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发展

诗歌的发展历史
一、诗的起源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 更是因为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 , 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 。
中国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 , 诗歌乃步入盛世 。唐之后,诗歌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逐渐衰落 。启功先生曾云: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 ,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 。简而言之:唐朝之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朝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朝之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 , 然而缺乏原创 。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 。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 。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 。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
二、诗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 , 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 , 直达现今 。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 , 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 , 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 。“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 。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 , 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 , 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 , 作为一种新的诗体 , 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 , 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 , 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 。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 。而建安文学的创作 , 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 。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 。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 , 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 。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 。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 , 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 , 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 , 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 , 汗漫浩荡 。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 , 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 。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 。”(《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 。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 , 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 。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 , 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 。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 。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 。尤以韩孟诗派为盛 , 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 。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 。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 , 诗文合一 。”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 。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 。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 。如杜牧,贾岛,隐士诗等 。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 。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 , 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 , 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 。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 。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 。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 。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 。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 。从此,诗在文坛中不再一家独大 。
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者座高峰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但这座山峰也给了宋人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 , 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 ,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面对来势汹涌的宋词 , 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冷淡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 , 深于思辩,题材和风格倾向于议论 。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 , 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 。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 。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 。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 。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
元朝建立后,面对民族压迫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元代文坛多姿多彩 。然而科举考试失利的大批文人或隐逸泉林或流连市井 , 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通俗的戏曲以及话本小说逐渐兴盛,诗歌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 。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 。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 , 《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等也都是传世佳作 。
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 。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 。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
明清之际,文人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朝廷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格控制了文人的思想 。文学形式上涌现出了新的内容,文人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文学逐渐商业化,俗文学取代了雅文学的地位全面发展,诗歌更是可怜的变成了通俗小说中的文才的点缀 。
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尤其是白话长篇小说 。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六大白话小说为代表 。明清小说除了将前代已有的文言传奇体和笔记体发扬光大外,又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创制了章回小说和拟话本(文人模拟话本所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两种白话小说的文体同传奇体、笔记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文言、白话两大小说系统的四种主要体制,显示出我国古代小说在文体上的多姿多彩 。
五、不尽诗流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白话文 。同时,自由体诗歌重新活跃在新世纪文坛 。然而,传统诗歌并没有彻底地退出文学舞台 。不仅深研传统文化的人士如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继续吟咏,一些新文学的闯将如鲁迅等也偏爱传统格律的诗歌 。太祖同志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 。
在此之后,面对西方文学流派的不断冲击,传统诗学乃至中国古典雅文学逐渐的在现代文坛中彻底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现代诗应运而出,并一直毡房着新的光彩 。但是传统诗学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的部分,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诗学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文学课题 。
诗歌的发展史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 。
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
”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 。
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 。
《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 。
全诗共373句,2490字 。
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 , 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 , 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 , 缘事而发 , ”具有现实主义传统 。
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 。
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 , 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 。
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 。
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 , 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 , 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 。
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 。
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 , 各体诗歌全面成熟 。
三百年间 , 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 , 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 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 , 题材广阔,流派众多 , 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 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 , 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 , 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
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 。
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 。
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 。
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 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 。
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 , 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 , 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
中国古代诗词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发展过程及代表诗词 。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
在中国文学史上 , 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
在语言的句法上 , 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
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 , 颂”三个部分 。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 , 比,兴”三种 。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
这种由文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 , 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 , 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 , 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有歌谣流传 。
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 , 颇为寂寞 。
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 。
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 。
在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歌 。
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
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 。
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 。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
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 。
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学的影响 , 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
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
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 。
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 。
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 , 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的分类 。
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 , 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 , 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
