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分析测试 扫脸看面相

[闽南网]
- 上传照片后系统提示再次确认
- 付款解锁“事业运程”报告
- 近日,有不少人发布截图称,可以在线扫码上传个人照片测试面相,并称“测试很准” 。测试中,要获得用户信息并上传照片 , 也有网友因此担心上传照片会对人脸识别支付安全带来隐患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试验后发现 , 扫码面相测试需获得用户公开信息,过程中还存在多个收费环节,同一张图片两个手机测试结果也并不相同 。手机测面相本来就是挺悬乎的事儿,采访人员发现测面相还能招下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 面相测试
- “运程报告”需付费
【面相分析测试 扫脸看面相】- 近日,一种“面相测试”在网上引发不少关注,网友称在扫码进入应用界面后,可以上传个人照片并进行面相测试,有不少人还在微博和朋友圈等晒出了自己的测试结果 。但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转发称 , “不要进行扫码面相测试 , 用户面部识别信息可能会被盗用” 。
- 北青报采访人员扫码后看到,“面相测试”提示要获得用户的公开信息,包括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在选择“允许”后才可进行下一步 。在上传一张照片后 , 系统再次提示要确认照片是本人 , 并称“每人仅有一份免费报告,首次检测到的面部数据会与您的账号绑定” 。点击“是本人照片”后,系统有几十秒的分析时间,随后生成面相概述、五官评分和五官的介绍等 。
- 但除了眼睛和嘴巴等五官介绍外 , 应用提示要付2元才可以解锁鼻相解读 。此外,应用中还提供所谓的“面相事业运程报告”和“面相情感运程报告”,但都需要付费19.8元 。截至2月20日下午,应用内显示 , “事业运程报告”已经有122245人购买,“情感运程报告”已有151402人购买 。而除了第一次测试免费外,第二次之后测试则需要付费9.9元 。
- 一张照片测出不同结果
- 不仅如此,北青报采访人员再次上传一张表情包图片 , 但却仍通过审核,经系统分析后生成了一份面相报告,并给这个表情包照片打出了66分的五官评分 。但在另外一个手机上,北青报采访人员上传了同一张表情包截图 , 此次测试结果却显示为53分,而且对五官的描述也不相同 。
- 据应用中介绍,除了面相测试以外,系统中还提供299元一次的“资深大师在线私人看相”服务,并在招募推广渠道 。
- 采访人员调查
- 不同链接指向同一个平台
- 北青报采访人员搜索看到,有不少公众号内都提供这种“面相测试”的链接 , 但很多链接点开后都导向同一个测试平台 。根据介绍,这款面相测试是由杭州算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 。2月20日,北青报采访人员联系到该公司推广经理薛先生 。
- 薛先生称,用户如果不放心数据安全,在进行测试后可以自行删除报告,并称公司在隐私保护方面做到的是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标准,且有专业的运维工程师维护 。对于近日不少网友建议不要进行面相测试,会有泄露信息的风险的提示,薛先生回应称“是有人在黑我们” 。
- 寻找代理“变现能力好”?
- 除了测试本身以外,薛先生称公司确实在针对“面相测试”寻找渠道推广代理 。北青报采访人员获取到的一份“代理指引”中介绍,目前后台数据显示80%的付费人群是女性 , 付费率高的时间则集中在中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 。
- 根据推广工作人员介绍 , 招募代理的推广渠道主要包括朋友圈、微信私聊、微博和贴吧等网络平台 。公司会给代理提供一些推广的经验,比如会介绍,文案要尽量让女性有好奇心参与进来,女性偏爱娱乐八卦,所以借助名人热点事件是不错的选择 。或是借助一些特定的节日,比如“今天就是情人节,给我点赞的第2个人和第14个人,我介绍你们认识,顺便测个面相, 看你们有什么缘分” 。其他文案,包括我们经常会在微博或者朋友圈中看到的“测试你和TA有夫妻相吗”、“通过测面相,更容易追到心仪对象”等等 , 这些其实可能都是推广代理的“生财之道” 。
- 这份“代理指引”还提供了一些推广话术文案及关键词,例如在微信私聊中,会假定对方与代理的聊天内容 , 并教代理如何根据对方回复的内容,“抓住痛点做转化” 。同时 , 指引还会教代理追踪付费用户发展成下级代理、在微信群中发红包做推广,以及花钱“勾引”微信好友做代理等 。
- 推广人员分享的代理收益似乎也很诱人,截图显示,有代理依靠这些“高成交”的文案获得了2.8万余元的收益 。
- 薛先生称,目前公司已招募到很多代理推广,因为这个测试“变现能力好” , 代理会有属于自己的后台小程序,小程序里可以看到付费用户 。对于代理而言,薛先生称“用户测试付费就可以变现” 。那么公司如何盈利?薛先生只称是“互助互利” 。
- 专家说法
- 生物信息不能轻易泄露
-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对北青报采访人员介绍 , 用户对这一类需要上传照片的应用要高度警惕,原则上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胡延平介绍,涉及到用户上传照片的行为已经不只是隐私问题,而是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轻易泄露,不能轻易放弃 。”
- 胡延平进一步解释了用户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原因:其一,对于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和开发者来说,他们的安全防护水平以及数据保护水准都还比较低,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二,人的生物信息,比如指纹、视网虹膜和人脸识别,这三个方面的关键信息一定不能轻易提交 。“如果仅仅是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随时更改,但是指纹信息和面部特征等只有一次,不能随意更改 。”胡延平强调 。
- 360信息安全部移动安全团队负责人周烨也对北青报采访人员表示 ,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多个环节会存在信息泄露风险;相关程序开发公司所在服务器的安全性如果不高,也容易被黑客攻击 。另外 , 相关公司或者团伙如果是灰黑色产业,本身就是为收集数据所开发的相关程序 。
-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辉建议 , 用户应提高风险防范认知水平,了解此类应用可能存在的风险 。对于应用方,应当增加风险提示说明 。另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消费者教育,对应用方依法加强管理 。如果应用方存在非法利用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可依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