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月亮的一些文化

话说月亮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
现在,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为中国日后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参考的价值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说,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现象 。
月亮可以说是艺术的代表 , 在屈原写的《楚辞? 天问》中是这样说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翻译成现代问就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 , 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杜甫曾说过:“昕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这一美丽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赞美呀!
人们对月球的向往是无止尽的,人们曾用过无数幅精彩的对联来赞颂它 , 欣赏它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这是一幅赏月佳作,耐人寻味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曾让多少人陶醉其中呀!在我们现代,月亮在我们心中也是一个谜,好多人想要揭开它的面孔,可由于科技的有限,至今只有两位航天员登上月球,first:阿姆斯特朗,及奥尔德林 。
现在,月球仍是我们想要明白的谜 。
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 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 , 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
一般来说,关于月亮的学问,涉及到月球学和月亮学两大部分 。月球学的重点是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运动(包括月震)、月貌,以及月球的形成过程 。月亮学的重点则是研究月亮与地球的关系 , 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具体来说,月亮学可以分为月亮地貌学、月亮生物学、月亮文化学 。
所谓月亮地貌学 , 主要研究月亮的存在,对地球地形地貌(包括气象气候)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此外还有地壳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等等 。
所谓月亮生物学,主要研究月亮对地球生物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地球生物的生存周期(包括生理周期),明显地受到月球引力及其效应(包括潮汐现象)的作用 , 例如海洋生物特别是近海生物对潮汐非常敏感 , 人类妇女的月经周期(尚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某些鸟类根据月亮进行导航 。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
1 、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 。这是因为 , 地球这样大的行星有月球这样大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在银河系里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 。更巧合的是,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 , 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月亮的这种存在 , 乃是促进人类大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智慧启蒙 , 一半来自月亮 。中秋佳节 , 这应当成为中秋赏月问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
2 、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直接促进了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星宿文化(参阅《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根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太阳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阳),综合阴历、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例如闰月属于阴历,24节气属于阳历) 。
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至少在殷商时期 , 甲骨文中已经有“既生霸”等文字记载 , 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 。与此同时,殷商时期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也明确记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为殷商民族始祖,所谓常羲浴月,实际上是说常羲发明或制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 , 而“浴之”则是这种历法的演示(属于天文巫术性质) , 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
3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 其中最著名的是常娥奔月的故事 。关于该故事(包括相关远古神话传说故事)的科学信息解读,可参阅笔者《嫦娥:禳灾巫术的牺牲者》、《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等文 。此外,还有月宫、月桂、月精、月桂子、月中骞树、月中玉兔和蟾蜍,吴刚的故事,等等 。
4 、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 , 以及相传人间婚姻由月下老人(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 。此外还包括用“月”字取名等文化内容 。在古代 , 有些民族的耕种、收获活动,常常要在有月亮的夜间进行;对比之下,许多军事活动,则往往选择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开展 。
5 、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古代诗歌中对月亮的描述,以及睹月思情的联想和情感宣泄 。
6 、有关月亮的名胜风景 ,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避暑山庄有月色江声殿(康熙根据苏轼前后《赤壁赋》词意题额),以及湖南道县的月岩、广西桂林的月牙山、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等 。
探索月球的奥秘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综合性活动课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综合性学习 , 旨在学习完本单元有关月球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在本单元起一个知识整和系统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与其相关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融入到课堂中去 。最后将体会心得形成书面材料 。(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展开此项活动)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课文内容 , 积累了大量有关月球的知识,在课下加以分类和整理,让此活动提供一个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使有关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四、教学目标
a) 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训练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
b) 过程方法目标:重视考察学生的活动过程及获得资料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
c)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未知世界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等 。
五、教学实录
(一)学生三分钟演讲:《我们所了解的月球》(内容是总结上节课所了解的月球的有关自然现象并作适当补充)
(二)老师导入:
(三)老师介绍四小组的图标及探究的主题:(出示课件:每组的图标)
一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二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风民俗;
三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谜语;
四组:主题是与月亮有关的歌曲与绘画;
(四)老师提出这次成果展示的要求:(出示课件)
(学生齐读)探究性学习展示要求:1
(五)老师:首先有请探究性学习第一小组来展示他们探究的成果 。(大家鼓掌,第一小组主持人上?。?