二是近体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 更讲究追求声律 。
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言律绝(四句) 。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
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
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 。
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 。
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 。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之中 , 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于唐诗 。
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 , 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 。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 , 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 , 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 , 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
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
总之 , 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
可以说,词兴于唐,繁衍于五代 , 大盛于两宋 。
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 。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 , 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 。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 。
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 。
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
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
唐诗的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我们大家知道,从先秦的《诗经》算起,《诗经》的语言是以四言为主 , 接下来到了汉代是以五言为主,再接下来到了唐代是以七言为主,此外还有其它的种种文学形式 。
那么诗歌由四言、五言再到七言 , 它标志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老百姓日常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到了唐代 , 唐诗的创作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一个鼎盛时期 。
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高峰 。
在现在的许多海外华侨当中,他们以唐人自称,这个原因就是与唐朝有密切的关系 。
唐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和唐玄宗这一段时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加上由于科举制的实施 , 还有其它的文化交流以及各种思想的交融,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 。
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作诗的(写诗的),还有包括传播诗的,各种各样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 。
那么在唐诗的创作队伍当中,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的老百姓,创作人员的数量是在其他的朝代当中无法比拟的 。
从诗歌的创作数量而言,在整个唐代留下的唐诗将近五万首 。
在这五万首的诗歌当中 , 不仅质量较高,作者队伍和诗人的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像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个高峰,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他们的水平也是无法比拟的 。
此外在诗歌创作的队伍当中,不仅有中国人,还包括像日本的这些国外的作者,那么诗歌队伍的扩大使得唐诗的内容更具有包容性,另外唐代社会,也是一个东西方交融、各种思想交汇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里边,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佛家、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所以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 。
既有像“初唐四杰”的表现建功立业的方面 , 另外也有李白的豪放飘逸,同时也有杜甫的现实主义,这些诗歌的多姿多彩构成了唐代文化当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
唐朝文学为什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顶峰时期?唐代文学繁荣的具体表现: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到公元 7~10 世纪世界上最先进、 文明的唐代 ,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 。
首先表现在诗歌方面 。
唐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 ,题材广泛  , 数量巨大  , 风格多样,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
据 《全唐诗》载 ,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 ,诗人二千三百多位 。
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  , 而且涌现出了大量诗歌艺术天才 。
除李白、 杜甫这两个历史上罕见的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 孟浩然、 王维、 高适、 岑参、王昌龄、 韦应物、 元稹、 白居易、 韩愈、 孟郊、 柳宗元、 李贺、杜 牧、 李商隐等,也无一不是开宗立派、 具有一定独创风格的大 家 。
有成就、 有特色、 有影响的诗人和质量极高、 感人肺腑、 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共同铸就了唐代诗坛争奇斗艳、 花竞放的伟观 。
唐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不但是空前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
其次在散文方面 。
以韩愈、 柳宗元为首发起的 “变骈为散” 的古文运动 ,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他们在继承前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文道结合” 等一整套古文理论,并得到李观、 樊宗师、 李汉、 李翱、 皇甫氵 是、 沈亚之、 孙樵等人的响应,进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唐代古文运动 ,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新时代 。
他们在实践中写出了众多有高度思想、 艺术价值的杂文、 寓言、 人物传记、 山水游记一类散文,完成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创立了一种自然质朴、 畅达明朗、精粹凝练、 不拘格式的新型古文 。
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但使散文的抒情、 描写、 叙事、 议论功能得到拓展,而且还为以后散文的发展奠定了体制与方向 。
再次是小说方面 。
在唐代文学繁荣的百花园中,传奇小说也曾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
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说: “小说亦如诗  , 至唐代而变 。
” 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及志人小说相比  ,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内容上  , 从志怪的主要记述鬼神怪异之事转向描写社会现实生活;艺术上  , 由六朝志怪的 “粗陈梗概” 与志人的略语轶事发展到有了曲折、 完整的故事情节  , 生动、 具体的细 节描写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李娃传》 《莺莺传》 《枕中记》 《南柯太守传》 《长恨歌传》 《红线传》 《虬髯客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 。
唐传奇的出现 ,不仅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还与唐诗一样被誉为 “一代之奇”而 影响后世 。
另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 。
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  , 并出现 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
变文的产生与词的广泛流传  , 既为宋以后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使唐代文学呈现出百花竞放、 争艳斗丽的繁荣景象 。
田园诗的发展史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 , 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古诗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古代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 。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 , 故人物形象生动 , 感情真挚 。
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 , 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 , 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 。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 。
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 , 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 , 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 。
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 , 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 , 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
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抒情多于叙事 。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 , 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 。
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 , 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
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 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 。
鲍照...
为什么宋元文化达到顶峰发展第一:民族大融合 。
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元则统一了金、西夏、大理、藏和南宋,统一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在民族的极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 。
第二:国家政策决定 。
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偃武修文的政策,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元朝的文化繁荣却是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 , 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 , 大多数汉族文人官场失意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所以元朝在曲艺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第三:科技的先进 。
宋元时期 , 四大发明中的三样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就是在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
那个时候中国的科技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 , 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
第四:对外交流 。
宋元时对外交流十分频繁 , 国家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繁荣 。
第五:阶级的变化 。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拉动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发展 。
简要说说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发展脉络上溯到先秦,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源头和《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建安文学,发展到唐代的诗歌鼎盛,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宋元明清继承了诗歌发展成就,也出现了一大批诗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到宋代,词成为诗歌的主流 , 出现了有相当影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代出现了散曲 。
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 , 流派中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比较接近,代表的流派有:建安七子、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十才子、豪放派、婉约派、江西诗派、四灵派等 。
诗有古近体之分,古体诗一般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较自由 , 其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
近体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限制,其形式为五言、七言,根据行数,八句的为律诗、四句的为绝句 。
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组成;近体诗对押韵也有严格的要求 。
词有词牌 ,根据字数的多少 , 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每个曲子都有宫调、曲牌 ,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也不同等 。
古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教师要引导考生对它们的储存 。
如,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以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渲染、衬托、时空转换、联想想象、用典、修辞等 。
古诗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特点,绝句的第三句往往有转折的作用等等 。
古代诗歌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 , 要准确快速的进行鉴赏的确难度大,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掌握一些古诗人常写的内容 。
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登高等 。
涉及语言风格的,不能只会形象、生动、清新、自然 , 还要了解隽永、雄浑、典雅、含蓄、绮丽等 。
还可以记诵一些常用的词语,如离愁别绪、羁旅、思归、寄情山水、隐逸、闲适、高洁情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沉郁悲凉、为国立功、明朗广阔、自然疏放、豪放婉约、新奇、萧瑟、意境幽深等等 。
这些常用来鉴赏古诗词的词语要能在鉴赏文中恰倒好处地运用 。
同时,也应巩固阅读文言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基本功 , 也无法进行阅读鉴赏 。
如,李商隐的《贾生》中“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可怜(可惜)”与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可爱)”意义是有区别的 。
如果文言文的基础差,是读不懂这两句诗的 。
因此必须进一步掌握文言文词语的多义、活用、古今异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
【诗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