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朗读ppt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默写古诗 。
过程与方法: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默写古诗 。
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法:点拨,引导 。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
4、放声朗读这首诗 。(自读、互读 。)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
7、通过学习这首诗 , 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 , 比喻同胞兄弟 。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
自己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 , 为云溪风景之一 。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
3﹑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
4﹑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四)、总结拓展 。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 。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整理已有的关于送别诗的学习经验
1、背诵已学过的送别诗两首;
2、思考一般情况下送别诗会有哪些东西作者一定写?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难舍之情)
(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
1、自由读本诗,运用经验学习,教师作适当的反馈 。
2、梳理在自学本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诗中有两个时间,三个地点名等等)
3、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情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 。
指出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妙处 。
4、指导朗读 。
5、背诵本诗 。
(三)、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 , 齐读课题 , 教师板书 。
1、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
2、理解诗句的意思 。
在这首古诗中 , 你觉得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把它提出来 。生自由提 。
第一句:蹊是什么意思?那花满蹊呢?
第二句:重点理解“千朵万朵,满,压”
第三四句:流连是什么意思?(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3、指导朗读 。
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4、背诵全诗
(四)、小结
1、 杜甫不光是写了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这两首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 , 出示课件,自己试着读一读 。
2、课下,希望你能把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这两首诗 。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生背诵前四首古诗 。
(二)、学习《石灰吟》
1、板书课题,解题 。生齐读 。
师:“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 , 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 不明白的画出来 。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 , 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
人间 。)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4、对比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坚忍不拔)
5、背诵本诗 。
(三)、学习《竹石》
1、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
2、初读《竹石》 。
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来 。
3、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
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
6、背诵本诗 。
(四)、小结
两首古诗都是借物喻人 。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杜甫诗,指明生背 。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紧扣“快”字 , 揭题 。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
2、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平叛捷报一旦飞来 , 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
3、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师引导,注意古今异义 。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
4、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 。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5、背诵这首诗 。
(三)、学习《己亥杂诗》
1、解题,作者简介
(1)《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 ,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
(2)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 , 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
2、朗读这首诗,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
3、师引导理解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现多用作人才选拔 。
4、感受诗人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
5、指导朗读,背诵 。
(四)、小结
第五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 ,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
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
(二)、学习《浣溪沙》
1、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
2、小组交流,理解词句 。
(1)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
4、指导朗读,背诵 。
(三)、学习《卜算子》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
(散读——个读——齐读 。)
2、揣摩词语 , 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
3、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四)、小结
古代诗歌五首ppt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 , 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 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在我国文学史上 , 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 , 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 ,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 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 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 ,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 , 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 , 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
三四句 , 莺燕争春光 。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馐?..
初一语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提这个问题的小孩,真的很懒哦~至少你也把想赏析的诗歌先写出来吧 , 我们年纪一大把了 , 不知道你们初一学什么诗词?。〔还?nbsp;, 还好,我有办法 。
《观沧海》“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 , 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前面的描写 , 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就不必细说了 。
《次北固山下》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
颔联写景寓理 , 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 , “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 , 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 , 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 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 , 似略胜一筹 。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 , 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 , 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 , 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
《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 , 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
一二句 , 云水生春意 。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 , 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 , 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 , 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 , 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 , 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
放眼望去 , 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 , 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
古代诗歌四首相关问题描绘的图景:不远处 ,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 。
和谐 。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同样表现的是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
妙在何处: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面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 。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 。
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
写景极为传神 。
几处 , 处处:早春莺雁并不多 。
注意时节,注意事实 。
妙在何处: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构思 。
“日、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的匆匆不可待 , 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
抒发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 。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就表现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
我刚刚上了这篇文章 , 你问的都是考点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句子《观沧海》: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句话诗人以大海自比,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 。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描写了莺莺燕燕的动态,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
《天净沙 。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18个字勾画出9副画面,渲染了萧条、凄凉的气氛 。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多音字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 , 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 。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
其中曹操所作的《观沧海》便是其中的经典 。
临川文学人物王安石也有古诗歌大作 。
如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8句(超过8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
绝句为4句 。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 。
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 。
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 。
古代诗歌四首预习阅读理解4.选了水、云、莺、燕、花、草5.几处、谁家说明其少,更能点出春天之意6.钱塘湖的早春明丽美好,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
7.更加;燃烧8.暮春 今春看又过说明春天即将过去9.A10.江水碧绿澄澈,显得飞翔的水鸟更加洁白无瑕,江边青山葱郁,山花像要燃烧的火焰,绚烂无比11.有四种类型1:莺燕——常常象征春天美丽景色如 , 几处早莺争暖树2:雁、青鸟——信使 如,归雁洛阳边3:杜鹃—— 深深的离愁 很多指乡愁4:鸿鹄、鹰——远大志向 如,雁雀焉知鸿鹄之志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朗读ppt】--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