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刘邦”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刘邦”的诗词很多 , 著名的有唐人·李白的【相和歌辞·胡无人行】、唐人·胡曾的【沛宫】等 。 
原诗:
唐·李白【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  
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胡无人 , 汉道昌, 
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胡无人,汉道昌 。
唐·胡曾【沛宫】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
描写刘邦的诗词、谁有?《咏汉高祖》唐:王珪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
十月五星聚 , 七年四海宾 。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
赫赫西楚国 , 化为丘与榛 。
2.《沛宫》 唐人:胡曾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
犹恨四方无壮士 , 还乡悲唱大风歌 。
3.《项羽》 宋人: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
4.《历代传授歌》 宋人:陈普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
5.《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唐·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
云龙风虎尽交回 ,  太白入月敌可摧 。
敌可摧 , 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 。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 。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胡无人,汉道昌 。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 即汉太祖高皇帝 , 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
刘邦出身农家 , 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 。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 , 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
秦朝灭亡 。
]刘邦废秦苛法 , 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 。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
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 , 刘邦于定陶泛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 , 史称西汉 。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 , 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
特意为刘邦写过一首诗的是李什么?是唐朝李贺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篇《公莫舞歌》 , 全诗如下:方华石楚排九椒,刺豹淋血盛银昙 。
华筵鼓吹无桐竹 , 长刀直立割鸣争 。
横箱粗娜生红纬 , 日炙锦嫣王未醉 。
腰下三看宝块光,项庄掉箭拦前起 。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
芒硒云瑞抱天回 , 咸阳王气清如水 。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殡创肠臣不论!赏析:借旧题,创新意 , 把歌颂项伯的旧题材,改写成赞美刘邦的新内容 。
过去的“鸿门宴”的故事,多把刘邦的生还归美于项羽的宽仁慈悲、磊落大度,不愿暗算对方 。
李贺翻了这个案 , 在这首诗中,明显袒护刘邦,谴责项羽 。
这是李贺在诗歌创作上不蹈袭前人而能别出心裁,另辟畦径的具体表现 。
以上供参考 。
边塞诗人及诗有哪些一、回答:1、边塞诗派,经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
【赞美“刘邦”的诗词有哪些?】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 , 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
2、早期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
3、隋代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
4、代表作如《燕歌行》、《白雪歌》、《走马川行》、《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出塞》、《从军行》,、《凉州词》 。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
二、扩展知识:1、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 , 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 。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
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 。
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 艺术上也有所创新 。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 。
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 , 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
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
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
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
边塞诗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侠气概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抒发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气势,但是只有高适一人在“安史之乱”后因功封侯,其余诸人多担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们那大唐最强音的呼声却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视的 。
盛唐的边塞诗具有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 , 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 , 写奇情壮景 。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 , 富有崇高感 。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 , 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 , 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
凉州七里十万家 , 胡人半解弹琵琶 。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以及一些名人写的关于他俩的诗!书湖阴先生壁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 , 花木成畦手自栽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
2、护田:保护园田 。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 , 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
将:携带 。
绿:指水色 。
3、排闼:推开门 。
闼:宫中小门 。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 ,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
后两句转到院外 , 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 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 , 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 , 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
“茅檐”代指庭院 。
“静”即净 。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 , 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
况且 , 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 , 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 , 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 , 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 , “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 , 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 , 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 , 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 , 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 , 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 , 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
在修辞技巧上 , 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 , 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 , 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
纪念伟人的诗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廖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满江红》 年代:宋作者: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 , 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 , 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 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生子当如孙仲谋 。
赞扬大海的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曹操:《观沧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行路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明月初天山 , 苍茫云海间.(李白>)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 , 按的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战争诗词?求 九歌·国殇[guó shāng]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主要思想内容简析:此篇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
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
写作特色:本篇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
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 , 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 。
原盖深悲极痛之 。
本诗分为两段 。
第一段写战场激战第二段热情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 。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 有25篇,即《离骚》1篇 , 《天问》1篇 , 《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 。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 , 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
总之 , 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338.htm诗经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
与子偕行!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 。
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 。
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 。
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 ,  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 , 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 。
”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但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 。
诗歌音节短促 , 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 。
【译文】:诗的大意是: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长袍 。
君王要起兵 , 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对敌!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
君王要起兵 , 修整好矛和戟 , 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 。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诗的背景,是西周的幽王(为了美女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先生)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http://baike.baidu.com/view/583337.ht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