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指代月亮的诗词有哪些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亮的美称与雅号
与“兔”有关
1、玉兔 。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 。如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 。”
2、顾兔 。月亮的别名 。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顾兔才满,庭英纷而就落 。”
3、冰兔 。指月亮 。如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冰兔半升魄 。”
4、桂兔 。指月亮 。唐代韩偓《元夜即席》:“桂兔韬光云叶重 。”
5、蟾兔 。旧说两物为月中之精,因代指月 。《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 , 四五蟾兔缺 。”
与“桂树”有关
1、桂月 。传说月中有树曰桂 , 故称 。《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 。”
2、桂花 。亦称桂华,指月 。韩愈《明水赋》:“桂华吐耀,兔影腾精 。”
3、桂枝 。指月亮 。唐太宗《辽城望月》:“魄满桂枝圆 。”
4、桂轮 。唐代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凝碧初高海海气秋 , 桂轮斜落到江楼 。”
5、桂丛 。指月宫 。清代洪升《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
6、桂宫 。指月亮 。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圳寒凄凄生白露 。”
7、桂窟 。指月宫 。元代郝经《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华涨冷濯桂窟 。”
8、桂魄 。指月亮 。唐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轮销桂魄 , 骊珠毁贝阙之前 。”
【古代指代月亮的诗词有哪些】9、桂蟾 。指月亮 。唐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朝看桂蟾晚 , 夜闻鸿雁度 。”
与“蟾蜍”有关
1、蟾蜍 。指传说月中有蟾蜍,指代月亮 。如李白《雨后望月》:“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
2、玉蟾蜍 。省称为“玉蟾”或“玉蜍” 。如唐代褚载《月诗》:“玉蟾蜍耀海东头 。”
3、蟾轮 。喻圆月 。唐代元凛《中秋夜不见月》:“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 。”
4、冰蟾 。指月亮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
5、蟾钩 。月牙 。唐夏侯审《咏被中绣鞋》:“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沉醉也摩挲 。”
6、蟾宫 。月宫,月亮 。唐代许昼《中秋月》:“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
7、蟾盘 。喻圆月 。唐代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
8、蟾窟 。月宫,月亮 。宋代张先《少年游漫》词:“昼刻三题彻,梯汉同登蟾窟 。”
9、蟾魄 。月亮的别名 。唐无稹《纪怀赠李户曹》:“华表当蟾魄,高楼挂玉绳 。”
与月亮的形状有关
1、玉轮 。圆月如轮,故成月之别名 。宋代卢炳《水龙吟》:“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
2、玉环 。喻圆月 。白居易《和栉沐寄道友》:“落月沉玉环 。”
3、玉盘 。冰镜 。指月亮 。宋代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团团冰镜吐清辉 。”
4、玉钩 。新月如钩,故有此喻 。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倏忽城西郭,青天怀玉钩 。”
5、玉镜 。玉磨成的镜子,比喻明月 。如宋代杨万里《月夜观雪》:“却将玉镜挂青天 。”
6、玉弓 。比喻弯月 。唐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7、冰轮 。指明月 。苏轼《减字木兰花》:“夜半老僧呼起 , 云峰缺处涌冰轮 。”
8、洋壶 。指月亮或月光 。元稹《献荥阳公》:“冰壶通皓雪 。”
9、冰盘 。指月亮 。宋代高观国《齐天乐》词:“素景中分 , 冰盘正溢,何啻婵娟千里 。”
与“嫦娥”有关
1、嫦娥 。月宫女神,借指月亮 。明唐寅《掏水月在手》:“玉纤弄水金钿湿 , 要捧嫦娥对面看 。”
2、素娥 。嫦娥的代称,亦用作月的代称 。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泠 。”
其他方式
1、夜光 。指月亮 。如《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2、玉宫 。指月宫 。唐代李贺《天上谣》:“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吞佩缨 。”
3、玉娇 。指明月 。宋代晏几道《清平乐》词:“恰是可怜时候 , 玉娇今夜初圆 。”
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你能说出多少,请写出来“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古诗词中有大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子,举出两例,并指出“月亮”“月...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
这句诗本身描绘了明月对于人那种神秘有可亲的感觉,也可以将其暗喻成功成名利等东西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
这句诗中的明月暗指思乡之情,这首诗本身也是一首思乡之诗 。
七十五首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句 答:供您参考:《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
白兔捣药成 , 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阴精此沦惑 , 去去不足观 。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作文《古诗中的月亮》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 , 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
《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 , 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
”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 。
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 , 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 。
”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 , 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 。
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滟滟随波千万里 , 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空里流霜不觉飞 , 汀上白沙看不见 。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
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 。
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 , 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 。
这些诗 , 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 , 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 , 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 , 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 , 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
” 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 。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 , 贯穿上下,触处生神 。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 , 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 ,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 , 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
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 。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 。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 “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 , 而且使人感到 , 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 , 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
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 。
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
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
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 舒大绍兮 。
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 “妇人有美白皙也” 。
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
月亮在古诗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
诗人以幻作真 , 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
1.唐代边塞诗大多与明月有关,明月蕴涵着边塞诗人的悲愁特质 。
如:“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悲怆郁愤;“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的悲凉凄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
以上诗句中,月都是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出现的,起着渲染环境、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边塞这个空间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灵感悟的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深层的感知维度上产生共鸣 。
2.月有阴晴圆缺,月携带着人类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蕴涵情感无奈的特质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的希冀和渴盼 。
深挚缠绵欲见难能的无奈情感,只能化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的凄美独白 , 飘游在年年岁岁亘古如斯的皎洁苍穹 。
当然时间也会冲淡和泯灭爱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凄凉的无奈和忧伤 。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曾经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随岁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处 , 只留下丝缕酸痛汹涌在爱情失落的天际 。
3.月光的腾跌在生命的时空中轮回,因而月光蕴涵时空的永恒特质 。
如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虞美》)人们在词人眼里,昔日的欢娱和自由,只能在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的交替与循环的现实处境中进行此生无奈的追忆和忏悔 。
另外,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哲理,从而生发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 从而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这一永恒的自然规律宣泄得淋漓尽致 。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 , 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 , 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 , 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
“三五明月夜 , 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 , 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 据学者统计 。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
“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 , 傲然自得 , 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
”(唐·王定保《摭言》) , 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 , 月下窗前,精心细品 , 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 , 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
由此 , 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 , 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 , 可以说 , 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
若无月意象的沾溉 , 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 。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
其次 , 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 , 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 , 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
以下哪个国家的古代诗歌中,月亮象征男性俄罗的神话故事中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夫妻,月亮神是男性月亮的意象分析 1、 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 , 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 , 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 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3、 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 , 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 , 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 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 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 , 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 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 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 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 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 意识 , 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 , 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 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 美境界.(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 , 月亮就成 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月亮在古诗中的含义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夜光、素娥、冰轮、桂魄、顾兔、玉桂、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古诗中的月亮要寄托什么样的感情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 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 , 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 , 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