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师徒为什么“如父子”

在古代中国 , 要想学得一技之长 , 都要拜师 , 武术界 , 演艺界 , 理发界 , 烹饪界 , 甚至杀猪、宰羊、铁匠、木匠、厨师、摆渡等等行业 , 都有各自的师傅 , 师傅遍布于工、商、艺、学等各个领域 , 在明清时代的作坊里 , 技术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关系 , 也类似于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 。
古代师徒关系非同寻常 , 人们常用父与子的关系形容之 , 父与子在古代是什么关系呢?古代的父子关系可不像现在这样 , 现在我们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 , 父与子之间已没有古代那样亲密了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传统社会主要靠家庭伦理维系社会稳定 , 那么就要摆正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位置关系 , 古代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关系 。
我们常听说古代社会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 意思是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 , 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 , 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 , 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 , 永远不能够越位 。
君臣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父子关系 , 由父子关系可推出君臣关系 , 他们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父” , 地方官员是广大民众的父母官 , 父子关系像一条主线 , 贯穿于全国上下 。
在家庭里 , 作为儿子的第一要务 , 就是要严格履行孝道 , 百善孝为先 , 就像《弟子规》中叙述的一样:圣人训 , 首孝悌 。
双亲死后 , 儿子守孝三年 , 也是对父辈们尽孝的表现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 就是一个“孝”字 , 父辈们的教训、教导和教育 , 儿孙们都要严格执行 , 不能违背 。
父慈子孝 , 父子之间的关系最亲密 , 最根本 , 是整个家庭、家族关系中最主要关系 , 整个家族之间 , 以父子关系为基础 , 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 , 
可不像现在 , 现在不再以家庭为本位了 , 而是以人为本了 , 个人的位置凸显了 , 每个人都变得独立了 , 父子关系也成了平等的、独立主体的之间的关系 。
古代最主要的关系是父子关系 , 父子关系最亲密 , 儿子有什么重大事务或决定 , 就要和父辈们商量 , 特别是要和父亲商量 。
现代最主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 , 夫妻之间的关系最亲密 , 丈夫或妻子有什么重大事情 , 他们之间相互拿主意、想办法 , 不再过多地麻烦上一辈的老人家 , 或者根本就不再想和他们商量 。现代夫妻关系也与古代不同了 , 古代是夫唱妇和、男尊女卑 , 现在夫妻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 。
还回到父子关系 , 现代父子关系把人从家庭、家族的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 , 获得了个体的自由解放 , 再也不受古代那种“唯父是从”的约束了 , 虽说这样的家庭关系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 但相比于古代那种严格等级的父子关系还是进步一些的 。
这样一来 , 我们就容易理解古代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了 , 师徒之间是有等级关系的 , 他们之间具有父与子式的严格区分 , 绝对不能越轨 。
师傅对徒弟的一切都要包办 , 都要负责 , 当然徒弟对师傅也要像对待父亲那样 , 服服帖帖 , 惟命是从 , 不然 , 就有可能被驱出师门、取消师徒关系的危险 , 在古代 , 徒弟被驱出师门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 就像父亲不要儿子了一样 。
有些徒弟不守规矩 , 犯了罪过 , 师傅可以直接问罪、直接治罪 , 甚至可以夺其性命 , 这在古代法律中是许可的 , 古代法律保护整个家族、整个行业的生命 , 而不保护个人的生命 , 个人的生命由家族、家庭或行业来保护 , 个人物质生活的来源 , 也主要由家族或行业来供应 , 个人要严格地依附于一定的群体中 。
每个行业师傅的权力很大 , 等级森严 , 这样当然会压制行业中个人的创造力 , 也不利于技艺上的创新 , 在技术传承上 , 很容易形成保守的路线 。
那么 , 在古代中国 , 为什么会出现师徒如父子的局面呢?
首先 , 那种师与徒的关系 , 来源于以父子为基础的家庭关系 , 既然父子关系能够延伸和渗透到政治领域 , 像延伸到了君臣关系 , 地方官与广大民众的关系 , 等等 , 那么为何不能延伸于其他领域呢?
事实上 , 这种延伸和渗透是必然的 , 父子关系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 ,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必然要受这种伦理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 再也没有像父子这样的关系更能够保证工、商、艺、学等领域的稳定了 。
古代社会追求的就是稳定 , 就是长治久安 , 国家要保证长治久安 , 必须把家庭伦理贯彻到底 , 一层一层地延伸至整个社会 , 任谁也逃脱不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文化氛围 。
这对于国家来说 , 是很有好处的 , 至少可以节约很大的统治成本 , 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 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 因为父亲管制了儿子 , 家族管制了家庭 , 各个行业的师傅管制了徒弟 , 谁还敢不听话呢?
