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20字的一首小诗

王维《杂诗》三首 , 以其二“君自故乡来”最为著名 。
有人认为三首虽各自成章 , 但意思互有关联 , 不宜将之分割开来解释 。但也有人认为 , 将之独立起来理解更为恰当 。笔者以为 , 第一、第二首都采用提问方式 , 在形式上较为接近 , 而第三首在内容上 , 与第二首有着更深入的意脉联系 , 可以据此作互文式理解 。虽然笔者这里主要讨论第二首 , 但为方便计 , 先把三首一并转引如下:
其一:家住孟津河 , 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 , 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 ,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 寒梅著花未?
其三:已见寒梅发 , 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 , 畏向玉阶生 。
对于第二首 , 前人也有过不少评点 , 《唐诗评注读本》从叙述口吻入手 , 认为“通篇都是询问口吻 , 而游子思乡之念 , 昭然若揭 。”

王维20字的一首小诗

文章插图
【王维20字的一首小诗】现代学者 , 常常会引王绩《在京思故园乡人问》来比较 , 那种一口气问及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渠水石计等十余个问题 , 是很能说明其思乡心切的 。而像王维那样 , 只问窗前那株寒梅 , 只有家乡的那株寒梅受他挂念 , 似乎有点违反人之常情 , 有点不合逻辑 。
当然 , 后来的评点者 , 也有从抒情主人公询及的微物着眼 , 强调其背后传递的心情 , 强调其合理性 。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点评的 , “以微物悬念 , 传出件件关心 , 思家之切 。”还有强调这种微物的与众不同 , 如《诗境浅说续编》所云:“故乡久别 , 钓鱼之地 , 朋酒之饮 , 处处皆萦怀抱 , 而独忆窗外梅花 。论襟期固雅逸绝尘 , 论诗句复清空一气 。所谓妙手偶得也 。”
而当代学者刘学锴对“有些出乎常情”的看法加以反驳说 , 这绝非作者的故作姿态 。在他看来 , 虽然“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 , 都值得怀念 ,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 , 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 。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伴着‘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 。‘我’在绮窗前读书时 , 抬头就能看到它 。每年看着它含苞、开花、结籽、成长 。那上面刻下了‘我’的少年时代的年轮 , 蕴含着许多少年时代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 , 这株寒梅 , 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 , 它已经被思乡之情所浸染 , 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 。”
这样的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 , 但毕竟是出于想象的揣摩了 。既然是想象 , 如果把其三的那首诗结合起来理解 , 可能就有另一种思路 。
因为第三首诗是站在家居的女性立场 , 来抒发因为寒梅花开而引发的一种春愁 。这样 , 那种始终站在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角度来揣摩跟寒梅的合理性关系 , 比如古人所说的跟王维其人气质、趣味的相近(“雅逸绝尘”) , 或者如刘学锴想象其跟抒情主人公少年时代的家居生活的关联 , 等等 , 都可以暂时搁置起来 。或者说 , 这与其说是写出了寒梅跟“我”的联系 , 还不如说是深一层写出了“我”对寒梅有可能引发隐含着的不出场的她的情感波动的关注 。而作为雕刻着花纹的绮窗 , 就有了特别的暗示 , 似乎在指向一位与绮窗相互映衬的女子 , 如同王维在《扶南曲歌词》第五首中所写的 , “朝日照绮窗 , 佳人坐临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