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杨花或牡丹的诗词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 池上芙蕖净少情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牡丹》
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 。夜濯金波满 , 朝倾玉露残 。
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 。夺目霞千片 , 凌风绮一端 。稍宜经宿雨 , 偏觉耐春寒 。
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 。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 。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 。
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 。豪士倾囊买 , 贫儒假乘观 。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 。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 。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 。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 。
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 。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 。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 。
少长呈连萼 , 骄矜寄合欢 。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 。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 。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 。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 。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 。
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 。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 。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 。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 。泥滓常浇洒 , 庭除又绰宽 。若将桃李并 , 更觉效颦难 。
《洛阳牡丹图》
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 , 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 。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 。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 。
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 。比新较旧难优劣 , 争先檀价各一时 。
当时绝品可数者 , 魏红窈窕姚黄肥 。寿安细叶开尚少 , 朱砂玉版人未知 。
传闻千叶昔未有,只从左紫名初驰 。四十年间花百变,最后最好潜溪绯 。
今花虽新我未识,未信与旧谁妍媸 。当时所见己云绝,岂有更好此可疑 。
古称天下无正色,似恐世好随时移 。鞓红鹤翎岂不美,色如避新来姬 。
何况远说苏与贺,有类后世夸嫱施 。造化无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
又疑人心愈巧伪 , 天欲斗巧穷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岂特近岁尤浇漓 。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后百载知何为 。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
以上是赞颂牡丹的 。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 》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 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 二分尘土 ,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这是赞美扬花的 。
与杨花有关的诗词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北周·庾信《春赋》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晚春》 中庭月色正清明 , 无数杨花过无影 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春风不解禁杨花 , 蒙蒙乱扑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王安石《清平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指杨花.二分尘土:杨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尘土之中.一分流水:杨花有三分之一飘落水面. 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 , 不是杨花 , 点点是离人泪.”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宋·王令《瀹瀹》
苏轼的比较著名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 大江东去,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
【词牌释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 , 念奴潜伴诸郎宿 。
”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 。
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 , 众乐为之罢奏 。
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 。
”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 , 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
’”词曲之名,有所昉矣 。
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 , 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 。
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 。
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
〔作法〕 本调一百字 。
起句四字,不用韵 , 平仄一定 。
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 。
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 。
第三句七字 , 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 。
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 。
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 , 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 。
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 。
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 , 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 。
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 , 第一字可仄 。
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 。
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 , 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 。
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 。
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 。
以下句法 , 全与前回 。
望天低、 ●○⊙(豆) 吴楚眼空无物 。
⊙●●○○▲(仄韵) 指点六朝形胜地 ,  ⊙●⊙○○●●(句) 惟有青山如壁 。
⊙●⊙○○▲(协仄韵) 蔽日旌旗, ⊙●○○(句) 连云樯橹, ○○⊙●(句) 白骨纷如雪 。
⊙●○○▲(协仄韵) 大江南北、 ⊙○○●(豆) 消磨多少豪杰 。
⊙○○●○▲(协仄韵) 寂寞避暑离宫,⊙●⊙●○○(句) 东风辇路、 ○○⊙●(豆) 芳草年年发 。
○●○○▲(协仄韵) 落日无人松径冷,⊙●○○○●●(句) 鬼火高低明灭 。
⊙●○○○▲(协仄韵) 歌舞樽前 ,  ⊙●○○(句) 繁华镜里,⊙○⊙●(句) 暗换青青发 。
⊙●○○▲(协仄韵) 伤心千古、 ⊙○○●(豆) 秦淮一片明月 。
(一作平) ⊙○○●○▲(协仄韵)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 , 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
祖国的江山?。且皇逼诟糜卸嗌儆⑿酆澜埽?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眯ξ姨喑钌烁辛耍?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
?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
以酒洒地 , 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
3.遥想:远想 。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 。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
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
指古战场 。
8.华(hua)发:花白的头发 。
9.尊:通“樽”  , 酒杯 。
10.大江:长江 。
11.淘:冲洗 。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 。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 , 吴中皆呼为“周郎” 。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
16.英发:英俊勃发 。
17.酹:这里指洒酒酬月 , 寄托自己的感情 。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丑化周瑜严重扭曲历史造成的 。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 , 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 , 气概豪迈,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为了抬高诸葛亮,故意贬低周瑜,把周瑜丑化成一个狭隘嫉妒的小人,是严重违背历史的 。
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
赏析】 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 , 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 , 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 , 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
苏东坡的诗词婉约的: 水龙吟 【宋】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① 。
抛家傍路 ,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② 。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
梦随风万里 ,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不恨此花飞尽 , 恨西园、落红难缀③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 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 , 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
生 , 指作者;死,指亡妻 。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 , 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 , 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 , 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 , 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 , 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 , 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 , 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就全词来讲 。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
“小轩窗,正梳妆” , 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 , 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 , 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 , 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 , 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 , 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 既无避忌 , 又不隐晦 。
“不 思量 , 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 , 并把过去 , 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
情节 , 有起有伏;用笔 , 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 , 真情实境.明白如话 , 毫无雕琢的痕迹 。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 , 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
描写柳絮的诗词?1、送路六侍御入朝 【唐】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 。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边 。
译文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
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 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
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 , 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
2、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
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
古岸崩将?。?平沙长未休 。
不如牛与羊 , 犹得日暮归 。
译文 今天是清明节 , 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
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吹动着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
杜若开出了很长,文章想起了两位贤人 。
什么时候能够命驾 , 在落花前饮着酒 。
3、晚春 【唐】韩愈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 , 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
