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理发店 梦理发店师傅给我剪头发


但愿你从未到来
夜晚就永不会逝去 。
但愿你从未留下
早晨就永不会降临 。
但愿一直没到夏天
夏天就永远在路上 。


——《在以色列广场》
(丹麦)亨里克·诺德布兰德
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入秋才一场雨,楼下的槐树已黄叶飘零,街角两株马栗树也神色黯淡,显出将要萎败的样子 。记得不久前 , 它们高大的树冠上,白花簇簇,端擎枝头 , 仿佛就在昨天,而昨天,已多么渺远 。
“秋天的第一种悲伤/是花园缓慢的告别/它久久立于暮——/一枚褐色的罂粟果/一株百合花茎/依然不肯离去 。”(泰德·休斯《七种悲伤》)花园伫立在夏天的回忆里 , 树木悄悄拆着帐篷 , 直至仅剩一根木桩,以及伸向天空的纤繁枯枝 。
对我来说 , 秋天的第一种悲伤 , 是梧叶飘黄 。尽管四棵梧桐早已不在,老屋的院子也早已不在,然而秋风仍然每年从那里吹来,繁茂端庄的四棵梧桐 , 硕大碧叶忽然黄落 。
“无言独上西楼”,秋天的悲伤是无言的,草木山川无言,太阳远去无言 , 人的孤独亦无言 。“无言”,是无奈,无语 。此时的李后主,身为亡国之君,系于幽囚,如今识得愁滋味 , 欲说还休 。独上西楼,这个身影太寂寞 。西楼不一定是写实,诗词中常作寄托离愁之所,比如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月如钩”,不是满月,后主看到的是月如钩 。一弯钩月,比满月更见悲欢离合,更钩起清秋之落寞 。
楼下是一方小院,梧桐的阴影 , 使它幽深如矿井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被锁在这里,想逃也逃不出去 。后主没有提围墙,我们却能从诗句中感到围墙的高大坚实 , 令人窒息 。
“剪不断 , 理还乱,是离愁”,登楼是为了远望,以当归,以忘忧,而所见月如钩,反钩起了纷乱离愁,反更觉幽囚于梧桐深院 。剪之不断,理而愈乱 , 是什么样的离愁?我们可以去想象 , 其中有后主的亡国之愁 , 江南之思,故人之别,往昔之乐,余生之悲……
种种离愁缭绕纠缠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怎样一般滋味?这是说不清的,也只得无言 。西楼上,秋风在吹,吹着后主的暮年 , 吹走他词典里大部分的词 。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又名上西楼、西楼子,其名或缘于此词 。后主以此调填词两首,一伤春,一悲秋 。伤春之作 , 不妨并读:“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 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林花不仅是春红,也暗喻世间一切美好而短暂的事物,包括韶华 。种花一年,赏花十日,岂非太匆匆?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便是人生 。伤春一词,后主尚有言语可遣 , 及至悲秋 , 便与秋天一样,只有无言的滋味在心头 。
蓝瑛《秋山寒村图》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咏桐》
(宋)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 , 栖鸦归后 ,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 , 又还寂寞 。
由题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词 。易安的咏物词,从不极工尽变雕琢物形,也不堆砌典故汩物性灵,而是以写意出之,重在传物之精神,因此读来倍觉疏朗清新 。
同是登楼,同写寂寞,二李之词,却呈现出不同的向度 。后主身为阶下囚,他的离愁是纵向纠结的 , 如同被困于枯井;易安晚年漂泊无定 , 她的离愁是横向铺开的,弥漫于天地之间 。
登临极目,欲以销忧,然而却见“乱山平野烟光薄” 。“乱山”是情语 , 诗人情绪郁闷,山峦阻隔而令人心烦,故曰“乱山” 。乱山平野,暮霭沉沉,莽苍大地上,哪里才是可以安顿的家园?
