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一下类型.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如按风格、流派、作用等分又会有不同的类型.
诗词的和是什么意思1、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  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
平平叙事 , 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
汝国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意思是什么“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 。
诗的大意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 , 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 。
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可以知道 , 所谓“工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
陆游认为:一个作家 , 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 , 其识悟所决定的 。
当然,他所说的“诗外功夫”,也不仅仅是这些,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的“功夫” 。
但陆游强调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 , 主张从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
陆放翁这个“诗外”说,倒百分百地意在诗内 。
唯其诗外功夫扎实而又充分,所以 , 他的诗词 , 在文学史上得以不朽 。
...
诗词与诗词格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格律诗可以分 绝句 和 律诗;从形式上看 律诗 每首八句,绝句 每首四句。
从行数上来看,可以分为(绝诗)和(律诗);从字数上来看,可以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诗 。
若两者兼顾起来,则可以分为(五绝)、(五律)或(七绝)、(七律) 。
具体说明如下 。
五绝:每句五字 , 每首四句 , 共二十字 。
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
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
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
准确地说,格律诗还应包括排律 。
排律每首十句或十句以上,每句一般为五言 。
古代诗词情景结合的几种形式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 。
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 。
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
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 。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 。
分别时分 , 正当暮春;东风无力 , 百花凋残 ,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 。
二是寓情于景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 。
但情蕴景中,“枯藤老树昏鸦”透出萧索,“古道西风瘦马”透出苍凉,“小桥流水人家”透出温馨 。
何需点化,羁旅愁思在典型景物中就已润满蘸足 。
三是借景抒情 。
古人在送别诗的结尾常用这种笔法,所谓“以景结情”最好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诗词歌赋里的“赋”是什么意思?。?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 , 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 , 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 , 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 , 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 , 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 , 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 , 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 , 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 , 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  斩新花蕊未应飞 。
不如醉里风吹?。?可忍醒时雨打稀 。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 , 混在 一起通用 , 称为通韵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 , 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  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
软沙倚坐稳 ,  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 ,  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 ,  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 , 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 , 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 , 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 , 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 , 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 , 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 , 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 , 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 , 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
2.读诗入意境 。
欣赏诗歌还要“读” 。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 , 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
3.提高欣赏情趣 。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 , 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 , 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 , 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 , 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 , 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 , 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 , 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 , 众善奉行 。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崩畎锥潦榈墓适吕畎资俏夜拼按蟮氖耍∈焙蚨潦槿床辉趺纯炭啵?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
【古诗在形式上具有哪些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