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丰富学识为主的诗词

唐·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 少壮工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 。
1、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 , 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 , 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 , 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 , 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古诗教学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 。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
一 . 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 , 故形之于作品 。
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 , 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 。
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 , 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 。
”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
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 。
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 , 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 , 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看见了吗??生:看见了 。
...!师:什么样子??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
师: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 , 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
”(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
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 , 已是黄昏之后了 生:“归来饱饭黄昏后” 。
师:吃了饭牧童做什么?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
多背点经典 , 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
因此,在小学阶段 ,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
这就是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
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
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 。
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必要时再加以点拨 。
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 。
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 , 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 。
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成效 。
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
所谓“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 , 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 并很快进入诗境 。
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 , 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
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 , 师生交流后 ,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
四.自主学习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
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 让学
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典诗词的时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识和技能为主,通常将诗文完整、通顺地给学生翻译一遍了事 , 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死记硬背,到考试时能够顺利默写名言名句,能够中规中矩地翻译出某些课文中的段落和句子 。
但是这和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 , 也使古典诗词的文化底蕴失去了美感 。
因此 ,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
一、教师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首要条件作为教书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 。
教学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 , 身教胜于言传 。
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明是非、重操守、知廉耻等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灌输给学生 , 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 , 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教师良好的态度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
二、创设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体味美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创设情境 , 挖掘文本中的社会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 ,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优秀的朗读磁带 , 让学生在美育的氛围中
【以丰富学识为主的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