“烟光薄”叠句 , 似乎把视野从远处拉近,并从空间的荒凉转为时间的紧迫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秋冬薄暮,寒鸦归栖,在半空在树上哑哑乱啼 , 那情景令人茫茫惆怅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更添荒凉 。角即画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发声高亢哀厉,古代军中多用之,以警昏晓 。
【桐庐理发店 梦理发店师傅给我剪头发】易安此时登阁眺望的心情,不仅有个人生活的流离转徙,也有国破家亡的生死动荡 。角声就是在说,在这乱山平野的地方 , 也驻扎着军营,暗示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战争 。
远望思归,世乱时移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类似心情,汉末王粲最早书写于《登楼赋》中:“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 , 孰忧思之可任?”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长歌当哭伤逝在秋风中 。
登临送目愁更愁 。词的下片,从户外转到室内,炉香烧断,杯酒将残,情怀愈觉不堪 。西风阵阵,催衬梧桐木叶纷纷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叠以“又还”,梧叶落一片 , 寂寞深一重 。
“忆秦娥”,词牌名出自唐代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 。”王国维先生称太白词纯以气象胜,最后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若论气象,易安词固不及太白,然较之南宋诸多词人,其气象亦可谓大矣 。若论境界,题虽咏桐,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易安词亦可谓真有境界了 。
马远《秋江待渡图》
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
《清平乐》
(宋)晏殊
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
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
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
晏殊的小令,唱出来想必很好听,单是歌词就很清丽 。李清照在《词论》中,评晏殊、欧阳修、苏轼,虽称诸前辈词为句读不葺之诗,并对其不协音律略有所讥 , 然赞誉其歌词曰:“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乐曲久佚,诸公词是否协音律,今已不得而知 , 我们读的正是歌词 。
“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若此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金句 , 晏殊词中比比皆是 。七岁能文,自幼聪慧而有“神童”之称的晏殊,的确学际天人,但他作诗填词却不显露学力,而纯然出乎才华与性情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诗有别才 , 非关书也;诗有别趣 , 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晏殊的诗词,可作为这段诗论的极好注解 。
平常言语,闲闲道来 , 无奇字险字,亦不用典故,却十分婉丽可人 。读晏殊的小令 , 会觉得呼吸舒适,他的声音平和自然,即使诉说哀愁 , 也风轻云淡,令人低回,使人寻味 。
春去秋来,叶长叶落 , 才减衣服,又添衣服 , 一年又将成为过去 。往事知何处?想起唐代白居易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花非花》)季节流逝,往事如春梦秋云 , 风流云散,无可觅处 。
“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燕来燕归,花开花谢,谁也没法让时光留步 。说到燕子 , 就在上周,母亲在电话中说:“今年家里总共十二只燕子,两个旧巢,每个巢里新生了四只小燕子,你算一下 , 是不是十二只?这几天燕儿一个个飞走,就剩四只了 。”
盛夏的幕落下,秋已来临 。“谁此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 冯至译)在漫长的冬天到来之前,人会突然感到强烈的不安 ,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失去的已经失去 。
能有人共饮,能有人写信,都是难得的幸福 。然而,人最终不得不回到自身,深入孤独 。“酒阑人散草草”,秋天饮酒 , 毕竟与春天不同,春天是一场梦,秋天就是梦醒,醒后才发觉天已凉,酒阑人散,岁月草草 。
“闲阶独倚梧桐”,这个意象值得玩味 。闲阶,人都散了,台阶便空了,闲了 。已是秋天 , 在许多事过去之后,在露出寂寞的台阶上 , 独自站一会儿吧 。独倚梧桐,倾听黄叶西风,那年复一年的呼唤 。
赵佶《池塘秋晚图》
梧桐树,三更雨
《更漏子》
(晚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
眉翠薄,鬓云残 , 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 , 三更雨 , 不道离情正苦 。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入秋后,霖雨时至,静夜听之 , 一声梧叶一声愁 。古琴曲有《梧桐夜雨》,曲声清况,萧踈滴沥,与南方的芭蕉夜雨 , 同样凄苦 。
“更漏子”调名为温庭筠所创,双调四十六字,与唐教坊曲中咏唱深夜滴漏报更的小曲《更漏子》稍异 。庭筠精通音律,工于造语,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 。
温词所咏之女子,或空闺思妇,或出自青楼 。在他笔下,这些女子雍容华贵,绝不俗气 , 观其衣饰起居可知 。比如“新帖绣罗褥 , 双双金鹧鸪” ,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此词中的前两句 , “玉炉香,红蜡泪”,一启始也借香炉和红蜡,晕染出女子居室的氛围 。
还不止于此,他所写的衣饰起居,更暗暗传递着女子的情绪 。香炉缭绕的轻烟,难道不也是女子思情的外化吗?红蜡泪则更不必说,摇曳的光影将画堂照得更加凄迷 。这些都是女子无眠所见 。她辗转伏枕 , 眉粉褪淡,鬓发凌乱,而秋夜漫漫,衾枕孤寒 。
下片是无眠所闻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外面正下着黑暗的雨,雨落在梧桐树上,全不管屋里人离情正苦 。死寂的静夜,雨打在桐叶上 , 滴在空阶上,且重且响,一叶叶,一声声 , 砸在她痛苦的心上 。天好像永远不会亮了 。
作者 | 三书
编辑 | 张进 李阳
校对 | 卢茜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