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告和起诉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定义不同
①控告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司法机关揭露违法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要求依法予以惩处的行为;
②起诉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 。
2、过程不同
①控告一般是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出,主要是基于维护自身权益而要求追究被控告人刑事责任;
②起诉必须是由具有起诉权的公民或法人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为的是通过审判对被告人定罪判刑或追究被告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
3、作用不同
①控告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作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还是刑事案件立案材料的主要来源;
②起诉是人民法院审理各种案件的前提,法院如果接受起诉同意进行审理就称为受理,而起诉的成立标志诉讼中审判程序的开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控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起诉
武将最好的结果是告老还乡还是战死沙场的诗句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U3cqrAt6voI1hehFfd4yby5jmcLMbBwtq4bxiWP4iGMoswoJzNHrjxG_jFRExu0azpjTvI3QsRuNlbms4Ra
回乡偶书思念家乡的诗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
作品鉴赏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像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年公元744年),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公元695年(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
回乡偶书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读cuī)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诗文解释】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 。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
【词语解释】
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
【诗文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 。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话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扩展资料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 。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乡偶书》
咏柳这首诗每句话的诗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 。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 。扩展资料《咏柳》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参考资料:咏柳百度百科
回乡偶书这首诗中相识的正确意思是什么 相识:即认识我 。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
【控告和起诉有什么区别?】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缞”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
⑸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
⑹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
⑺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
古诗回乡偶书及意思1、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2、原文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本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
阅读宫怨,完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① 。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②一夜长 。
【注】 ①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②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
解析:
(1)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重要字眼,如“晴”“香”“明”等,渲染出了昭阳宫美好热闹的氛围 。虽然都是写景,但能使读者感到景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 。这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另外,要根据“夜长”来推想长门宫的景象,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反差如此之大,则不难得出答案 。
(2)“似将海水添宫漏”,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要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回答这种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还要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感 。
答案:
(1)前两句境界极为热闹美好 。宫花娇媚浓艳,露珠晶莹,暗香满殿 。昭阳宫殿彻夜笙歌,明月无处不在 。这与下两句所描写的长门宫凄冷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宫怨”题旨 。
(2)后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宫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远滴不完,夜长得没有了期,强调失宠宫人愁苦的深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