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怀孕了男孩是什么意思 怀孕梦到男孩是反梦吗

陈子丰
*本文涉及剧透 , 剧透后或许观影效果更佳 。
“国漫”这个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已经有七年 , 迄今为止 , 《雄狮少年》是我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好的一部 。
它是少年的故事 , 舞狮的故事;也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 打工的故事 。看到第一层故事 , 你会屏住呼吸 , 期待奇迹 , 盼望强仔咸鱼狮队拔得头筹;看到第二层 , 你会咬紧牙关 , 读出生活并不总有奇迹 , 真正的磨砺不在赛场之上 , 输赢之间 。放映厅里观众寥寥 , 散场出来 , 有人托着假想的狮头手舞足蹈 , 有人拭泪默默离开 。104分钟的电影 , 从不同角度解读 , 都有厚实的回味 。
其实 , 用“国漫”限定《雄狮少年》稍嫌空泛:从《大圣归来》起 , “国漫崛起”已经逐渐变成宣发套话 , 影评人、媒体和观众早感觉到 , 单独一部电影 , 是好是坏都不足以代表国家的整体水平 。但换个角度说 , 《雄狮少年》又是实打实的“国漫” , 因为它先进的技术、华丽的风格 , 都服务于呈现中国的普通人——生活在2005年、家在广东、说话有口音、进城打过工的中国普通人 , 就算不是你 , 也一定在你身边 。
CG做出了打工人:打破动漫造梦模板
《雄狮少年》剧照 。
广东小村 , 水田 , 夕照下的木棉花 , 人字拖少年;
省会大城市 , 工地 , 浓雾里的巨幅广告牌 , 红背心工人……
百余分钟一个浓缩的故事 , 恰应了人们对演唱片头曲的“五条人”的音乐的评价:地域如此之小 , 世相如此之大 。
可惜12月电影市场低迷 , 《雄狮少年》票房尤其惨淡 , 上映一周仅6500万 。点映时给出高分的影评人一面奋力“自来水” , 一面分析影片失利是因为没有大IP , 讲的也不是人们熟悉的故事——直白地说 , 它不是能用一句话概括、用一个响亮的姓名吸引人走进电影院的故事 , 不是一个人们早就烂熟于心的故事 。
我们对国漫的期待如此之大 , 可耐心竟如此之小 , 不知不觉 , 大银幕上几乎只剩下一个类型:依托耳熟能详的神话体系搭建“宇宙” , 根据现代价值改编 , 将传统元素和赛博朋克糅合 , 拍少年热血拼搏 , 喊我命由我不由天 。《舞狮少年》最初立项的关键词也是这些:舞狮、热血、少年 。导演孙海鹏想拍体育题材 , 舞狮融传统文化于竞技 , 本身还是一种视觉艺术 , 而热血少年则是票房的底线保证 。影片出品方变更为北京精彩时间后 , 原定的(体育)少年三部曲 , 也变成了“中国少年宇宙” , 涵盖了《铸剑少年》、《排雷部队》、《春运太空》等项目 , 用现在大红大紫的“宇宙”概念圈出一块贯穿古今的地 。
传统文化+热血+少年的国漫统一制作模板并非不好 , 只是过分的单一总是病态 。虽然遵循这一模板的作品都标榜《大闹天宫》、《哪吒脑海》的血统 , 但其内核中复刻迪士尼的部分也很明显:形式上用高度写实、大手笔精细调制渲染的CG动画 , 依托神话设定制造视觉奇观;而内容上则以单线为主 , 用二元对立(如社会身份和自我、世俗眼光和真正梦想中、自私和博爱、怯懦与勇敢等)结构冲突 , 主打自我实现的励志牌 。如此绚丽的视觉形式配上简单的内容 , 确是名副其实的“给眼睛吃冰淇淋 , 让心灵坐沙发椅” 。虽然和现实生活少有半点联系 , 但这就是“梦工厂”的成功秘诀 。
《雄狮少年》的预告片和海报写满“废柴逆袭”“病猫崛起 , 烂泥发光” , 很有欺骗性 , 但它真正呈现给观众的并不是一个逆袭神话 , 有人在镜头里看到了自己的老家 , 有人跟阿娟有一样的经历 , 有人在阿猫阿狗身上看到了自己 。不是“我也可以成为他们” , 而是“他们就是我 , 写实的我” 。
影片一开始就用富有年代感、抑扬顿挫的播音腔将舞狮的主题升华到哲学高度的极限 , 但随即一个蒙太奇 , 雄狮变成了流浪猫 , 大道理掉在土路上 。伴随五条人的《靓仔出街》 , 骑破单车、穿破拖鞋的“靓仔”主角带我们过场 。错落的水田、东倒西歪的电线杆、上下坡土路、铁皮屋顶苫着红蓝编织袋、海鲜大排档的师傅在露天厨房颠勺……令人恍然想起 , CG技术除了制造幻境之外 , 还能还原生活情景 。尽管我们还是会朴素发问:它和实景有什么本质区别 , 但至少 , 在这部电影中 , 视觉炫技没有拖累内容 , 反而服务了内容 。影片的很多镜头 , 如窄巷追车撞到玻璃、胖子昏昏欲睡地打鱼蛋 , 夕阳下的强仔咸鱼店门口 , 汗衫短裤的中年男子得意忘形 , 被妻子抄起咸鱼敲脑壳……明显致敬了成龙和周星驰的真人电影 , 这些喜剧元素也形成了一种不断自嘲、不断消解的小人物无厘头风格 。
