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董仲舒传古文翻译及注释

1、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 。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 。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 。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 。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 。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 。”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 。’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 。
【汉书董仲舒传古文翻译及注释】2、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 。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 。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 。”易王说:“说得好 。”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 。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 。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 。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 。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