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古诗词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 , 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 , 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 “高”对“急”;下句“沙”对“渚” , “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 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 ,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 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 , 直到颈联 , 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 , 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 , 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 , 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
诗前半写景 , 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 , 护病断饮 , 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 便跃然纸上 。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 , 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 , 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 , 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 , 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 , 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 高迥处也;独登台 , 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 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新,指初次出现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
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关于登高的古诗词1、倚剑登高台 , 悠悠送春目 。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
)——李贺《句》 2、登高临旧国 , 怀古对穷秋 。
落日鸿雁度 , 寒城砧杵愁 。
昔贤不复有 , 行矣莫淹留 。
——高适《宋中十首》 3、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
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
——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 。
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
——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 。
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 。
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 。
——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 , 晴云日照白鳞鳞 。
归来得问茱萸女 , 今日登高醉几人 。
——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
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
——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 , 绕村骑马思悠悠 。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
——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 , 春恨并依依 。
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
——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 , 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
烟景满川原 , 离人堪白首 。
——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
共知不是浔阳郡 , 那得王弘送酒来 。
——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 , 无人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
——王缙《九日作》 17、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
十岁此辰同醉友 , 登高各处已三年 。
——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 。
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
——司空图《白菊三首》 19、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
——李贺《句》...
古诗 登高诗词名: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
2、回:回旋 。
3、百年:犹言一生 。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 , 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 , 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
--------------------------------------------------------------------------------[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227_76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的名句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
夔州在长江之滨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首联对起 。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
诗人登上高处 , 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
其中天、风,沙、渚 , 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
不仅上下两句对 , 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 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 , 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 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
“独登台” , 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
“常作客” ,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 , 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 , 而无限悲凉之意 , 溢于言外”(《诗薮》) 。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 , 一一得到表现 。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 , 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 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
这样 , 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 便跃然纸上 。
此诗八句皆对 。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 , “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 , 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 且句中自对 , 无一虚设 。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 ,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 , 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 , 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 , 滚滚奔腾而来 。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 , 有疏宕之气 。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 , 同时...
小学到初中有关登高的古诗词古诗《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 , 是抒情 。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 , 映衬时世艰难 。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
”《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
【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俯瞰的古诗《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
颈联自伤身世 , 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 , 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
登高⑴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
注释: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 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
回:回旋 。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
⑹百年:犹言一生 , 这里借指晚年 。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
苦,极 。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
繁 , 这里作动词,增多 。
⑻潦倒:衰颓,失意 。
这里指衰老多?。静坏蒙?。
新停:新近停止 。
重阳登高,例应喝酒 。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
”渚“读zhǔ
【登高古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