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哪个典故 锦瑟鲛人

锦瑟鲛人(李商隐的《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哪个典故)1.李商隐的《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哪个典故 鲛人泣珠的典故
“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鲛人泣珠”的故事: 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 “鲛人从水出 , 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 又 , 郭宪《别国洞冥记》说:“味勒国在日南 , 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 , 亦曰泣珠 。”
2.李商隐《锦瑟》中的四个典故 典故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 。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
典故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 , 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
典故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 , 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 , 颗颗成珠的故事 。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 , 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
典故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 , 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 , 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与典三所涵一致 。
3.求锦瑟中4个典故具体解释 1.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
2.杜鹃泣血(望帝春心托杜鹃)
3.鲛人泣泪(沧海月明珠有泪)
4.蓝田之玉(蓝田日暖玉升烟)
“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装饰很美的瑟 。语出《汉书·郊祀志》:“秦帝是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 , 传说中的古代蜀帝,名杜宇,死后其魂化为杜鹃,啼声甚哀 。
“沧海月明珠有泪”,《长安志》云:“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 , 其山产玉,又名玉山 。”
4.鲛人泣珠的典故 鲛人泣珠的典故
相传在我国南方的大海中,有一种鲛人 。鲛人的外形与人差不多,但他们的背上长着和鱼一样的鳞 , 身后拖着一条尾巴 , 能够像鱼一样在水中居住和生活 。
鲛人有两项特殊的技能,一是善于纺丝织绢,二是他们的眼泪能够化成珍珠 。鲛人织成的绢十分精细,薄得像蝉的翅膀一样,色彩好,光泽足,无论谁见了都会爱不释手,是一种最高级的丝织品 。后人所说的“鲛绡”就是由此而来的 。
鲛人的眼泪虽然能够化成珍珠,但他们却不轻易哭泣 。他们在水中住得久了,上岸来到临海的人家借宿的时候 , 如果沿海的住户家中备有织机,他们就会主动地替住户织绢 。
他们织的时候非常勤奋,速度也比一般织绢的姑娘快得多,往往只要三四天,便可织好一匹绢 。住户们拿着绢去卖掉,就可以卖到一大笔钱 。因此 , 沿海的居民们家家备有织机 , 等待鲛人前来投宿 。
鲛人在住户家中住了几天,便会想念自己海中的家,向主人告辞回海中去 。这时,主人只要拿一个盘子 , 热情地为他送行,并说一些互道珍重的话,鲛人便会忍不住热泪盈眶,那落在盘中的滴滴泪水 , 便化成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等到盛满一盘,鲛人便把珍珠赠送主人,回身跃进大海,消失在海水中 。
【李商隐的《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哪个典故 锦瑟鲛人】后来,“鲛人泣珠”这一典故 , 用来形容泪滴如珠;用“鲛绡”指轻薄的纱绢 。
《太平御览》:说南海有一种人鱼从水中出玩,住在人家多日,眼见米缸见空,主人将要去卖绡纱 , 人鱼向主人要一器皿,哭泣的眼泪成为珠子装满一盘子,来赠给主人 。
晋华《博物志》:南海水中有鲛,在水中生活像鱼一样 , 从来不放弃纺织的工作,它哭的时候能哭出珍珠来(它的眼泪是珍珠).
扩展资料:
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鲛人从水出 , 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 , 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 , 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
郭宪《别国洞冥记》说:“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 , 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
郭沫若著名的《静夜》当中“沧海月明珠有泪”描写的就是“鲛人泣珠”的故事 。鲛人是中国古典记载的也就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鱼,又名美人鱼 。
参考资料:鲛人泣珠_百度百科
5.李商隐的《锦瑟》中的四个典故是什么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
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 , 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 , 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 , 其眼泣则能出珠 。”
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
《锦瑟 》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6.关于鲛人的传说 鲛人,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 。
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他们生产的鲛绡 , 入水不湿 , 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
此说《博物志》、《述异记》并载之而文小异 。《述异记》卷上且云:“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
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 , 其价百余金 。以为入水不濡 。
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又《太平御览》卷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无)亦云:“鲛人从水出 , 寓人家,积日卖绢 。
将去 , 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 。……南海有龙绡宫 , 泉先织纱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
《述异记》又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 , 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传说中的“鲛人”神秘而美丽 , 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 。
鲛人不仅是个传说 , 他们很可能是生活在南海外岛屿上的居民,与中国有贸易往来,而且一位“鲛人国王”还客死山东,并在中国留下了后裔 。唐李商隐《锦瑟》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倾倒 。
倘问此诗之义 , 最让人佩服的是梁启超的说法:“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也就是说这种诗是“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诗家之景,是只可以想象不可以当真的诗家虚文 。读者只需品味诗美就是,不必非要问诗美的材质 。
虽然诗家虚辞“于理则无,于情则有”,但这两句费解的诗,却并非虚作张致,而是事出有典,利用典故作喻 。西人把这种通过复杂的典故组合构成喻体的修辞法叫“形上比喻” 。
如同猜谜,解诗者需要对典故的各种隐藏意义都非常熟悉才可能解开谜底 。“不屈不挠的博学”是读书人的顽疾 。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诗上联中,沧海、月明、珠有泪三个意象 , 联系着传说中的“鲛人”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 。
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 。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 。
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 。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 。
其眼泣,则能出珠 。”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 , 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 。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 。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 。
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 , 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 。《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
为表示小小的感谢 , 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 。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 。
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鲛人常常带着鲛绡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中国人做生意 , 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字 。
唐人李颀《鲛人歌》云:“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 。轻绡文彩不可识,夜夜澄波连月色 。
有时寄宿来城市 , 海岛青冥无极已 。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 。
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牖 。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 。”
李颀诗中,鲛人是今年相见明年期的情深意重的好朋友,诗人对他们“百尺深泉架户牖”的海洋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那么 , 鲛人究竟是哪里人呢?郭璞注《山海经》时谓“雕题国”人为鲛人,古音中 , “雕题”与“鲛”可以互转,与海南岛的“黎”族也颇为音近 。
黎族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据说松江的黄道婆就是从黎族群众那里学到了纺织技术而被家乡人民尊为纺织神的 。但黎族和大陆交往较早且频繁,并无过多的神秘可言 。
从鲛人一年甚至于几年才能来一次大陆判断 , 他们住得似乎比海南更远 。而鲛人记述中的水底居住,也许就是指住处周围全是水 , 仿佛是在水下 。
综合这些因素,鲛人应该是住在南海外大洋上的小岛居民 。从出产珍珠和方位上判断,今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人最为接近 。
苏禄人和大陆交往也很多 。元人《大德南海志》、《岛夷志略》和《元史》中都记载苏禄人在南海岛居 , 其俗“男女断发,缠皂缦,系水印花布 。”
产珍珠 , “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有径寸者 。”他们的珍珠是全世界最佳,他们的居所邻近出产色绢的爪哇 。
东海鲛人 “东海有鲛人,可活千年,泣泪成珠,价值连城;膏脂燃灯 , 万年不灭;所织鲛绡,轻若鸿羽;其鳞,可治百?。幽暌媸?。其死后,化为云雨,升腾于天,落降于海 。”
——《寻古店》 南海鲛人 晋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 , 不废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