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 二 )


“这是两岸百姓自发建设、纪念屈原的众多遗迹之一 。”周海燕说,端午节在汨罗的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汨罗人民对屈原的爱戴体现在许多方面 。
在当今汨罗人的口中,对屈原的称呼,不是带着官方意味的“三闾大夫”“屈大夫”,而是非常亲切的“屈老夫子”,甚至还有接近亲邻称呼的“屈爹爹” 。
“对汨罗江两岸人民来说,纪念屈原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蒿、系香囊等 。”周海燕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珍贵食材的粽子,村民也舍不得全吃了,特意留一些,带到江边祭奠,边唱着招魂曲,边把粽子扔进江里 。
“屈老夫子诶,回哦 。”站在汨罗江边,81岁的刘石林一声悠长的呼唤,历经岁月沧桑,越发真挚深情,令人动容 。这句唱词来自儿时记忆 。“我的父辈、爷爷辈,每年端午都要到江边,顶着江风,边抛粽子边呼喊,那种虔诚的神情,苍凉的呼声,到现在还刻在我的脑海里 。”
屈原悲悯百姓命运、关切人民悲欢,人民报之以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情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吟诵出来,都能打动人,不分古今,无问东西 。”研究屈学40余年的刘石林语气坚定、目光炯炯,“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屈原不朽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镇对刘石林来说,印象深刻 。当地有个屈原岛,到了端午,当地百姓划船上岛,祭祀屈原 。人流摩肩擦踵,鞭炮不停地燃放,地上积满厚厚一层鞭炮纸屑,脚踩上去软软的 。“那里不是屈原投江处,也不是屈原故里或生平到过的地方,但是大家热情非常高 。我一开始不得其解,后来请教当地人,说是屈原爱人民,人们自然也世世代代记住屈原 。”
志洁:“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
坐落在玉笥山南沿、屈子祠西南角的独醒亭,是“玉笥八景”之一 。端午前后,许多游人瞻仰完屈子祠,会来到这里歇息,抬眼望去,不远处是被余光中先生称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 。
独醒亭原建于汨罗山屈原汨罗庙前,相传为古时汨罗山前的一座风雨亭,是过往行人和渔夫歇脚聊天之处 。屈原故宅离此比较近,常来这里与山民渔夫交谈 。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感念三闾大夫志行高洁,将风雨亭改称“独醒亭”,名字来源于大众耳熟能详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渔父》中,这句话用于表达屈原不愿与浑浊世人同流合污,甚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屈原以志洁行廉、洁身自爱的人格,令代代国人对他既有深刻同情,更有崇高敬仰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原“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屈原的高洁人格,犹如世人面前的一面镜子,一旦站在这面镜子前,难免会对照检讨自身品格 。屈原精神也成为历代士大夫的人格典范 。
明嘉靖二十年,湘阴知县戴嘉猷主持重建独醒亭,写下《重修独醒亭记》,并勒石立碑 。在大篇幅地怀念先贤、讴歌屈原品格后,这位读书人在最后一句发出“灵魂之问”:“瞻斯亭,能无感也夫!能无惧也夫!”
独醒亭挂了四块匾额,包括两种书法,一为茅盾所书,另一为赵朴初所书,苍劲与秀丽,两者相得益彰 。刘石林老人说,匾额背后还有一段掌故:1980年,独醒亭重建竣工,屈子祠管理所向茅盾和赵朴初两位先生求匾额题字 。同年,赵朴初题字寄来,茅盾的题字却迟迟未至 。第二年,茅盾逝世,屈子祠管理人员难过的同时,也为独醒亭没能得到他的题字惋惜 。谁料,茅盾去世后不久,管理所却收到他的遗墨——“独醒亭”题字 。“原来茅盾先生在重病期间并没有忘记管理所的请求,克服困难题了字,但没有来得及寄出,就与世长辞了,足见他对屈原的爱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