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大学不缺有名的教授,而是缺少受人尊敬的教授( 三 )


在日常和年轻工程师的相处过程中,王坚发现许多工科出身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和数学基本功上普遍存在短板,有时候连简单的概念都讲不清,在我们这一行,程序设计是基础,但在教授过程中,某些深度的内容转换成语言后容易变得很肤浅 。王坚强调,作为教授的主体,老师的思想深度很重要 。再好的体系、规范之下,如果老师所掌握的知识不扎实、不牢固,容易把应用人才变成了没有深度的人才、没有想象空间的人才 。
在企业担任首席技术官多年,破釜沉舟的阶段有人离开也有人坚持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王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工程师 。他觉得,在企业中帮助人成长的重要方式,就是如何将人的好品质激发出来,这样即使有很多缺点,也会变得不重要,不影响成就事业 。企业的人才成长本质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教育,其在人身上激发的能动性使教育价值得以拓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大学不缺有名的教授,而是缺少受人尊敬的教授

文章插图
教育应该被当作时代问题,触动更多人有所作为
离开院校教职多年,王坚早已成为别人眼中远离教育、不搞教育的企业人 。但是,即便是身处与教育相隔甚远的云领域,他并未觉得自己是教育的局外人 。在广义的内涵里,王坚认为教育应该被当作时代问题触动更多人有所作为 。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受教育基数过大,同时给予的资源有限 。王坚谈道,如果只是一味去探讨方法、理念,会让大家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也会让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变得更加狭隘 。片面地把教育的责任推到教育方法和理念问题上,那么只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去思考,大家都可以不作为 。但‘时代问题’就不一样了,会有更多人去承担这份责任 。如果把这些教育基础面的问题想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变得更简单,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 。你想想,如果这些教育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做一点,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
王坚自称偏执,认为在问题面前,应该最先想到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这不是一个好的做事态度 。他谈道,面对教育人人都能浅谈些道理,但从更深沉的时代责任感出发,应对教育多些建设少些批判 。
在被问及是否会回大学做兼职教师,王坚说道,前段时间有许多大学邀他担任兼职教授,但他拒绝了 。做老师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先不谈是否能把学生教好,我现在真的没有时间给学生 。如果连时间都不能给学生,叫什么老师?王坚看重时间的价值,每个人的时间就是生命中唯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间去哪里决定了很多问题 。王坚并不想做一位几个月才见学生一面,或者只存在于网络的导师,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多都是知行不合一造成的,要回归到能动性上,任何问题才能有解 。
2018年,王坚发起了一个名为2050年轻人因科技而团聚的活动 。项目发起之初,身边人并不看好 。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能为年轻人提供项目或投资的活动根本不会吸引人来参与 。但活动发起后,吸引了许多自己的未来还不知道在哪里,却天天操心世界未来的人 。王坚处处强调人的能动性,他甚至把活动中通用的志愿者标语改成了自愿者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线让我们遇到了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 。在时代问题的追寻中,从互联网时代望向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未来,我们能畅想些什么?主动做些什么?这是王坚发起2050的初衷 。有人为此提出了不同的延伸意义,认为这是一个50岁的人为20岁的人办的聚会,王坚很喜欢这个定义,它代表老一代在帮助新一代 。也许在校园里,王坚不再可能以师者的身份为学生讲一节关于云计算的课,但在教育更辽远的意义里,他愿意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吸收知识以及共同进步的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