吟诗颂月
——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第一小组
第一组主持人:
本组的研究专题为“吟诗颂月——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月亮,自古以来是人们赞颂的对象 , 涉及到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甚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作人的《中秋的月亮》等 。有关月亮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体会诗词中的月亮 。
首先,请欣赏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选段 。
由尚文杰同学朗诵:(诗文略)
第一组主持人:
月亮本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 它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看!一场有关月亮的知识竞赛正在激烈的进行着…
学生张家硕:
欢迎大家回到我们的节目现?。?现在已经到了最令人紧张的决赛阶段 。吟诗颂月——诗词大比拼 。
目前场上只剩下3位选手:1号选手叶飞;2号选手刘明国;3号选手陈灿 。到底谁会成为今天的冠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主持人: ……
选手答:……
第一组主持人:
月亮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 有关月亮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我门课后在继续探讨 。
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谢谢!
第二组主持人:
古代文人常常在他们的诗文中借月抒怀,赋予月亮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如此灿烂独特的月亮文化 。下面请大家继续欣赏第二小组探究性结果展示 。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 第二小组
第二小组主持人(旁白):
本组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和民风民俗。“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 。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从古至今,人们似乎十分偏爱空中的皎月 。月的故事代代相传,经过了几百年 , 仍然被人们所钟爱 。
在一个中秋的夜晚,付奶奶和她的孙女正在庭院里赏月……
听奶奶讲月亮的故事
1、 演员表:
李乃秀 饰 奶奶
刘亚欣 饰 孙女
2、 台词:(略)
师:说到吃月饼,老师不由想到前几天的一件事,我们班的侯智慧同学的爸妈下岗了 , 想开个月饼店,他的爸妈想让我给起个好店名 , 这样咱们一起来帮他们出出主意吧!给月饼店起名:
月 饼 店 新 名
1、玉盘斋:
玉盘是月亮的美称,斋又是古代文人墨客作书的地方 , 具有丰富的文内涵 。
2、圆如月:
“中秋月圆人团圆”月饼象征着团圆,因此 , 本组取名为“圆如月” 。
3、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深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 , 而且代表月饼的圆,所以 , 我们取名为“花好饼圆” 。
4、金屋藏月:
我们取名为“金屋藏月”,这个店名看似平凡,但其中却有着黄金般的宝藏 。我们的月饼如月神所做的那样香甜、可口 。欢迎各位顾客前来光临 。
5、月圆:
本组起的店名是“待月圆”,圆是圆满的意思,这个名字的喻意是等待月亮圆满的时候,大家来本店买月饼 。
6、月来香:
我们取名为“月来香” 。首先,人们回想到夜来香那种高雅的感觉,并且 , “月”指我们做的月饼;“来”指欢迎顾客来本店光顾;“香”指我们做的月饼香甜、可口 。同学们,你们是否闻到了月饼的香味了呢?快来我们“月来香”月饼店吧 。
7、花好饼圆
我们的店名是由“花好月圆”一词引申而来的,这儿的圆不仅代表了月亮的圆 , 而且代表了月饼的圆,所以我们取“花好饼圆” 。
8、满月心语
每当月圆之夜,你仰望天空的皎月 , 是否产生无限的感慨呢?吃我们的月饼吧!它将把你的心语捎给月亮 。
9、玉兔之屋
我们之所以取名为“玉兔之屋”,是因为月饼是传说中嫦娥仙子身边的玉兔制造的 , 那么,“玉兔之屋”的月饼也是最正宗的,相信会受到顾客的喜爱 。
10、饼香村(师)
常言道:店名就是招牌,店名好,生意就旺 , 我给店取名为“饼香村”是源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是不是很有诗意?。?
