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武帝是怎么死的,曹丕把汉献帝杀了吗

每当一提起北魏献文帝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 , 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
北魏 , 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强大王朝 , 其建立者是一支游牧民族——鲜卑 , 虽然是"蛮夷" , 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 魏碑书法和云冈石窟就是北魏的杰作 。当然 , 这个王朝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 那就是:他们的皇帝都非常短命 。
除了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 , 其余十几位皇帝都没活过四十岁 , 大多数都在二三十岁之间驾崩 ,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献文帝拓跋弘 , 就是其中典型 。
而且 , 他的死可说是非常离奇 。
关于献文帝的死 , 记录北魏历史的史书《魏书》这样写到:"显祖暴崩" 。"显祖"是献文帝的庙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献文帝忽然驾崩 。而这句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时言太后为之也 。"意思是:当时传言这事儿是太后干的 。
这里的"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冯太后 , 一个可以和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性政治家 。
其实冯太后并不是献文帝的生母 , 北魏立国之初 , 道武帝为防止外戚专权的现象发生 , 确立了"子贵母死"制度 , 也就是一旦确立皇太子 , 他的生母就要被赐死 。所以 , 冯太后只是献文帝名义上的嫡母和养母 。
但这并没有影响冯太后和献文帝的感情 , 相反 , 根据史书记载 , 母子二人的关系一度十分融洽 , 俨然一幅母慈子孝的动人画卷 。献文帝的父亲文成帝英年早逝 , 凶残的权臣乙浑把持朝政 , 大杀忠臣良将 , 随意出入宫闱 , 完全不把孤儿寡母放在眼里 , 年少的献文帝只能噤若寒蝉地偎依在母亲冯太后怀中 , 而冯太后也只能在这个儿子身上寻找一丝慰藉 。乙浑步步紧逼 , 甚至已经有了取皇帝而代之的意图 , 冯太后不甘心坐以待毙 , 勇敢地站出来 , 密定大策 , 最终扳倒乙浑 , 保全了献文帝的性命和皇位 , 为拓跋氏皇族立下汗马功劳 。
毫无疑问 , 这一时期的冯太后对献文帝来说 , 是真正的母亲 。
除掉乙浑后 , 冯太后在群臣劝谏下临朝称制 。所谓"临朝称制" , 是指各方面都像皇帝一样 , 亲临前朝处理政务 , 而且可以自称"朕" , 实际上就是没有皇帝尊号的皇帝 。冯太后虽然富有政治才干 , 但并不贪恋权力 , 没过多久她就主动引退 , 让儿子献文帝亲政了 。
献文帝虽然亲政了 , 却时刻感到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自己 , 而阴影的那头就是他敬爱的母亲冯太后 。冯太后人已离开朝堂 , 影响力却无处不在 。经过铲除权臣乙浑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波 , 群臣看到了这位女性的政治才干 , 心甘情愿受其驱使 , 出现了只知太后不知皇帝的尴尬局面 。
因童年的经历太过惊险 , 献文帝一直缺乏安全感 , 他既想逃避朝政 , 又不敢让朝政落入冯太后之手 , 因为他害怕冯太后及其外戚坐大 , 成为第二个乙浑 。于是 , 为了制衡冯太后 , 他想到一个十分奇怪的主意:禅让 。
让人瞠目结舌的是 , 献文帝传位的对象 , 不是他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帝) , 而是他的叔叔——拓跋子推 。献文帝的意图很明显 , 就是要用阅历和能力兼有的拓跋子推去压制冯太后 。
可是朝野内外一致反对改立拓跋子推为新皇帝 , 献文帝无奈 , 只好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年仅五岁的儿子拓跋宏登基 , 而自己年仅十七岁就当了"太上皇帝" 。
让献文帝感到惊喜的是 , 虽然自己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 , 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在他看来并不算坏的局面:身为太上皇帝 , 他仍能控制朝政 , 保证权力掌握在拓跋氏手中 , 同时又能在幕后制衡冯太后 。
