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6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汨罗江畔,探寻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报道 。
每年端午,汨罗江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今年尤甚 。
湖南汨罗官方为纪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推出国际龙舟邀请赛、水上祭祀大典、音乐剧《九歌》首演,以及关于屈原精神的学术研讨会等 。学者、乡民、运动员、外国友人云集,汨罗江上热闹非凡 。

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

文章插图
世人多知屈原,司马迁评价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而如何理解屈原精神的时代价值,找到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进而塑心铸魂、指导实践?230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来到汨罗江两岸探寻 。
爱国:“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暑气蒸腾中,走进玉笥山,一路青松翠柏,顿时清凉下来 。拾级而上,抬眼就能看到屈子祠 。
相传屈原被流放时,曾在玉笥山上居住多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汨罗江,沿岸人民为他修祠纪念 。晋代《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 。
祠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 。门坊与山墙上有十多幅浮雕,再现渔父对谈、怀沙投江等场景 。祠内刊列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后人凭吊的知名诗文联赋 。
据记载,屈子祠千年来屡毁屡建,今屈子祠系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于此 。1949年以来进行过四次大修,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为何从官方到民间,千年来均对屈原保持认可和推崇?在屈子祠工作生活40余年的屈学专家刘石林说,从祠内两幅著名楹联中可窥知一二 。
入正门,可见大厅墙壁嵌着司马迁撰的史记《屈原列传》的雕屏,两侧是清代文人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
上联以反问语气出之,斥责上官大夫靳尚等奸臣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恶劣行径 。下联以感叹语气应对,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原作出千秋定论 。
穿大厅,经过两株百年桂花树,便到了祭祀厅 。厅柱上挂有清代文人、外交官郭嵩焘撰写的楹联:“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 。作者手法巧妙,分别以屈原的名篇——《哀郢》和《怀沙》开头,诉说屈原的生平与成就,歌颂他的忠贞与高洁 。
“两幅楹联各有角度,但都蕴含了爱国主义是屈原精神底色的意思 。”刘石林说,屈原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强权,而是以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关注人民疾苦,表达了对祖国江山、人民和社稷的眷恋 。
在《离骚》中,他写“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情怀,也时时提醒自己要为国奉献的重任 。
端午节的前一天,汨罗举行了“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屈原身上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人格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 。
他认为屈原树立了国人爱国的标杆,“在饱经忧患灾难的历史中,屈原是时代的一把尺子,衡量了那个时代精神的高度 。”
民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沿汨罗江溯流而上,到达长乐镇 。北岸坐落着一个古楼亭,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回龙门 。
江水汩汩流逝,汨罗市文化馆馆长周海燕讲起了关于回龙门的传说 。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遗体被江水所携,逆流而上,人们划龙舟追随打捞至此返回 。隋唐时期,先民筑回龙门以纪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