不过 , 充满烟火气的无厘头只持续到影片的1/3 , 中间的1/3则转为沉重的现实主义 。阿娟其貌不扬的脸 , 在起初阳光下的少年拜师故事中被大特写反复刻画 , 这是主角的镜头 。但自从登上去广州打工的小巴 , 他的脸便经常淹没在阴影里 , 只留给镜头突出的后脑和嶙峋的脖颈 。蹲在高楼脚手架上、穿着灰色雨披拎着外卖奔跑、身体倾斜四十五度推着平板车上两米高的货、混在电子厂穿灰黄色工服上班的人群中……他看不清五官的面孔失去了主角光环的眷顾 , 也失去了动漫造型的造成的距离感 , 变得十分真实和常见 。2005年 , 广州楼盘遍地拔起 , 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尚未免除 , 大量青少年从初中就退学打工 , 他们留过杀马特或锅盖头 , 最后都剃成好打理的板寸 。这一年“打工人”一词刚刚在字典里出现 , 但频繁流动的打工仔的身影已经消失在路人疲惫而习以为常的眼底 , 直到镜头逼迫人们注视这些难以区分的背影 。
天台上的雄狮睁眼:热血励志的正反题
在1/3处从光明堕入黑暗 , 然后在高潮处一飞冲天 , 皆大欢喜 。《雄狮少年》如此简单地使用这种常见的电影节奏 , 观众也许会感到俗套 。有评论者认为前半部分过于套路 , 口号多到尴尬 , 从“灵魂暗夜”起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也有人认为套路服务于后面的反套路 , 高开低走 , 反而让高潮层次丰富 , 超越普通的皆大欢喜 。
《雄狮少年》剧照 。
我比较认同后一种 , 我的观感是:电影像是在刷黑的油画布上逐层提白罩染 , 光明和灰暗、励志和残忍、奇迹和没有奇迹 , 在影片中一直互相纠缠 , 互为反题 , 后者剥蚀、消解前者 , 却将前者最坚硬的内核裸露出来 。观众如果和主人公的“逆袭”意志稍稍拉开距离 , 就会看到故事的现实版本:阿娟开头给父母打电话 , 就说自己18岁了 , 要去打工 。阿娟、阿猫、阿狗 , 这些18岁的孩子没有去上学 , 就算父亲不出事故 , 他们也很快会和父母一样踏上务工之路 。而舞狮并不是一个选择 , 活狮子阿强还是会在婚礼上遭人白眼 , 靠卖咸鱼养家;即便出身优越 , 拿了冠军 , 冠军阿娟的舞狮道路也有难过的坎 。
带着这个视角看拜师学艺的过程 , 浮夸到虚张声势、用力过猛到无厘头的豪迈 , 也透出心虚和心酸 。邻居大爷的广播字正腔圆地放着“少年强则国强” , 镜头一摇却露出三个含胸低头的废柴;阿娟在田埂上连珠炮地大吼“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仰天大笑出门去” , 师父却并不买单 , 面无表情地说“行了我知道你喜欢李白了” 。幼稚的口号喊得越多越响 , 越暴露出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 , 和热血少年自知的力不从心 。
在这部电影中 , 光线也是很重要的语言 , 把简单的励志故事变复杂 。在明亮的前1/3 , 有几处用到了色调极其明快 , 饱和度直接拉满到失真的打光 , 仿佛早期彩色史诗电影 , 突出主角的英雄性 , 同时呈现舞台戏剧感 。第一处是在山顶熊熊如火的木棉树下 , 白衣的冠军阿娟对病猫阿娟说:“你可是被红棉花砸中的男人 , 你可以的”——这是影片励志的起手式 。可实际上几乎每个广东人都被木棉花砸过头(甚至受伤) , 这句善意的鼓励经不起推敲 。尤其电影过半观众知道 , 冠军阿娟的本领是舞狮世家的家传 , 不能说来得容易 , 但她有如此优厚的训练条件 , 未必能体会少年的困境 。将狮头相赠 , 她更多是希望同名少年能传承自己放弃的事业 。在现在的互联网语境下 , 冠军阿娟的话一般被叫做画饼、灌鸡汤 。
第二处强光是送鱼归来的咸鱼强拿起舞狮的宣传单 , 一瞬间传单上光芒万丈 , 迟暮英雄重回少年 , 仿佛隐居的扫地僧出手、微服的钦差升堂 , 《功夫》里包租公和包租婆重新亮相为杨过和小龙女 。可帅不过三秒就有大排档老板骂他咸鱼送得慢 , 把壮心一锤砸回泥里 。
下一处则是前面提到的追车拜师 , 阿娟正对夕阳满面红光 , 背后晚霞满天 , 可他逼问:“这都是假的吗?李白是骗人的吗?”这不合时宜的问题令人揪心 。李白本就是水中捞月的追梦人 , 阿娟从岩缝中挣扎出来的志气 , 该如何托付呢?