此期间 , 献文帝还不断御驾亲征 , 进攻北方的柔然、敕勒等游牧部落 , 接连大捷 , 声威大震 。
而在此之前不久 , 献文帝得知了冯太后和情人李弈私通的秘密 。李弈出身名门 , 富有才华 , 在朝中担任要职 , 而且身材高大 , 相貌英俊 , 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 守寡多年的冯太后再次尝到爱情的甜蜜 。但二人的爱情却是献文帝不可承受之重 , 他痛下杀手 , 以谋反的罪名将李弈处死 , 母子二人的关系随之跌落冰点 。
冯太后虽无心干政 , 却挡不住朝廷中一群人成为她的粉丝 , 这些人聚集在她身边 , 形成"后党";但也有一些人是献文帝坚定不移的拥护者 , 他们需要从皇帝手中获得更多利益 , 冯太后的存在让他们寝食难安 , 他们便是"帝党" 。这种"日月双悬"的局面让政局变得扑朔迷离 , 整个北魏如同一个干燥的火药桶 , 一触即发 。
但所有人都想不到 , 这一天来得如此突然——正值青春年华的献文帝忽然驾崩在皇宫中 。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看 , 冯太后确实有充足的理由杀死献文帝 , 而且当时也有人传言是她杀的 , 但仅凭这两点就断定她是杀人凶手 , 未免有失偏颇 。
北魏的皇帝短命 , 而且大都死于非命 , 道武帝、太武帝无不如是 , 对于其死因 , 北魏的官修史书中都有详细的交代 , 比如对于道武帝之死的记载就非常有条理:道武帝扬言要处死爱妃贺兰氏 , 于是贺兰氏向儿子拓跋绍求救 , 愤怒的拓跋绍闯进父亲的寝宫将其杀害……可史料对于献文帝的驾崩却一笔带过 , 而他的死又明显不是正常死亡 , 因为用的词是"暴崩" 。这是个十分可怕的词 , 它意味着献文帝的死伴随着惨烈的政治斗争 , 因此可以断定 , 关于献文帝的死 , 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
《魏书》在献文帝驾崩前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六月甲子 , 诏中外戒严 , 分京师见兵为三等 , 第一军出 , 遣第一兵 , 二等兵亦如之 。辛未 , 太上皇帝崩 。"
这段文字看似平凡 , 实则暗藏玄机 , 而献文帝的死因也包含其中 。
【北魏孝武帝是怎么死的,曹丕把汉献帝杀了吗】这段话的意思是:六月甲子日 , 朝廷忽然颁发诏书 , 下令京城内外戒严 , 并把驻扎京城的军队分成三批 , 然后将第一批和第二批调离京师 。辛未日(六天后)献文帝就驾崩了 。
将军队调离京师 , 难道是有战争?但实际上这些被调离的军队并未参加任何战争 , 而仅仅是被调离京师而已 。
别忘了 , 这里还有第三批军队 , 第三批军队未被调离 , 而是留守京师 , 显而易见 , 对于颁发诏书者来说 , 这批军队是值得信任的——也就是说 , 被调离京师的前两批军队是不被颁发诏书者所信任的 。
不被信任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批军队不听命于颁发诏书者 , 或者直接说 , 这两批军队是颁发诏书者的敌人 。
此时的小皇帝拓跋宏才十岁 , 尚未亲政 , 没有颁发诏书的能力 , 至高皇权依旧掌握在太上皇帝献文帝手中 , 但这道命令又肯定不是他下达的 , 因为命令下达后六天他就驾崩了——他不可能下达一个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的诏令 。
而有能力颁布诏令的只剩下一个人:冯太后 。
这就是说 , 冯太后为了自己的安全 , 用了某种手段 , 抢先一步颁发诏书 , 将前两批军队调离京师 , 避免了一场针对自己的军事政变 。
而发动政变的人 , 只能是六天后"暴崩"的献文帝 。
献文帝的政变胎死腹中 , 母子二人也随之彻底决裂 , 在从他政变失败到驾崩的这六天里 , 谁也不知道他都经历了些什么 , 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面对曾经疼爱他的母亲冯太后……可以肯定的是 , 他一定深陷于恐惧和愧疚之中 , 然后极有可能在六天的煎熬后选择自杀 。之所以推测是自杀 , 一是从献文帝敏感脆弱的性格作考虑 , 再就是如果冯太后要杀献文帝 , 没理由等六天之后再动手 。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 献文帝死后 , 大司马、大将军、安城王万安国因矫诏在御苑杀害奚买奴 , 被冯太后下令赐死 , 而已经死去的奚买奴则被追赠官职和爵位 。
万安国是献文帝的表兄弟兼妹夫 , 也是他的得力干将 , 是坚定不移的"帝党" 。而被万安国杀死的奚买奴算不得大人物 , 但他的死却是一个关键 , 他的死和死后获得殊荣 , 恰恰证明了笔者上面的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