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锡醉花间古诗本词的构思脉络

希望见到原文 , 这样才能分析
景云龙举日频频,泰斗登阶满院春 。
男事嚣埃寻古道,装修雅格惠东邻 。
店家着意开先旨,欢宴倾杯结上宾 。
迎待蜃楼妆宝墨 , 您偷闲处话天真 。
淘宝藏头诗
急..!关於菊花的古诗词赏析,,唐?徐夤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
唐?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 , 贵地裁成对玉堂 。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古断春光 。
南窗睡起(南宋?陆游) 梦中志却在天涯,一似当年锦里时 。
狂倚宝筝歌白苎,醉移银烛写鸟丝 。
酒来郫县香初压,花送彭州露尚滋 。
起坐南窗成绝叹,玉楼乾鹊误归期 。
题彭州丹景山白玉盘(马大骙) 不厌山行远,春得见此花 。
晶莹明月净,摇碧羽衣斜 。
沾袖馨香久,撩人艳慕赊 。
天生非俗品 , 岂可乱涂鸦 。
丹景山牡丹(清?玉闿运) 娟娟压槛红,曾苑玉台中 。
探春伴霞倚,种玉许龙云 。
敷体个腴丽,含香共露风 。
落纨比叶重 , 朱粉映肤融 。
暄晴百种鸟,采雾一丛峰 。
偏入永嘉水,应惜宠迟逢 。
若遇祥光艳,谁希世俗容 。
红楼梦里黛玉宝钗众姐妹所作菊花诗 忆菊 怅对西风何所思,难忘芳菲留情时 。
幽幽静静望新客,雅雅清清慰故知 。
北去离人苦情远,南来归雁相思痴 。
冰心一片花魂附,聚散两依应有期 。
(二) 访菊 秋上南山独自游,梦中景象此间留 。
出尘可比清荷韵,高洁更显紫菊幽 。
谁言寸心锁东篱,岂知尺素扮金秋 。
山风亦羡情悠远,寒重寒凝藏枝头 。
(三) 种菊 蓝天碧碧絮飘来,青苗慢移用情栽 。
暮春时节细雨浸,金秋九月满园开 。
笑指长天云千朵,淡对红尘茶一杯 。
待到漫天雪飞时 , 悄然离去化尘埃 。
(四) 对菊 满眼繁花处处金,园中有客思情深 。
红袖添香西窗剪 , 锦瑟无端相思吟 。
缕缕幽香暗浮动 , 悠悠白云渺乡音 。
晓寒霜重我重归,比翼双飞度光阴 。
(五) 供菊 慢启莲步花圃中,带露紫菊意雅幽 。
素手采得一点韵,空瓶供奉三分秋 。
天空飞燕传新讯 , 案前孤影念旧游 。
多情总被无情误,暗香淡雅心中留 。
(六) 咏菊 不惧冷霜寒露侵,冰心只为谢知音 。
高山流水缈琴韵,红叶秋风伴月吟 。
一身傲骨如枝干 , 满腹华章藏花心 。
谁说金菊花期短,悠然一梦到如今 。
(七) 画菊 尊前赋诗不知狂 , 惊羡雅魂难考量 。
花前提笔凝眼眸,案上泼墨染秋霜 。
浓情隐去随风远,淡心归来与花香 。
【毛文锡醉花间古诗本词的构思脉络】 红尘难留芳魂在,情思悠悠伴斜阳 。
(八) 问菊 秋韵秋情难说知,叩访锦菊在东篱 。
举杯邀月怎说早,断水抽刀何意迟? 傲霜斗寒哪寂寞,赋诗寄情谁相思? 若解芳心花间问,执子之手待何时? (九) 簪菊 日照东篱处处忙,绿叶黄花扮红妆 。
花中妾颜多娇美,窗前郎心亦痴狂 。
炽热可比七月火,淡雅更如九秋霜 。
信手拈来菊一枝,高情斜插在耳旁 。
(十) 菊影 秋深霜浸寒重重,晚风吹拂菊梦中 。
花枝绰绰摇清影,月辉缕缕锁玲珑 。
香留人间魂归远 , 泪洒红尘梦成空 。
皓月怜花心亦碎,凭空一拜也朦胧 。
(十一) 菊梦 霜凝露重和风清,月照菊心多空明 。
意学双飞花中蝶,魂系三生石上盟 。
水月悠悠叹缘断,镜花残残悲雁鸣 。
一腔愁怨与谁诉,白云千载代传情 。
(十二) 残菊 秋意浓浓香渐远 , 谁阻花谢小雪时 。
余情有心知淡泊,残枝无叶翠离披 。
一枕空寂成心病 , 千朵浮云送花迟 。
年来花期再相会,明月清风说相思 。
春夕原文|翻译|赏析 春夕(27人评分) 7.5朝代:唐代作者:崔涂原文: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
自是不归归便得 , 五湖烟景有谁争 。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不停地流走,花儿不断地凋零,这是多么无情啊 。
正是这无情的时节,我送着最后一缕春风吹过了楚城 。
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 。
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 。
我现在是因为自己抱负未展而不愿归去,我要归去时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的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抢的 。
【注释】⑴《全唐》此诗题下注:一本下有“旅怀”二字 。
⑵楚城:指湖北、湖南一带的城市,泛指旅途经过的楚地,作者另有《湘中秋怀迂客》《夷陵夜泊》等诗 。
首二句感时,慨叹春光易逝 。
⑶胡蝶:即蝴蝶 。
胡蝶梦:意即往事如梦 。
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
”⑷子规:一作“杜鹃”,其鸣声凄切 。
上句写思家 , 下句写春夕 。
子规(即杜鹃)夜啼切“春夕”,与“家万里”联系 。
⑸动:动辄、每每之意 。
经:一作“多” 。
绝:一作“别” 。
⑹华发:白发 。
唯:一作“移” 。
满镜:一作“两鬓” 。
⑺五湖:春秋时,范蠡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辞宫,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
这两句说:我现在还没有归去,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 。
言外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有自嘲意 。
鉴赏作者:佚名 此载于《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九 。
下面是安徽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研究员何庆善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
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书怀》) 。
《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
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 。
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 , 岁月无情 。
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 。
“楚城”,泛指湘鄂一带 。
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 。
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 , 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 。
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
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 , 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 。
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
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 。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
”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
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 , 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 。
上句巧写梦境 。
由于游子日有所思 , 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 。
然而 , 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 , 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 。
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 , 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 , 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
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 , 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 , 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 , 三层 。
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 , 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
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 。
上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 。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
”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 , 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 。
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
“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 。
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 。
春天万物萌生 , 欣欣向荣 , 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 。
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
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
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 。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 , 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得到 。
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 , 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
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 , “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
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 。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 , 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 。
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
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
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
崔涂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 。
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 。
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 , 秦陇...
