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大学不缺有名的教授,而是缺少受人尊敬的教授( 二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大学不缺有名的教授,而是缺少受人尊敬的教授

文章插图
教育的主要挑战,是已经形成的稳定关系发生了改变
谈到应用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时,王坚说道,今天教育面临挑战的重要原因,是已经形成的稳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五六十年代,教育跟社会各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包括供给关系等都较为平衡 。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面对变化,所有事物需要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需要重新找到新的方法和态度来看待现在的问题 。
当你认真思考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只不过在每个阶段表现形式不太一样而已 。有了这些发现,我们就不会钻牛角尖了,到底谁是最优,怎么是最优 。依循这样的逻辑,其实可以促进教育与产业关系的再调整 。
生活的边界被模糊了,这是另类的虚拟现实 。王坚曾这样描述时代的新旧交替,在他看来,产业变革的加速,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被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社会的高速发展会引发各样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人的问题会显得特别突出 。现在社会上指责的声音太多,尤其对教育的批判也很多 。我们得先排除阶段性的具体问题,去思考基本层面的逻辑关系 。
近年来,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王坚看到了其中的矛盾和隐忧 。能变成学科的一定是成熟的知识体系,所以跨学科专业本身还不成熟,因为它还在发展,没有定型 。学科是需要越分越细的,不然你弄不懂它 。但人可以同时去了解多个学科,学科融合实际上是在人身上发生的 。
王坚认为,比学科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社会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过于依赖学科分类 。学生总是被打上专业的标签,从进入大学校门到踏入社会以后的人生,他们都可能被圈缚在学科的定义和视界里 。眼光的固化进而导致了人的固化,因而在现有的学科分类基础上,教育应该多鼓励可掌握多学科的学生 。王坚提出假设,一个人从本科到博士毕业需要花费10年时间,如果每10年时间能掌握好某一个专业的知识,那么在今后的30年时间里,他就有机会学习到更多跨学科知识并融会贯通,学习当然是终身的,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可能管你一辈子 。
走入企业、深入产业,是大多数应用人才的必经之路 。企业作为人才能力、品格的实践与再塑造场域,对高校的培养成果有着直观的验证 。王坚认为,目前在这种供需关系中,广泛存在产教脱节现象,表现为专业对口的基本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需要学校和企业各自反思 。王坚继续深入:任何地方都有学习提高的过程,但不能因此模糊了彼此的责任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性,把教育和用人单位的职责混淆在了一起 。严格意义上讲,企业不应该认为教育的培养成果直接等同于适配岗位的能力,高校也不应该把继续教育的责任推诿给企业,让企业承担教育的责任 。
在这个辩证关系中,企业和高校的责任边界需梳理得更加清晰 。企业要明白,大量的应用人才在本质上并非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没办法一个萝卜一个坑以及批量复制,如何让员工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更为重要 。而对于高校而言,要去解决知识体系老化的问题,其教授的内容要跟上产业的发展 。许多似是而非的专业是否经过认真的考量?王坚指出,教育广泛提倡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实则定义得过于笼统,他认为更重要的基本功应该是扎马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