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仙缘的梦境 带仙的人梦境解析大全


《红楼梦》第一回主要写的是甄士隐的小荣枯,但在此之外 , 还以神话形式分别引出了两个与后文紧密相关的情节,一个是补天石被僧道二仙带入红尘的过程,还有一个是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故事 。

这两个都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 , 作者却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补天石的故事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形式来呈现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的故事却是通过甄士隐的梦境来呈现的 。

也就是说,关于林黛玉的前世 , 只是甄士隐的一个梦 。

那么问题来了 , 林黛玉是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 关于她前世的描述 , 为什么要通过甄士隐的梦来呈现呢?

这正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 他把两个神话情节写在一起 , 却一实一虚,目的就是告诉我们 , 关于绛珠仙子还泪的故事,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像所有的梦一样,带有两个鲜明的特色:虚幻和荒诞 。只有读懂了其中的虚幻和荒诞 , 才能真正读懂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
绛珠还泪的故事是虚实结合:绛珠化身为黛玉是实 , 神瑛化身为宝玉是虚 。
在绛珠还泪报恩的故事中,有一男一女两个主角:男主角神瑛侍者每天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使得绛珠草不但延续了生命,还修成了人形 , “修成个女体” 。这份再造之恩,绛珠一直想要还报,但苦于没有机会 。巧的是,神瑛侍者计划去人间一游 , 警幻仙子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绛珠追随神瑛下凡,“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

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个完整的故事 , 才让读者以为这个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它太像红楼故事的前传了 。

但是 , 作者把这个故事情节安排在甄士隐的梦中,结果就不一样了 。

我们都知道,梦境的呈现,都是虚实结合的,它是现实生活的碎片组合起来的,但缺少情理和逻辑 。所以,太过完整和真实的梦其实是不存在的 。

作者这是在告诉读者,这个看似完整的故事情节 , 其实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需要用心去辨别 。

那么,辨别的方法在哪里呢?就在另一个神话故事里,也就是补天石的故事里 。

补天石的故事是实写的,补天石被僧道二仙携入了红尘,是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经历“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 , 万境归空”的过程,这正是贾宝玉的人生历程 。
【带仙缘的梦境 带仙的人梦境解析大全】

因此,在甄士隐的梦里,神瑛化身为贾宝玉的情节是虚 , 贾宝玉实际是上由补天石幻化而来,所以他不是天上的美玉,而是一块假宝玉 。

在这个梦境里,当然也有实的部分,那就是绛珠为报恩化身为林黛玉是真的,不过她所追随的贾宝玉不是神瑛,而是具备神瑛外表的补天石,所以贾宝玉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

这就是以梦境呈现绛珠还泪故事的第一个目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绛珠化身为林黛玉是真 , 神瑛化身为贾宝玉是假 。如果这一层含义没有弄明白,对全书的理解就会进入误区,甚至误把红楼当成前世今生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来读了 。
绛珠还泪报恩的故事很荒诞,其实是绛珠的执念作怪 。
梦境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荒诞,无法以正常的思维和逻辑来理解 。对于报恩,从正常的思维和逻辑来理解 , 应该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和涌泉,都是甘泉,区别只是量小和量大 。甘泉是什么?是人人都需要的 , 是对人有帮助的 。也就是说,所谓报恩 , 一定要报到恩人的需求点上 , 即使不能雪中送炭,至少也是锦上添花 。

但是,绛珠的报恩,却是一厢情愿:得人之甘露 , 报之以眼泪 。试想 , 谁会需要别人的眼泪?

这就是这个梦境的荒诞之处 。正因为荒诞不合情理,深究之下,我们会发现 , 绛珠的目的并非报恩,而是去执念:“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

通常来说 , 无论是有意施恩还是无心援手,施者都希望受惠者好好活着,而且是不带负担地活着 。比如王熙凤打发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并没想过回报,也不希望刘姥姥一直惦记着 。惦记,会成为双方的心理负担 。

绛珠“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便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

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了绛珠的执念:一定要尽快报恩,哪怕没有甘泉可回报 , 用眼泪也要报 。这种执念如果不去除,绛珠就无法心无挂碍地做仙子 。

绛珠的这份执念与神瑛无关,因为神瑛并不需要她的眼泪 , 她的眼泪对神瑛也毫无助益 。

这就是用甄士隐的梦境来呈现绛珠还泪的第二个目的:还泪报恩太荒诞,但绛珠的强烈执念却是情理之中 。

正是因为绛珠有着强烈的执念 , 而且她带着这份执念化身为林黛玉,于是 , 林黛玉延续了这份执念,这成了林黛玉主要的性格特征:执念太深,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宝玉,并因宝玉而泪?。杂α怂某踔裕鞍盐乙簧械难劾峄顾渤セ沟霉恕?。黛玉的眼泪流干之日,也就是她的执念去除之日,更是她回归太虚幻境之日 。

综上,读懂作者以梦境体现绛珠还泪报恩的双重用意,我们便能看清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一方面执念太深,另一方面报恩报错了人,把补天石当成了神瑛 。而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正因为执念太深,才会把人认错,缺乏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在偏执的路上越陷越深 。

而去执念 , 正是佛家的放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 恰恰又应了僧道二仙所说的“度脱”,脱离世俗的束缚和烦恼,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万境归空——放下执念 , 心境归空 。
相关阅读: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