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部的十个汉字,这十个汉字在现代汉语都是生僻字,分别是:“[古+?]、[羔+?]、[速+?]、[毓+?]、[米+蔑+?]、[耳+?]、[芻+?]、[翟+?]、[者+?]、[孛+?]” 。因为都是生僻字,GB字库已不收录这些字,我们只能描述字形,十个字的详情如下:
1、[古+?] 。读hú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古+?],?也 。从?,古声 。”形声字 。本义是糜糊 。粥类 。现代汉语多写作“糊”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释言》:‘餬,饘也 。’当作此字 。今江苏俗粉米麦为粥曰糊 。”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文章插图
(黑芝麻糊)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古+?]”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文章插图
([古+?]的小篆写法)
2、[羔+?] 。读gēng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羔+?],五味盉羹也 。从?,从羔 。《诗》曰‘亦有和[羔+?] 。’羹,小篆从羔从美 。”形声字 。本义是五味调和的羹 。实际就是现代汉语的“羹” 。《说文》没有设“羹”字字头,但却提到了“羹”,关于“羹”的准确意义,历来争论较多,王力先生曾有论断:
“羹就是带汁的肉,所以其字从羔 。旧《辞海》云:‘羹,羹汤之和以五味者 。’新《辞源》云:‘羹,和味的汤 。’新《辞海》云:‘羹,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沈液的食品 。’都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把羹说成一种汤,其实应该说羹是一种肉 。《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古人用来就饭的菜肴往往只有一碗肉,那碗肉就叫做‘羹’ 。《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前面说‘肉’,后面说‘羹’,可见‘羹’就是肉 。《后汉书·陆续传》:“续系狱,见饷羹,知母所作 。葱必寸断,肉方正,以此知之 。”可见羹就是肉,这里是加葱调味的肉 。……‘羹’由于是带汁的肉,所以词义转移为汤 。那是中古后的事情了 。……时代不同,羹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王力《研究古代汉语要建立历史发展观点》,《语言与语文教学》,安徽教育学院编印,1983年)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较为可靠 。因此,“羹”本义应是带汁的肉 。后来才发展成了有肉的汤 。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文章插图
(带汁的牛肉)
这里提到的《诗》指《商颂·烈祖》:“亦有和[羔+?] 。”今本都写作“羹”了 。意思是再把肉羹调制好 。
[羔+?]还指煮 。《玉篇·?部》:“[羔+?],煮也 。”
“[羔+?]”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文章插图
([羔+?]的小篆写法)
3、[速+?] 。读sù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鼎食,惟苇及蒲 。陈留谓?为[速+?],从?,速声 。”形声字 。本义是鼎中的食物 。后面被充说:包括苇筍和蒲草一类的蔬菜 。陈留地方叫?糜作[速+?] 。它有异体字“餗”,现代汉语基本写作餗 。这里的鼎中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鼎中有肉、有菜、有米 。以米和羹曰糜,糜者?之类 。故古训,或举菜为言,或举米为言 。”所以,[速+?]可以代指所有的美味佳肴 。
说文解字羹的起源

文章插图
([速+?])
《诗·大雅·韩奕》:“其[速+?]若何?维筍及蒲 。”用的菜肴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