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郑州的诗词

《宿云门寺》
年代: 唐 作者: 宋之问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 。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 。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 。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 。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
《失紫竹柱杖颂》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袁门西关失却柱杖,木平万载县里拾得 。
恰似【郑州】却出曹门,何处待此左科禅客 。
《致仕归东里》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板令悬车欠四年,散关如砥去欣然 。
【郑州】门首人争入,谁伴山翁老洧渊 。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策》;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
传世名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在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
【有关郑州的诗词】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
尧曰:“宥之”,三 。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
赞美“郑州”的诗词有哪些?
1、潋滟波光入座寒,翠翎雪羽下云端 。
林花四绕馀何称,好种青青竹万竿 。
——《郑州浮波亭》王随2、南北更无三座寺,东西只有一条街 。
四时八节无筵席,半夜三更有界牌 。
——《郑州》孙山3、函关秋霁雁初回,六里商於晓色开 。
四皓有灵应笑我,谪官方始入山来 。
——《郑州联句》张秉4、碧玉波光四面寒,虚空檐宇出林端 。
尘埃未到交游绝,绕座扁舟与钓竿 。
——《郑州浮波亭》陈尧佐5、清波环绕地无尘,榜署嘉名得意新 。
若问经纶康济术,亭中兼有钓璜人 。
——《郑州浮波亭》吕夷简6、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 。
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 。
——《郑州献从叔舍人褎》李商隐7、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苏轼8、南阳西去见遗基,驻马平郊远树微 。
自笑平生无所着,不如山鸟解思归 。
——《途次郑州》寇准9、汝海崆峒秀,溱流芍药芳 。
风行能偃草,境静不争桑 。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刘禹锡10、莫以拘挛辈,交攻放达偏 。
穷如知老后,乐似欠年前 。
匣藻鲛俱泣,园花石共迁 。
伤心能几辈,教我不潸然 。
——《哀周郑州沛二首》徐渭11、积水还平岸,春来引郑溪 。
旧渠通郭下,新堰绝湖西 。
嵩少分明对,潇湘阔狭齐 。
客游随庶子,孤屿草萋萋 。
——《永福湖和杨郑州》贾岛12、书殿连鳷鹊,神池接凤凰 。
追游蒙尚齿,惠好结中肠 。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刘禹锡13、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
——《宿郑州》王维14、尘满鸿沟道,沙惊白狄乡 。
伫闻黄纸诏,促召紫微郎 。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刘禹锡15、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
——《宿郑州》王维
默写古诗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长向 一作:偏向 。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
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
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
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 。
扩展资料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
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