4、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 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译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
我心绪惆怅 , 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 , 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
5、残春旅舍 【唐】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
译文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 , 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
借写诗感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
扩展资料: 柳的寓意: 1、“柳”谐音“留”,在传统文化中常有依依惜别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是古人相互告别的方式之一 。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开篇以柳这一文化元素暗示了送别友人的写作背景 。
2、由于“柳”常象征不舍的别离,因此“柳:这一文化元素也成为离情、思人、思乡之情的代表 。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以柳代指了思乡之情 。
苏轼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诗词 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
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 。
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
但奇怪的是 , 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 。
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 。
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 , 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
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 。
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 , 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 , 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 , 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 。
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 , 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 。
”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 。
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 , 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 , 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
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 , 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 。
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
”就是指的此事 。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 。
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 , 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 。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 , 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 。
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 。
于是他捐囊封土 , 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 。
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 , 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
可为凭吊者识 。
二泛泛东风初破五 。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
一盏寿觞谁与举 。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
——《蝶恋花》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 。
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 , 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 。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
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 。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 , 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 。
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
”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 , 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 。
在黄州的时候 , 苏轼心情郁闷 , 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 , 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 。
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 。
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 , 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
形容雪的诗句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者:苏轼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 , 雪飞炎海变清凉 。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 。
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 , 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
”赏析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
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 , 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
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 , 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 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
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 。
“诗言志 , 歌咏言” , “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 。
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 。
”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 。
“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 。
“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 。
“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 , 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 , 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 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
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 , 心安是归处” , 《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 , 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 , 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 , 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
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 , 擅长画墨竹 , 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 , 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
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
”读到这里时 , 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 。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 , 也不愿随波逐流 。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
关键时候 , 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 , 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 , 其名为鲲,鲲之大 , 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 , 其翼若垂天之云 。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
南冥东,天池也 。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 , 这是非常奇妙的 。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二十一岁中进士 , 之后仕途多难 , 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
关于苏轼的诗 (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
(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贾谊论》 《石钟山记》 《晁错论》 《记承天寺夜游》 《重巽以申命论》 《进策》 《策总叙》 《策略》五篇 《策别课百官》六篇 《策别安万民》六篇 《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 《策断》三篇 《黠鼠赋》 【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踏青游》 73《玉楼春》 74《方山子传》 75《琴诗》 76《冬景》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书法赏析(20张)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雨竹》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  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赞美桃花的古诗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诗经李还有一首《桃夭》: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
之子于归 , 宜其家室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赞美江南的诗词1、江南好——唐·白居易江南好 ,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2、忆江南 ——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
3、忆江南 ——唐·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 独坐亦含嚬 。
4、望江南 ——宋·苏东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
5、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齐眉举,彩侍紫霞记 。
天上九朝岛冉冉,尊前一笑玉差差 。
人唱自家词 。
篱下菊 , 醉把一枝枝 。
花水乞君三十斛,秋风记我一联诗 。
留着晚香时 。
6、双调望江南 寿张粹翁 ——宋·刘辰翁七日后,董会是垦前 。
二月之间泽以此 , 余年河止万三千 。
日拟醉华筵 。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 。
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 。
自唱鹊桥仙 。
7、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天共水 , 水远与天连 。
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 。
月映水中天 。
人与景 , 人景古难全 。
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 。
休与俗人言 。
8、望江南 ——宋·朱敦儒炎昼永,初夜月侵床 。
露卧一丛莲叶畔 , 芙蓉香细水风凉 。
枕上是仙乡 。
9、望江南 ——宋·周邦彦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 。
九陌未沾泥 。
桃李下 , 春晚未成蹊 。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 。
无处不凄凄 。
10、忆江南 ——唐·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11、江南柳 ——宋·张先隋堤远 , 波急路尘轻 。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 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
城上楼高重倚望 , 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
12、望江南 ——唐·李煜闲梦远 , 南国正芳春 。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
笛在月明楼 。
13、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14、梦江南 ——清·屈大均悲落叶,叶落绝归期 。
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 。
且逐水流迟 。
15、宿新市 ——宋·杨万里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 。
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
16、题觉海寺 ——宋·黄庭坚炉烟郁郁水沉犀,木绕禅床竹绕溪 。
一暇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荫西 。
17、十景塘散步横塘如带障底田,十景名今久不全 。
只有菜花秋稼好,黄云黄锦似当年 。
18、韶村夜泊 ——明·谈应祥芦苇弄秋声 , 轻舟泊晚汀 。
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 。
横渡炊烟暗 , 障川渔火明 。
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
19、春梦——唐岑参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
20、江南——汉无名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赞美杨花或牡丹的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