好 , 有请第三小组上台进行探究性成果展示 。
猜月楹联
——对联和谜语 第三小组
主持人:
从古至今,许多著名的诗人、学者写过的佳对不计其数,而其中关于月亮的对联更是数不甚数 。大家一定很想了解吧!下面就请看赵永胜、孙国辉同学带来的相声《中秋吟联》 。
(具体内容略)
主持人: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大家是不是意犹味尽呢?那么,就请听由王赛同学带来的演讲《明月千里》,借此来抒发她对月亮的情感 。
王赛: 《 明月千里》
主持人:
看完了以上的表演 , 大家一定对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带大家去探索关于月亮的文化宝藏 。但我们相信在不久之后,大家一定能揭开月亮那神秘的面纱 , 让人类更加了解月球 。本组的汇报演出到此结束 。
师:月亮文化展示是不是很精彩,精彩的还在后头呢!下面请第四小组上场 。
望月当歌
——有关月亮的歌曲和绘画 第四小组
主持人:下面就请您跟随我们第四小组,进入奇幻的月的世界,去倾听月的歌声,去欣赏月的图画,相信您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 。下面大家所欣赏到的 , 是小品《月宫游记》 。
月宫游记
演员表:
嫦娥——程环饰
玉兔——张欣桐饰
探险队员——黄江坤(甲)、李悦悦(乙)、崔玉杰(丙)饰
旁白——房峻生饰
(具体内容略)
主持人:是的,其实往往最美的东西就存在于你的心中 。那么,同学们,你们心中最美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就请用最动听的诗句,最美丽的图画去赞美月亮吧!
师总结: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成果展示,犹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 , 让我们尽情享受,流恋忘返 。请问刚才哪一个节目最符合展示要求 。(出示展示要求)
生1.略
生2.略
师:略
(六)活动延伸:
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 人们为什么仍然喜欢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和文艺作品?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以月为话题,谈一谈这一次展示分享结果的心得与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 。
六、教学反思
1、 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从不完整到完整的渐变过程,让学生真实得坦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综合分析,使知识归之于系统 。
2、 开放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状况,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在课下或课上创造性解决 。
求关于古代诗歌中的月文化 唐诗中月的意象 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 , 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 , 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 , 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
先秦已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先秦故人曾通过“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分别发出了“劳心悄兮,劳心骚兮,劳心惨兮”之叹 , “僧敲月下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明月何皎皎》以“明月”演义出一代复一代骚客才子的怨夫思妇之作 。
而“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从古籍古典中衍生演化出来的词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 。
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 。
“三五明月夜 , 四五蟾兔缺”(《孟冬寒气至》) ,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 。
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
“李白著宫锦袍 , 游采石江中 , 傲然自得 , 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
”(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 , 月里更洁,月里更黑,人生有时,月光无极 。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 , 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 , 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
由此 , 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 , 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
首先 , 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 。
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
若无月意象的沾溉,就没有上述诗题,也使诗人们失去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 , 会使诗坛上失去最美丽的仙葩 , 丧失一大批不朽的诗作 。
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静夜思》、《把酒问月》、张继《枫桥夜泊》、赵暇《江楼感旧》、杜甫《月夜》等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名作也就无缘产生了 。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
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 。
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月的边塞意象 。
丹纳说 , “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 , 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思指出 , “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 。
”“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 , 伤离别也 。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
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 , 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 , 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 , 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 , 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 , 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谡饫?,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 , 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 , 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李白的诗作中 , 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 , 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 , 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 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 , 相期邈云汉 。
”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 。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
关于月的诗句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 , 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
她是美丽的象征 ,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 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 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 , 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 , 不胜枚举 。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 , 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分析其意象特征 , 并从中揭示杜甫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 , 体味人世的悲辛 。
在杜甫的诗作中 , 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 , 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
杜甫的咏月诗 , 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 , 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
“中天悬明月 , 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 , 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
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 。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
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 , 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 , 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
其中“夜深经战场 , 寒月照白骨 。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
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 , 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
” ——(《宿江边阁》) 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 , 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 , 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 , 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 , 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 。
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
夜来归鸟?。?啼杀后栖鸦 。
”(《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 , 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
”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 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 , 刻骨铭心 。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鬓湿 , 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 ——(杜甫《月夜》)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 , 押解到长安 。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
月在古诗词中常蕴含什么意思古诗中月亮和月光常用来寄托情思.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托乡思之情.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寄托思念朋友之情.此外,还常用来寄托孤苦寂寞的愁情.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人陪伴即邀月亮一起吃酒.李煜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弯圆月照着作者孑然一身,其孤寂之感可想而知.
