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名词术语大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多少

诗词曲名词术语:
诗言志:我国古代诗论家对诗歌本质的一种理解 。最早大约记载于《尚书尧典》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均有所论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尽一致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三种说法 。一种偏重于"志",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认识;一种偏重于"情",是指主观的情;更多的诗论家则认为诗歌是抒发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 。"诗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 , 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统礼教的意思 。
兴、观、群、怨:春秋战国时代哲学家孔子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的论述 。记载于《论语阳货》 。历代诗论家对于这个论述作过不少阐述 。大致上说,兴,是指诗歌的美感作用,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通过它可以观风俗、识得失;群,是指诗歌的教育团结作用 , 沟通人们的情感;怨,是指诗歌的宣洩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的议论和讽喻 。
温柔敦厚:最早记载于《礼记经解》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是儒家的诗歌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为诗歌有着教化作用,能使人们的思想行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这种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和创作 , 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
诗六义:专指《诗经》的"六义" 。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 六曰颂 。"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 , "赋""比""光"这三者是作法 。
变风变雅:最早记载于汉代《毛诗序》 。它是和风、雅相对而言的 。风、雅,是太平盛世的产物,而当国政变乱之世,就形成变风、变雅 。这种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乐"和"政"通、"诗"和"政"通的思想基础上的 。
待续 。追答
文章太长 , 给你个360图书馆的链接:http://www.360doc.cn/article/3997500_134883117.html
供参考 。
本想全发上来,可阻止我继续回答 , 所以请自己欣赏,最好采纳 。
是否有点不地道呀?什么意思呀!
更多追问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诗歌分类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念亡者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转战沙场、舍身保国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孤傲高洁、坚持操守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 反对征伐、同情疾苦 重情重义、儿女情长 辛苦劳作、纯朴善良 四、著名诗人的风格 李 白: 愤世嫉俗 清新飘逸 豪放洒脱 淡泊富贵 傲视圣贤 傲岸不羁 杜 甫: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广阔深厚 意境雄浑 感情深沉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 恬静浑健 王 维: 恬淡含蓄 气韵生动(“诗中有画”) 王昌龄: 雄健浑厚 情思婉约 高适 岑参:雄浑质朴 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 愈: 气势磅礴 奇特新颖 贾 岛: 萧瑟悲愁 李 贺: 奇诡变幻 忧郁激愤 元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 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 牧:豪迈俊爽 遒劲峭拔 温庭筠: 浓艳香软 清新疏朗 李 煜: 颓靡伤感 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 语近情深 范仲淹: 苍凉悲壮 晏 殊: 明朗疏淡 苏 轼: 雄健豪放 旷达高远 柳 永: 缠绵悱恻 李清照: 婉约凄切 杨万里: 新鲜活泼 陆 游: 雄浑奔放 明朗流畅 辛弃疾: 气势雄浑 婉转悱恻 姜 夔: 精心刻意 清妙秀远 精心刻意 陶渊明: 平淡淳厚 质朴凝练 柳宗元: 明净简峭 李 贺: 奇崛冷艳 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 陈子昂: 词意激昂 风格高峻 王 勃: 流利婉畅 宏放浑厚 独具一格 五、常用意象的含义 1、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9)莲:爱情 高洁 2、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3、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水: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地方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4、动物类: (1)杜鹃:悲惨、凄惨、哀伤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衰败荒凉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11)寒蝉: 悲凉 5、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
【古诗词曲名词术语大全,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多少】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有哪些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 , 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 , 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详情请点击链接,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OIaBfuKRv9ujSOlon-K-eZLWwa0qdxmMKBgevV28U83F8wpjtRmaWoh6vJNBf9-eqkIno-CRlWtkAGyihBXVSfJ2WFYC1UCwQPMeSqL7Qi尊重作者吧,不做复制粘贴的事 。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诗歌鉴赏术语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 , 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 , 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 , 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 , 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 。
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 , 主旨深远 。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
古诗词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以读促悟以读促悟指的是以读图为主读诗为辅,读生活贯穿于读图和读诗之中 。
(二)以演入境古诗词教学中的“演”应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领会进行表演,从而表现出自己所理解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境,表演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
(三)以找促思“以找促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 , 通过引导学生找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促进他们深入思考 , 更好的把握诗歌主旨 。
这里的“找”不仅是指教师找还指学生的找 。
(四)以评促升华以评促升华主要是在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
(五)以写促悟所谓“以写促悟”是指教师在授完整首诗歌的时候,给一定的时间或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以散文或者以现代诗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而且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有哪些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 , 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 , 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当中那些文体常用“兮”字?你好!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 。
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 。
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突破四言句式、字数加长之后,使散体句式趋于诗化的一种表现 。
随着诗歌语言的骈偶化进程以及五言等诗体的不断实践,骚体句式本身具备了内在固定的节奏与规整的诗行,兮字因在句中作用的减弱而出现失落的现象,表现在唐前骚体句式上的变化就是无兮字句腰六言句式的大量使用以及骚体句式的驳杂 。
骚体兮字的表征作用及其限度,说明判定后世骚体不能唯兮是瞻,兮字固然是重要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
,若有不懂,请再问 。
搜索 古诗词,成语,常用语,地名,词牌名, 古诗词: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 , 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成语: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 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 , 但是也略有区别 。
常用语: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的俗语一种常用语,带有文言的色彩 。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 , 这三者是同义词 。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
地名: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
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
词牌名:词的格式的名称 。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 , 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
词句、句子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