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如何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 ,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 难度越来越大 , 题型越来越完善 , 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 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无论从教材角度 , 从高考角度 , 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 , 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 , 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 , 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 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 , 衬托等 ,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 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 , 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 , 以奇特的想象 , 巧妙的比喻 , 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 , 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 , 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 , 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 , 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 , 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 , 变虚为实 , 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 , 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 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 ,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 , 借梅抒怀 , 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 , 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 , 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 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 , 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 , 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 , 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 , 任随百花妒忌 , 甘愿独受凄寒 , 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 , 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 , 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 诗人用“胜绝” , 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 , 而忧愁也到极点 , 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 , 渲染了愁思 , 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 , 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 “不仅作家在创作 , 读者也在创作 , 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 , 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 , 真正的领悟 , 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 , 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 , 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 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 , 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 , 开阔的意境 , 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 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 成功在于追求 , 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 , 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 , 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 , 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 , 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
其次 , 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 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 , 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 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 , 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吟诗也会吟” , 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
当然 , 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 , 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 , 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 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 , 通过多读好的作品 , 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 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 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
二、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 , 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 , 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 , 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 , 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 , 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
三、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 , 即偶能窥其微妙 , 日后终至茫然 , 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 , 每次阅读古诗词时 , 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 , 对于训练思维 , 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 , 了解这些特殊之处 , 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如语法方面 , 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这是“浣女归而竹喧 , 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 , 其目的 , 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 , 后见其人 , 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 , 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 , 隐显结合 , 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
格律方面 , 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 , 其颔联“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形容词对形容词 , 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 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 ,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 上下词性一样 , 结构相同 , 对得非常工整 。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 , 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 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 , 下片由景而人 , 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 , 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 , 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 , 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 , 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赏析文章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 这种题型 , 既考阅读 , 又考写作 , 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 ,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 , 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 ,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 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 , 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 , 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 , 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 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 , 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 , 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 , 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 , 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 , 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 , 深入开掘下去 , 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
语文: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 。
角度一:从语言角度——古典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塑造形象)、含蓄性(言此意彼)、凝练性(言少意丰)、跳跃性(节奏感及想象联想)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 , 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 。
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 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
角度二:从捕捉意象角度——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 。
”(《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 写景则借景抒情 , 咏物则托物言志 。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 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 就是“意象” 。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 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
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 , 结构复杂 , 乍看炫眼 , 而细加咀嚼 , 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
角度四:从修辞角度——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反复、起兴等 。
角度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 。
角度六: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诗歌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 。
篇章特点有:起承转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铺垫、呼应等 。
http://blog.xhedu.sh.cn/blogweb/more/detail.asp?id=1758 详细解释参看该网页
如何做好语文诗歌鉴赏和阅读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 , 纵观全文 , 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 , 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 , 归纳每段意思 , 归纳中心思想 。
往往行之有效 。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 , 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 , 在进入题目之前 , 必须读两遍文章 。
第一遍速读 , 作快速浏览 , 摄取各段大概意思 ,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 , 仔细阅读每句话 , 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 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 , 尤其注意段首、段尾 , 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 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 结构层次 。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 , 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 ,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 ,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 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
牢记:欲速则不达 。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 , 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
第二步 , 认真审题 , 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 , 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 , 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 , 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 , 把握题目要求 , 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 ,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 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 一是命题者的话 。
设置题干的目的 , 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 , 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 ,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 锁定答题区间 , 具体到段、句、词 。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 , 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 , 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 , 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 , 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
第三步 , 筛选组合 , 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 , 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 , 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 , 问什么答什么 , 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 , 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 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 ,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 , 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
题干的结构 , 是表意的外在形式 , 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 , 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 , 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 , 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
4、变含蓄为直接 , 变分说为概括 。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 , 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 , 还很讲究艺术技巧 。
有的含蓄委婉 , 有的生动细腻 , 有的形象具体 。
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 。
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 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 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 , 概括性的语言 , 即为所需答案 。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 因此 ,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
但并不是直接摘抄 , 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 , 有时要求综观全文 ,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
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
另外 ,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
表达方式 ,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
写作手法 , 考生要清楚 ,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 , 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 , 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 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
修辞手法 ,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
语言特点 ,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 , 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 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
分析时 , 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
感悟 , 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
说明文的类型 , 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说明方法 , 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
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
考生在答题时 , 可答得具体些 ,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 , ...