有关月亮的一些文化 话说月亮文化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 , 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 , 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 。
现在,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为中国日后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参考的价值 。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 。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说,内容是这样的: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 , 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现象 。
月亮可以说是艺术的代表,在屈原写的《楚辞? 天问》中是这样说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翻译成现代问就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杜甫曾说过:“昕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
”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这一美丽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来赞美呀!人们对月球的向往是无止尽的,人们曾用过无数幅精彩的对联来赞颂它 , 欣赏它 。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
这是一幅赏月佳作,耐人寻味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曾让多少人陶醉其中呀!在我们现代,月亮在我们心中也是一个谜,好多人想要揭开它的面孔,可由于科技的有限,至今只有两位航天员登上月球,first:阿姆斯特朗 , 及奥尔德林 。
现在,月球仍是我们想要明白的谜 。
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
一般来说,关于月亮的学问,涉及到月球学和月亮学两大部分 。
月球学的重点是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运动(包括月震)、月貌,以及月球的形成过程 。
月亮学的重点则是研究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具体来说,月亮学可以分为月亮地貌学、月亮生物学、月亮文化学 。
所谓月亮地貌学,主要研究月亮的存在,对地球地形地貌(包括气象气候)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此外还有地壳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等等 。
所谓月亮生物学,主要研究月亮对地球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 其中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地球生物的生存周期(包括生理周期),明显地受到月球引力及其效应(包括潮汐现象)的作用,例如海洋生物特别是近海生物对潮汐非常敏感,人类妇女的月经周期(尚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 某些鸟类根据月亮进行导航 。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 。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
1 、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 。
这是因为,地球这样大的行星有月球这样大的卫星 , 在太阳系里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在银河系里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 。
更巧合的是,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 , 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 。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月亮的这种存在,乃是促进人类大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智慧启蒙,一半来自月亮 。
中秋佳节,这应当成为中秋赏月问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
2 、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直接促进了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星宿文化(参阅《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根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太阳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阳),综合阴历、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例如闰月属于阴历,24节气属于阳历) 。
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 , 至少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既生霸”等文字记载,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 。
与此同时,殷商时期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也明确记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
”帝俊为殷商民族始祖,所谓常羲浴月,实际上是说常羲发明或制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而“浴之”则是这种历法的演示(属于天文巫术性质) , 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
3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 其中最著名的是常娥奔月的故事 。
关于该故事(包括相关远古神话传说故事)的科学信息解读,可参阅笔者《嫦娥:禳灾巫术的牺牲者》、《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等文 。
此外 , 还有月宫、月桂、月精、月桂子、月中骞树、月中玉兔和蟾蜍 , 吴刚的故事,等等 。
4 、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以及相传人间婚姻由月下老人(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 。
此外还包括用“月”字取名等文化内容 。
在古代,有些民族的耕种、收获活动,常常要在有月亮的夜间进行;对比之下,许多军事活动,则往往选择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开展 。
5 、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可...
我国古代诗词中与 月 有关的千古名句有很多,我知道的还有什么?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明月出天山,万户捣衣声 。
苏轼 我寄愁心与明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 迷花不事君 。
李白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
赵瑕峨嵋山月半轮秋 。
李白 晓镜但愁云鬓改,林疏似更秋,芦风似胜竹风幽 。
李白 会挽雕弓如满月 。
张九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 俱怀逸兴壮思飞 , 欲上青天览明月 。
李白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
白居易明月别枝惊鹊 。
刘长卿 明月出天山 , 苍茫云海间 。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
李白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
李白 人攀明月不可得 。
岑参月色更添春色好 。
张若虚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
庚肩吾 明月隐高树,苍茫云海间 。
李白 明月照高楼 。
李白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水中月色长不改 。
杜甫春去秋来不相待 , 流光正徘徊,长河没晓天 。
三国魏?曹植 月皎疑非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张若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王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月行却与人相随 。
陈子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灭烛怜光满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皎皎空中孤月轮 。
李白醉月频中圣 , 披衣觉露滋,影入平羌江水流,疑是地上霜,云生结海楼 。
李商隐长安一片月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李白 月下飞天镜,随君直到夜郎西,盖竹柏影也,风灯照夜欲三更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谡饫?nbsp;, 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 , 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 , 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 , 这一类是最多的 。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 , 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 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 , 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李白的诗作中 , 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今夜鄜州月 ,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 , 如镜复如钩 。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
”(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 真是举不胜举 。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 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 , 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 。
若无此月 , 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天...
【有关月亮的一些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