最催人泪下的一处用光在电影的明暗转折处 。阿娟听说爸妈回来了 , 飞奔回家 , 一路惊起萤火虫 , 像轻盈的光带向月亮飞去 。可是一进家门 , 灯光惨然 , 父亲躺在床上 。镜头切换 , 两只蛾子不停地拍打发黑的日光灯管 。飞蛾扑火 , 既是现实的明喻 , 也是对追梦这一主题本身的隐喻 。生活的巨口张开 , 木凳高桩变成了工地的脚手架 , 舞狮的本领在体力劳动中派上了用场 。珍爱的狮头塞在积灰的角落 , 变成无力维护的旧梦 。
阿娟打工的部分是电影的低潮 , 俗称“灵魂暗夜” 。有人说这段低潮过于拖沓 , 和前后舞狮主题脱节 。实际上 , 它根本不是低潮 , 而是电影在逻辑意义上的真正结局——虽然最后还是参加了比赛 , 但阿娟清晨做下的决定“师父 , 山路忘不到头 , 我只能往前走了”并未改变 。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这一场:阿娟脚受了伤 , 第二天还要去上海务工 , 黎明时分他爬上天台练最后一次 。先是站都站不稳 , 逐渐地像打醉拳一样舒展开手脚 , 脚下是城中村破公寓楼堆满杂物和泡沫箱的屋顶 , 眼前是自己劳动的壮丽而冰冷的城市 。
《雄狮少年》剧照 。
他狂舞、腾挪 , 穿着盐渍发白的背心、解放鞋 , 胳膊上是体力劳动造就的黑红的肌肉 , 在太阳快升上地平线时 , 向着缓缓苏醒的无情都市 , 蒙灰的醒狮猛然回头 , 愤怒地一睁眼 , 所有不甘、不认、不屈都在里面了 。这写意的场景比任何台词都更能说明舞狮的意义 , 也更能说明阿娟于绝处的心路 。此时在家乡 , 阿狗问师父 , 阿娟还舞狮吗?师父回答“不重要了 , 人生有上山也有下山 , 阿娟有自己的路要走” 。
其实《雄狮少年》本来就是关于放弃舞狮的故事——电影里的三个狮头 , 也是中青少三代舞狮人 , 咸鱼强为了妻子家庭做起了小买卖 , 放弃了舞狮;冠军阿娟因为父亲和社会的偏见 , 或许还有“正常”的白领生活的吸引力 , 放弃了舞狮;病猫阿娟则为了给父亲救命治病放弃了舞狮 。不同的年龄、性别、境遇 , 对舞狮同样的热爱 , 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 阿猫阿狗的舞狮路又能走到何时呢?
影片扣住贺岁档的题 , 最后还是给了奇迹、留了光明的尾巴:阿娟挂了狮头 , 父亲动了手指 。冠军阿娟的吊坠挂在宿舍的铁床上 , 床头的三张照片分别代表家庭、友谊和朦胧的爱情 , 似乎两个阿娟已经情愫互生 。这一幕很像有类似主题的《长江七号》结尾 , 虚实难辨的柔和晨光和梦幻的音乐中 , 父亲醒来 , 七仔也带着成群结队的朋友回归 , 而和主人公同呼吸、一心盼他万事如意的观众吞下这颗童话糖果 , 心底仍旧知道 , 现实中 , 奇迹多半不会发生 , 父亲就这样工伤去世了 。我二刷《雄狮少年》的时候 , 影院里只有一对母子 , 四五岁的小男孩全程很投入 , 但在结尾处《莫欺少年穷》音乐响起时 , 开始不安分地尖叫:“为什么——为什么小孩掉水里了他爸就能醒过来啊?”
