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的古诗有哪些?

1、《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释义:山不在于高 , 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 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 ,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 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 , 孤客最先闻 。
释义: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
3、《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释义: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4、《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 池上芙蕖净少情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释义: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
5、《石头城》
唐代: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 潮打空城寂寞回 。
淮水东边旧时月 , 夜深还过女墙来 。
释义: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 , 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
刘禹锡《秋词二首》“鹤”“春”的赏析~楼主看看下面这个或许有所作用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 。
刘禹锡贬到朗州,今天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
正感到春风得意 , 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 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偿词二首》)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 , 更有诗意 。
同时 , 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 。
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 , 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 。
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 , 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
显然 ,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 , 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 , 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
春色以艳丽取悦 , 秋景以风骨见长 。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 , 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 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
谓予不信 , 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 , 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 , 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
刘禹锡的《浪淘沙》赏析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  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作者背景 见《竹枝词》的作者背景 。
注词释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 ,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
后又用为词牌名 。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浪淘:波浪淘洗 。
簸:掀翻 。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 , 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
这种浪漫的理想 , 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 , 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
竹枝词刘禹锡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
声调宛转动人 。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
她爱着一个人 , 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 , 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
第一句写景 , 是她眼前所见 。
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 , 平如镜面 。
这是很美好的环境 。
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
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 。
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黄蕉?nbsp;, 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 。
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 。
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 , 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 。
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 , 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 , “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
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 , 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 。
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 , 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 。
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
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
桐树生门前 , 出入见梧子 。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 。
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
)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
雾露隐芙蓉 , 见莲不分明 。
”(的的,明朗貌 。
由豫,迟疑貌 。
芙蓉也就是莲花 。
见莲 , 双关见怜 。
)《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 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
”(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 。
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
)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
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 , 引人注意 。
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
其二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还有晴 。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
2. 晴:与“情”同音 , 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 , 难以捉摸 。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 , 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 , 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 , 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 , 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尘. 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黄沙始到金 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 , 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 。
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 , 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
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 , 但斗志不衰 , 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 , 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 。
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 洗清罪名 。
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 , 去其糟粕 , 才能取其精华 。
浪淘沙(其八)刘禹锡赏析,要完整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
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 。
【注释】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 , 本篇是第八首 。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
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 , 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
淘、漉:过滤 。
【古诗今译】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 , 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 , 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
【赏析】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 唐朝文学家 , 哲学家 。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 , 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 。
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 , 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 , 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 , 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 。
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 , 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 , 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 , 历尽辛苦 , 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 , 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 , 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 , 为天下人认可 。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
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 , 直贯通篇,意境全出.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 , 并非贬意.写荷花"净" , 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 , 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 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赏析《玉楼春》,欧阳修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 , 秾艳清香相间发 。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
杏花红处青山缺 , 山畔行人山下歇 。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 , 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 。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 , 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 。
“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 。
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 。
“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 , 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 。
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 。
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 。
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 , 即景抒情 , 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 。
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 。
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 。
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 , 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 , 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 。
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 。
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 。
词至此戛然而止 。
玉楼春·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离歌且莫翻新阕 , 一曲能教肠寸结 。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
这首词开端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在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 。
“樽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 , “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在“樽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 , 于是“樽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 。
在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
在“归期说”之前 , 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在“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 。
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 , 然而其间却实在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 。
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 。
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 。
所以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 , 别有动吾心者在” 。
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 。
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 。
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 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 。
“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 , 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 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 , 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 。
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 , 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 。
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 , 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 。
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 。
在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 “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 。
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 , 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 。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求 诗词赏析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 , 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 与君把箸击盘歌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 , 满朝官职独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 , 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 , 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 , 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 , 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 涵义十分丰富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 , 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 , 却又相当达观 。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 , 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 , 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 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
秋天的诗句刘禹锡、刘禹锡的秋天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中的诗句 。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 , 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 , 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
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
于是,鹤飞之冲霄 , 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
【刘禹锡写的古诗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