语文古诗词赏析 方法&举例 !!!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 , 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 , 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 。
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
二、研读诗作 , 整体感知 , 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 , 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 。
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 。
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 , 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 , 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
三、审读题干 , 弄清要求 , 认真细分鉴赏要点 , 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 。
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 。
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
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 , 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 , 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1.先观点后理由 ,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 , 再陈述理由 。
2.先分后总式 , 答题时 , 先分说后总3.先总后分式 , 答题时 , 先总说后分说 。
4.分点作答式 , 答题时 , 分成几点 , 列出答案 。
(一)形象意境类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 , “╳╳指什么” ,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 “表达了什么意思” , “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 “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 “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
例析: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 , 北风吹起数声雷 。
朱楼四面钩疏箔 , 卧看千山急雨来 。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
(6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 , 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 , 又咆哮着远去 ,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
暴风雨将临 , 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 , 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 , 敞开窗户 , 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
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
“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 。
(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 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雄奇、奔放 。
二:(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衬托、对比、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
5、伤世主题;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类比来刻人物形象 。
(4)比兴手法:如自居易的&lt , 俨然是一幅山水画 。
(5)儿女情长型、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通过感觉、视觉:告慰生平的喜悦等 。
4、报国主题 。
2、“喜” 。
2、直率、委婉;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
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l、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卒章显志等:如“杨柳”喻指分别: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
(6)保家卫国型、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2)结构特点、比拟、借代、自然、清幽 。
(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
(3)归隐田园型、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叠词: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静动结合、虚实结合 。
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
排比: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
(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 , 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 , 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 。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 。
3、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表现手法(1)象征;“秋水”指眼睛、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 。
(2)托物言志;“鸿雁”指书信等等;“盗泉”指不义之财、通感、双关;思念家乡等: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 。
(4)特定称谓语言 。
(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铺垫、象征 , 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恩妇怀远之情 , 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 。
(5)抒情方式:运用直抒胸臆 。
(2)借助诗歌的形象 , 分析诗歌意境 , 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梅;怀才不遇、仕途失意、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 。
l 。
3;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鉴赏形象的技巧 。
(2)烘托、竹 , 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听觉以及其他事物对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进行烘托 。
(3)对比衬托:运用对比、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 。
2 。
四、清秀、淡雅、比喻意义、隐含意义 , 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
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的比兴手法、洗练、沉郁”等;长相思)运用了《诗经&gt 。
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 , 象征人坚强 , 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暗示意义 , 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
如以“梅”象征高洁 , 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3、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比喻、结构对比等 , 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 , 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 。
(3)借助诗歌的形象 , 分析诗歌中的哲理、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夸张、互文 , 经常运用各种修辞 , 以加强表达效果 。
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高洁、清高等品格 。
(2)情感语言:如“悲”、情深意长等、借古讽今、用典 。
三、事物、景物等 ,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
l、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 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 。
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昔盛今衰的感慨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对比、映衬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读诗 , 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 , 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 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 , 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 , 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
二.教学流程: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说 , “诗言志”、“诗言情” 。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 , 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生当做人杰 , 死亦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 , 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 , 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①知作者 , 明主题(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 , 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 , 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 , 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
)辛弃疾:爱国词人 , 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 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 , 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 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 , 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 , 并非没有例外 , 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
因此 , 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
)②看提示 , 定基调(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 , 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
)练习:《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 , 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①泊:停船靠岸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 , 扬州市南面 。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 , 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 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③品语句 , 悟感情(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 , 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 , 细加品味 。
)练习: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 , 百花深处杜鹃啼 。
殷勤自与行人语 , 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 , 弄晴时 。
声声只道不如归 。
天涯岂是无归意 , 争奈归期未可期 。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 , 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 , 无迹可寻”的含蓄美 , 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 , 隐于水” 。
除了直抒胸臆外 , 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 , 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
)练习: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
)在古诗词中 , 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
比如说送别诗中 , 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 , 有利于解题 。
4.入情以会意(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 , 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
)(1)字词赏析练习: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 , 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
请你说说为什么 。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 , 不是有意去“望” , 而是无意所“见” 。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 ,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 , 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
)(2)体会意境(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 , 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
意境的...
