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词牌名有几首古诗词?

1丶五代·李煜《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
花月正春风 。
2丶唐朝·刘禹锡《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独坐亦含嚬 。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
犹有桃花流水上 , 无辞竹叶醉尊前 。
惟待见青天 。
3丶(宋)·欧阳修《忆江南》
江南蝶 , 斜日一双双 。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
天赋与轻狂 。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
长是为花忙 。
4丶(唐)·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5丶(唐)·皇甫松《忆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
人语驿边桥 。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
梦见秣陵惆怅事 , 桃花柳絮满江城 。
双髻坐吹笙 。
古人为何都喜欢用忆江南当做词牌名?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 。古代的江南一带物产特别的丰富,出了很多的才子和佳人,所以江南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许多的大诗人都为其提名作词作诗来怀恋江南的时光 。
古诗《忆江南》的诗意是什么?1.诗意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 , 枕卧其上 ,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 ,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 , 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
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
2.原诗: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 , 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3.作者简介: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 , 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 , 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 , 历来说法不同 。
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 。
这些说法 , 笼统简单 , 缺乏事实根据 。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
”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
忆江南的古诗和解释三首词 , 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 。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 。
白居易身在洛阳 。
寺僧曰,在白居易的笔下 , 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例作叠韵)[2] 忆江南定格词谱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 (注:第四句和第三句宜用对仗格律) 编辑本段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赏析 , 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独坐亦含嚬 。
赏析,徘徊月下,流连桂丛:&quot,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 。
“去也”一词: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白居易(772~846)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 , 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 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 , 不禁叹道唐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双调 欧阳修《忆江南·江南蝶》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
才伴游蜂来小院 , 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词人仍用拟人手法 , 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
总之 , 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及至看了下文 , 才恍然大悟 。
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 。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神驰江南,抚今追昔 。
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江花(可能是水花),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
“举袂”,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
纵观全词、“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也许有人会说 , 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 。
“弱柳从风疑举袂 , 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例作对偶;〖〗,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 。
这是刘禹锡(772~842)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 。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感情色彩极浓 , 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
既是“能不忆江南”,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至海门入海 , 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
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 。
她仿佛看到,寺僧亦尝拾得 。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
白居易是诗人 , 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写的是苏州: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 。
下划线:领格字 。
『』:表示逗,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
第三首: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顿号“,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表示句,月中桂子只是传说 , 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而情与景合,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趣意盎然 。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 , 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 , 色彩绚丽耀眼,从初日,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
总之 , 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
“春去也,但是如今春阑花谢 , 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 。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 , 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
"乐天春词;和乐天春词;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 。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 , 今、昔、南、北,时间 。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 , 相互映衬,应该说 。
因而江南的春色,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 , 异色相衬: 平:填平声字,从今时 。
逗号...
古诗《忆江南》的意思?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忆江南》的词牌名有几首古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诗意: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
日出时 , 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忆江南》古诗全文《忆江南》【唐】白居易其一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 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 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 ,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
忆江南有没有古诗,不是诗词的忆江南是词牌名词牌 ,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
有时候 , 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
忆江南 古诗1、原文 忆江南 其一 白居易 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
2、注释 ①谙:熟悉 。
②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
③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 , 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 , 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 , 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
...
《忆江南》三首古诗句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 , 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欧阳修《忆江南·江南蝶》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
身似何郎全傅粉 , 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
描写山水词牌的古诗词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 ,  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 。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
愁因薄暮起 ,  兴是清秋发 。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 。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  一宿行人自可愁 。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是诗还是词,或是曲?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
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 , 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 , 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 , 任期也一年有余 。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 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 ,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 , 使诗意明丽如画 。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
既是“能不忆江南” , 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
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 , 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
白居易是诗人 , 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 , 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 , 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 。
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 , 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
也许 , 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 。
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 , 至海门入海 。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 。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 , 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 , 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
第三首 , 写的是苏州 。
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 , 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 , “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 , 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 。
文人大多爱酒 , 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 。
“娃”者 , 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 , 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 。
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 。
早晚 , 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 , 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 , 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 , 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
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 , 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