古诗词赏析 赤壁怀古 念奴娇 的词解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注释 (1)大江:长江 。
(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
(2)淘:冲洗 。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 。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
(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
) (5)雪:比喻浪花 。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 , 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 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
(8)英发:英俊勃发 。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
樯,挂帆的桅杆 。
橹,一种摇船的桨 。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 。
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 , 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 。
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
现在人教是用“樯橹” 。
)(现有教材作“樯虏”“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
指古战场 。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a(二声),花白义 。
古代没有“花”这个字,只有“华”这个字 , “华”在古代有“花”这个字的义项 , 后来才有了“花”这个字,但在一些较早的文言文或者成语中,我们是见不到“花”字而只有“华”字 。
这里作通假字“花” 。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
(14)尊:同“樽”,酒杯 。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
这里指洒酒酬月 , 寄托自己的感情 。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 。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 。
事实上在古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 。
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 。
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 , “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 。
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 。
杯中尚有余酒 , 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 。
从辵瞏声 。
户关切 户关切 , 切出来就是“ huán”。
注:其他版本 。
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 , 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 , 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Ω眯ξ姨喑钌聘辛? ,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 , 和我同饮共醉吧!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 , 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
讲解 这首词是苏轼47岁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
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
上片写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词一开始 , 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 。
“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
插花吟古诗词鉴赏答案插花吟 头上花枝照酒卮⑴,酒卮中有好花枝 。
身经两世太平日⑵,眼见四朝全盛时⑶ 。
况复筋骸粗康健⑷ , 那堪时节正芳菲⑸ 。
酒涵花影红光溜⑹,争忍花前不醉归⑺ 文学赏析 “头上花枝照酒卮 , 酒卮中有好花枝 。
”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 。
这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 。
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 。
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 。
他笑眯着醉眼 , 看面前的酒杯 。
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 , 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
该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完全不同 。
它有白居易的通俗 , 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 。
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 。
它纯用口语 , 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 , 又略带打油诗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 。
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 。
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 , 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 , 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 , “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 , 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 。
对于这类诗,虽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诗人作品的宏伟气象 , 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 。
从中表现出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 。
[1]...
《月下独酌》赏析《月下独酌》作品鉴赏一、第一首1、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
2、于是诗人忽发奇想 , 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 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 , 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 。
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 , 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
3、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 , 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
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 , 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
二、第二首诗1、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 。
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 。
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 , 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 。
接着论人 。
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 。
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 , 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
”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
2、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 , 而且有益 。
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 。
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 , 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 。
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 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 。
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
三、第三首诗1、开头写诗人因忧愁不能乐游 , 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 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 。
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 。
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 , 但“谁能春独愁”一语 , 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 。
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 。
不止不行,不塞不流 。
2、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 , 其流弥激 。
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不知有吾身 , 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
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
四、第四首诗1、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 。
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 , 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
”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 。
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 , 表达虚名不如饮酒的观点 。
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 。
然后 , 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 。
2、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 。
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
”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 , 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 。
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 , 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 , 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
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加赏析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八月十五的夜晚 , 碧空无云,朗月舒波 。
明澈的月光泻向大地,大地一片雪白,庭院中也好像铺了一层银霜 。
树上的鸦雀几经惊扰 , 终于渐渐安栖下来 。
夜 , 更静了,也更深了 。
秋露悄然而降 。
清冷的露珠无声地布满桂枝 , 沾湿桂花,阵阵桂香在寒气中飘散 。
这清幽的桂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今晚,广寒宫前的那株桂树恐怕也沾上露水,收枝敛叶了 , 不然,怎会有这多清光照人间?呵,千里清光人共仰,只不知与清光同洒人间的秋思将落在谁的心上?望着这秋月 , 诗人更觉思绪纷然,相思无着,这一片深情又该托付给谁?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 , 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 , 发展于晚唐与五代 , 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 , 三阙以上) 。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 , 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
古典诗歌赏析意象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 , 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
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 , 显得自成一统 , 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 , 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 。
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 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 , 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 , 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 , 在绿阴环抱之中 , 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 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
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 , 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 , 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 , 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 。
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 , 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 , 仍嗔问升斗 。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 , 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
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 。
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 , 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 。
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
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 , 显得自然天成 。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 , 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
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
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古诗词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
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 ,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 , 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 。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
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 , 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