5%) , 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压力大 , 有效学习古典诗词的时间不足(22.5%)等 。
<img src=https://baike.zhangchenghui.com/579537/"https://gss0.baidu.com/9f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600%2C800/sign=996a5fbcc6fc1e17fdea84377aa0da3b/6609c93d70cf3bc745fe2546d800baa1cc112a9a.jpg"/>
尽管如此 ,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诗词鉴赏节目还是火了起来 。为什么?65.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民间基础和强大的文学魅力 , 62.8%的受访青年认为节目借助现代创意包装 , 使古典诗词本身更接地气 , 47.7%的受访青年认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
“这是一个正能量节目 , 有网友评论是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苗卫国说 , “通过这样的平台集中回味那些诗词 , 让我们也能二次学习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有哪些?1、《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 , 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 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 , 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 , 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 猛然一回头 , 她却在 , 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 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 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 , 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 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 , 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 ,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 ,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靖康耻 , 犹未雪 。臣子恨 , 何时灭 。驾长车 ,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译文:气得头发竖起 , 以至于将帽子顶起 , 登高倚栏杆 , 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 。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 , 仰天长声啸叹 , 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 , 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 , 南北转战八千里 , 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不要虚度年华 , 花白了少年黑发 , 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 , 尚未洗雪 。臣子愤恨 , 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 , 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 , 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 , 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我要从头再来 , 收复旧日河山 , 朝拜故都京阙 。5、《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 , 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 , 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 , 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 , 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 , 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 , 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 , 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
弘扬中华文化的诗词歌赋 对于文化的理解 , 不少人有这样一种看法 , 即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 , 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 , 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 ,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又意味着什么?
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
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 , 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 , 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 , 什么属于“俗”文化 。比如:我们把精美的艺术成果、深刻的学术著作、文化品位极高的行为和思想、崇高的社会人生理想等称为“高雅”和“优秀” , 反之则判断为“庸俗”和“低俗”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 , 扶持高雅文化 , 抵制庸俗文化 。
但是 , 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 , 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 , 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 , 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 , “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 , 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 , 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 , 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 , 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 , 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
“大众文化”并非粗野简陋 , “精英文化”未必高雅精致
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 , 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 , 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 , 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 , 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 , 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 , 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 , 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 , 京剧等戏剧 , 中国传统工艺等 , 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 , 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 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 , “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 , 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 , 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 , 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 , 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 , 都是如此 。
现实生活中 , 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 , 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 , 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 , 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 , “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 , 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 , 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 , 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
“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 , 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 , 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 , 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 , 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 , 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 , 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 , 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 , 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
品味古诗词议论文 品古诗词的乐趣
细雨微蒙的夜晚 , 独坐窗前 , 冲一杯清茶 , 捧一本古诗词集 , 灯光明亮 , 诗韵隽永 , 其乐融融 。
读着那一首首传颂千古的名句 , 我逐渐感受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的离别之情;领略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山野风光的恬适;体味到曹操“老骥伏枥 , 壮心不已”的雄心大志 。品味古诗词 , 就像饮一杯杯年代久远的老酒 , 芳香醇厚 , 令人陶醉 。
阳光灿烂的春日 , 吟诵“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 , 你会立刻被莺歌燕舞 , 草长莺飞 , 百鸟争鸣的热闹、生动的景象所感染;月朗风清的夏夜 , 看惊鹊别枝 , 听蝉鸣蛙唱 , 嗅稻花芳香 , 是诗人辛弃疾把我们带到如诗如画的田园;秋风萧瑟的日暮 , 望断小桥流水 , 穿越古道西风 , 一匹老马 , 一抹夕阳 , 羁旅归途的游子 , 该是怎样的思乡情切 , 柔肠寸断 , 是马致远把我们带到秋天的悲凉之中;银装素裹的严冬 , 朗读一首《白雪歌》 , 你会惊讶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特想象 。品味古诗词 , 就像浏览四季的美景 , 令你心驰神往 , 流连往返 。
品味古诗词 , 你会领略到古仁人的兼济苍生、忠心效国的情怀 。“兴 , 百姓苦;亡 , 百姓苦 。”这是张养浩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辈叹;“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是文天祥视死如归 , 铮铮铁骨的誓言;“会挽雕弓如满月 , 西北望 , 射天狼 。”这是苏轼建功立业 , 精忠报国的情怀 。品味古诗词 , 就像瞻仰烈士陵园 , 让你懂得风骨、品格和人生的价值 。
品味古诗词 , 就像跟自己的密友交谈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让你懂得 , 时光易逝 , 青春难再 , 只有珍惜寸阴 , 才能皓首无悔 , 不负生命;“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让你懂得 , 虽然看似眼前困难重重 , 但是翻越崇山复水 , 你就会迎来美好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让你懂得 , 坚持的可贵 , 理想的价值 。
人生乐事 , 莫若读书 , 读书之乐 , 莫若读诗 。今生有诗相伴 , 其乐无穷!