语文 诗词鉴赏题 怎么做好
首先要大体理解诗词的意思 , 无外乎借景抒情 , 直抒胸臆之类的 。
一般都是通过对景物或者环境的描写 , 然后抒发作者的感情 。
所以 , 你首先可以把所描写的景致和作者的实际情况联系一下 , 然后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
要么就是怀才不遇了 , 要么就是背井离乡了 , 只要把大体上他的思想分析对 , 就大胆得往上面加词就行了 , 另外可以交代一下诗中用了哪些修辞 , 而写此的作用也无非是更加表现作者的情感 。
总之 , 这种题几年前上高中的时候经常作 , 只要知道作者的大体意思 , 就放心写好了
如何很好的去学习语文古诗词和赏析古诗词,还有如何使自己成为高...
这个 , 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平时的爱好和积累 。
个人的感悟能力也很重要 。
如果你平时就热爱语文学习 , 喜欢诗词的话 , 成绩应该不错 。
积累来说 , 如果你平时看看诗词赏析之类的书籍(现在一般书都带着个) , 或许考试能侥幸碰到 。
即使不会碰到原诗 , 类似的也可以套用 。
应试:比如一些物象有固定的意义 , 柳表示送别 。
月表怀人 。
落红伤春等等 。
公式:内容+形式 。
如 , 词句用了xx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 情景交融 , 寄情于景 , 借物抒情等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一般的套子话要记得几句 , 什么思乡之情 , 爱国之情等等)不过现在培养也来得及 , 给你推荐基本很好的诗歌鉴赏类的图书 , 不是单纯的鉴赏 , 很好看 。
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不如不遇倾城色》 , 《昨夜闲潭梦落花》(你可以搜搜看 , “漫漫古典情系列” , 很好看 。
不是单纯的赏析 , 以故事开始 , 看完之后或许你会喜欢上中国的诗词)我前几天在当当网是看 , 一本才15,16元 。
很便宜 。
比市场价便宜很多 , 还免运费 , 不错(*^__^*) 嘻嘻 ~~文言文阅读你要多看 , 如果你发现高中人物传记类的很多 , 很多都选自《史记》(初中很多选自《世说新语》) , 如果知晓历史 。
对人物相关的情节熟悉自然就方便很多 。
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要记住 , 特别是平常不常用的 , 很有典型的 。
如《劝学》里最后的”用心一也“ 这里”用“ 的意思就是”是因为'很值得注意 。
当然如果你把课下注释背过虽然工作量大了点 , 但绝对很有用 。
希望对你有帮助吧 。
o(∩_∩)o...
怎样鉴赏诗词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 , 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 解诗答题 。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 , 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 , 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语文诗词如何赏析】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 , 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 , 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 , 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 , 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 ,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 ,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 , 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 , 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 , 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 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 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掌握诗词知识 , 不但要记 , 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 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 , 毋须多说 。
咏怀诗:叙事抒怀 , 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 , 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 , 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 , 以史咏怀 , 以史诵人 , 以史治史 , 以史喻今 。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 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 ,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 ,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 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 , 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 , 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 ,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 , 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 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 , 格调高昂 , 意境雄浑 , 感情激荡 。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笔调柔和 , 感情细腻 , 委婉缠绵 , 韵味深远 。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 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 , 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 , 虚实结合往...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 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 , 感知诗歌形象 , 品味诗歌语言 , 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 ,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 , 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 ,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因此 ,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 , “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 , 却无人欣赏 , 以乐景写哀情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 ,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二、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 ,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 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 因此 ,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 ,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 ,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 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 , 不及林间自在啼 。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 , 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 一要描摹诗歌图景 , 二要概括意境特点 , 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
这里有两个要点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 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 , 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 , 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 , 语言力求优美 。
第二部分 , 应在描摹出图景后 ,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 或幽静 , 或萧瑟 , 或生机勃勃 , 或孤寂凄清 , 或雄浑壮丽 , 或沉郁忧愁 , 或和谐静谧 , 或开阔苍凉 , 或高远辽阔等等 。
第三部分 , 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 , 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 , 幽清明净 。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 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 , 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 , 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 , 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
分析语言特色 , 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 , 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 , 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 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
” 停舟暂借问 , 或恐是同乡 。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 , 明快清新 , 有如民歌 。
何处住 , 在横塘 , 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 , 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 , 不加雕琢 , 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 , 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 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 ,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 , 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 , 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 , 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