官员们是很清闲的 , 一些官司上的事务 , 在家庭、家族或行业范围就给办了 , 出现办不了的事情 , 官员们才肯出面调停 。
可见 , 出于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 , 才出现古代那样的师徒关系的 , 而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 现在一说到古代的师徒如父子 , 好像是很高尚的事情 , 其实在其背后有着很深刻的政治依据 。
其次 , 古代中国缺乏广泛的技术教育 , 像数学、物理没有成为基础性的教育学科 , 整个社会的教育以宣扬传统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 , 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 而且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 这些人就成为知识、技能的垄断者 。
师傅们垄断了技术知识 , 当然就可以任意排布、处置徒弟们 , 谁不听话 , 不按照规矩行事 , 就不被接纳 , 或者被驱出师门 , 不能够学到那些专门的技能 。
说师徒如父子 , 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师徒之间的关系很亲密 , 当然也有亲密这层意思 , 而最主要的则在于师傅就像父亲那样 , 任意操纵和控制徒弟们 , 徒弟也要向对待父亲那样 , 恭恭敬敬的 。
这跟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同的 , 现代社会技术普及了 , 只要你愿意 , 谁都可以学 , 你不教我 , 有人教我 , 武馆 , 艺校 , 养生馆 , 美术馆 , 会计培训 , 等等 , 多的是 。
并且 , 个人和这些组织或组织里师傅们的关系 , 也不再如古代社会那种父与子关系 , 连现代社会父与子的关系都不如 , 而是平等的合约关系、契约关系 , 双方之间有合同、法律和制度约束着 。
我给你钱 , 你教给我技艺 , 教给我本领 , 谁也不欠谁的 ,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 , 一旦合作关系结束 , 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 。
不再像过去那样 , 师徒关系是一辈子的事情 , 双方一辈子都要有扯不断的联系 , 徒弟永远都要尊敬着、维护着师傅的权威和地位 , 徒弟对师傅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性 。
现代工厂的员工们也都成了自由人 , 独立自主的自由人 , 因为他们有技术、有知识 , 从小学就开始 , 他们接受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训练了 。
现代学校制度是国家贯彻的 , 国家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 打破了过去那种知识技术方面的垄断性 , 以及相应的人身依附性 。
怎样理解师徒如父子小学生作文200
我觉得师徒更好的寓意像现在的师生关系 。
亦父子亦兄弟 。
【古代师徒为什么“如父子”】比如大学里面的年轻辅导员和学生可能像兄弟 , 像小学初中的师生可能像父子 。
“弟子事师 , 敬同于父 , 习其道也 , 学其言语 。
……忠臣无境外之交 , 弟子有柬修之好 。
一日为师 , 终身为父 。
”—引自《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是比喻要十分尊重老师 。
感人亲子谚语父子篇
1 打虎还得亲兄弟 , 上阵须教父子兵 。
2 虎父无犬子 , 强将无弱兵 。
3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4 父子不信 , 则家道不睦 。
5 兄弟协力山成玉 , 父子同心土变金 。
6 父子爱财子不孝 , 兄弟爱财失同胞 。
7 师徒如父子 。
8 父子和而家不败 , 兄弟和而家不分 。
9 亲朋道义因财失 , 父子情怀为利休
师父,徒弟还想你用力些徒弟是叫师傅还是师父师徒bl
古代师徒如父子 , 有所谓“一日为师 , 终身为父”之说 。
这就是说 , 对老师要百分之百相信 , 百分之百恭敬!印光大师说:对老师一份诚敬 , 得一份利益 , 十份诚敬得十份利益 。
所以 , 你对老师的恭敬是自己得利益!不是老师要求你恭敬他!如果老师要求你恭敬他 , 这个老师是凡夫 , 你不必跟他学!如果把老师当成师傅 , 你的恭敬心就欠一份 , 你得的利益也少一份 。
关于父亲的古诗词
1、蓼蓼者莪 , 匪莪伊蒿 。
哀哀父母 , 生我劬劳 。
蓼蓼者莪 , 匪莪伊蔚 。
哀哀父母 , 生我劳瘁 。
——先秦?佚名《蓼莪》 白话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 , 却非莪蒿是散蒿 。
可怜我的爹与妈 , 抚养我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 , 却非莪蒿只是蔚 。
可怜我的爹与妈 , 抚养我大太劳累! 2、痴儿不知父子礼 , 叫怒索饭啼门东 。
——唐?杜甫《百忧集行》 白话译文:只有痴儿幼稚不知道父子之间的礼仪 , 对着东边的厨门 , 啼叫发怒要饭吃 。
3、来时父母知隔生 , 重著衣裳如送死 。
——唐?王建《渡辽水》 白话译文:临出门时父母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 , 好像怕我有去无回 , 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 。
4、父耕原上田 , 子劚山下荒 。
——唐?聂夷中《田家》 白话译文:父亲在山上耕田 , 儿子在山下开荒 。
5、父兮生我 , 母兮鞠我 。
——先秦?佚名《蓼莪》 白话译文:爹爹呀你生下我 , 妈妈呀你喂养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