美有诸多形式 , 但我不爱眼花缭乱 , 热烈喧嚣 , 唯有古诗词叫我由衷痴迷 。
文人墨客多钟情诗词 , 常常为之倾注毕生心血 , 也就结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华彩篇章 。走进古诗词 , 一篇篇杰作把人引入或惆怅或深沉或婉转或壮丽的丰富意境 , 品之被陶醉 , 被感染 , 心中起涟漪 , 胸臆有抒发 , 甚至出口惊四座 , 落笔露才华 。
少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对山河处处充满热爱 。继而读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山重水覆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懂得了品味探究获得哲理的启迪 。一首首诗词让我眼界开了 , 境界宽了 , 追求高了 , 素质提了 , 不再鼠目寸光患得患失 , 乐观豁达只求做好事业 , 告别私心回归本性之善 。高的境界有美的结晶 , 不再于平庸中默默无闻了 , 不知不觉中培养的灵秀之气有了刮目相看 。直接的表现是诗人创造的诗情画意不但让心田总是阳光灿烂 , 更使生活有了落英缤纷 , 落笔生花 , 潜移默化中竟被影响成了文化人 。
生活有了色彩 , 却也有纷繁复杂的矛盾令人伤神 , 仍是古诗词给了我一片新天地 。倍感孤独“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顿有眼前一亮 , 高度发达的今天举手沟通无限何必自寻烦恼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不再只是宽慰;诸多不公吗说明心系社稷便求“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出淤泥而不染”方是人生的至高至纯 。常以诗词解脱分分秒秒就多了惬意 , 工作热情倍增成绩有人人称赞 , 闲暇便读诗书兴致所致再结下一行行心旷神怡的优美文字 , 随时有的是报刊送来的意外惊喜 。
现代社会压力重重 , 就需要及时释放以能轻松拼搏 , 如果没有好的排解之法去古诗词中倘佯吧会对放松心境大有裨益 。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朋友 , 古诗词是好书中的精品 , 读之不但豁然开朗 , 犹能实现丰富提高超越 。疾患时我们渴望灵丹妙药 , 平安里古诗词是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 。
热爱古诗词 , 将不再抑郁 , 能走向高远 , 对它有的是诚挚地感谢 。
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徽州——历史地名 , 简称“徽” , 古称歙州 。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 , 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 , 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 , 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 。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 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 , 都属徽州文化范畴 , 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
有关徽州的诗词摘选如下:
《赠总上人兼简无求居士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子翚
多谢徽州吴使君 , 新诗问劳意何勤 。
无求已得心空乐 , 更作无心出岫云 。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
年代: 宋 作者: 钱时
焕章飞报下徽州 , 英烈将褒二字侯 。
千古沉沉黄壤骨 , 一朝提上碧云头 。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
年代: 宋 作者: 张栻
人间炎热不可耐 , 君家瓮头春未央 。
想当醉倒卧永日 , 梦绕清淮归故乡 。
后生那得识此酒 , 从君乞方还肯否 。
徽州作赋为欷歔 , 荆州诗来端起予 。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
年代: 明 作者: 邵宝
遗书新刻自徽州 , 千里缄来百拜收 。
自信叔孙知不朽 , 未应巢父得长留 。
秘藏不作山中计 , 重购还供海外求 。
青眼独看张侍御 , 瓣香今有古风流 。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
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 , 多从黄白游 。
一生痴绝处 , 无梦到徽州 。
徽州简介:
【说出你们认为有文化且有内涵的古诗句!】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 , 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 , 东临吴越故都杭州 , 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 , 风光秀美 , 山水人文系之 , 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古徽州钟灵毓秀 , 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 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 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 , 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