孩子的眼睛不骗人 , 就算奇迹发生在这个阿娟身上 , 也未曾发生在和他有一样剪影的千万阿娟身上 。两个阿娟大概也没有在一起 , 因为病猫阿娟的境遇没有任何改善 , 他还是清早背起挎包去工地上班 。如果他偏要独自拼搏 , 证明自己的价值 , 那他就不是为父治病的打工仔阿娟 , 而是迪士尼的英雄 。普通人没有如许矫情的余地 , 一次胜利 , 偶尔高光 , 生活也很少就此天翻地覆 。时代总在展示奢侈的珍宝 , 讲述美梦成真、奇迹发生的故事 , 鼓励人们放下一切包袱 , 勇敢追梦 , 但你我凡人总有放不下的包袱、跳不过的高桩、迈不过的门槛 , 放手一搏只是少数后顾无忧的人的奢侈 。但被郑重放下的梦想 , 仍旧在身后暗处燃烧 , 支撑着每日的谋生 。在这个意义上 , 师娘骑着摩托头也不回大喊的“我后悔”!才铿锵有力;阿娟把狮头抛上擎天柱 , 自己摔下来的结局才有分量 。
【做梦怀孕了男孩是什么意思 怀孕梦到男孩是反梦吗】如何上山 , 如何下山:直面人生的匹夫之勇
如此说来 , 《雄狮少年》的过人之处 , 是揭示励志正能量背后的残酷现实吗?是戳穿追梦的幻影点破终将放弃吗?不然 , 打破励志、愤世的二元对立 , 故事有更厚实的力量 。
浮夸的积极向上、日复一日的口号、逆袭的幻想固然不是生活的真实 , 但颓废和愤世也不是生活的真实 , 不是因为它们病态、负面 , 而是因为所谓躺平和美梦同样奢侈 。味精冲水的廉价鸡汤令人厌倦 , 但18岁身无分文的孩子、养家糊口的中年人 , 难道不需要有超越此刻的能量 , 让他们为了朴实的需求、难舍的牵挂、生存的尊严 , 支撑自己爬过一山更比一山高 , 每一步都走出雄狮的精气神?
这就是整部电影中 , 夸张的光明热血被反复磨蚀后露出的筋骨 , 也是师父高龄登台给阿娟上的人生一课 , 不是“我都没有放弃舞狮 , 你也别放弃” , 而是:被命运驱赶上高桩 , 只能咬牙走下去 , 就算高桩上每一步都有血迹 , 就算“何处上山 , 何处下山 , 求神无用 , 命苦矫情 , 没钱没着落” , 也不认眼前这步就是结局 。这样的咸鱼强 , 总被人取笑“也配当黄飞鸿” , 其实他正是当代的黄飞鸿 。本来 , 黄飞鸿就是时运不济 , 舞狮授徒之外卖药、看场子谋生 , 却仍尽力扶危济困 , 去世时都无钱下葬 。阿娟、阿猫、阿狗对应的梁宽、牙擦苏和猪肉荣三个徒弟 , 也都是市井贫民——舞狮本就不是上等人的爱好 。而黄飞鸿醒狮所代表的自强不屈 , 在咸鱼强师徒身上不断反转 , 从热血但幼稚的口号 , 变为荒谬苦涩的空中楼阁 , 再到不披狮头也能从血里渗出、石缝里迸出的铁骨 , 层层转折、层层递进 , 已不再是轻飘飘“当自强”的鸡汤 , 而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的“猛士”;是罗曼·罗兰所谓“世上唯一一种英雄主义”的草根版本:一个凡人生在万事不为他齐备的世间 , 拼尽全力走出一条血路的匹夫之勇 , 大勇 。
《雄狮少年》剧照 。
电影歌颂平凡人之勇 , 最后落在了毛不易演唱的片尾曲《无名的人》身上 , 点出了致敬平凡的主题 。在紧密贴合剧情的《莫欺少年穷》之后 , 这个骤然升华的尾声其实值得商榷 。第一段还是拼尽全力才能普通的无名者“我”的自述 , 第二段的致敬平凡却全部都是第二人称、祈使句;优美抽象的意象、“敬你的沉默和每一声怒吼 。敬你弯着腰上山往高处走”悄然消解了全片第一人称的逼人真实、拉开了旁观者的距离 , 仿佛这个用磁性嗓音克制地表达敬意的画外音 , 不属于一个平凡人 。
在影院逐渐亮起的散场灯光中思考阿娟未来的命运时 , 我反而想起了10年前筷子兄弟的《老男孩》: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 , 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平凡 , 啊谁给我答案?……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
2005年18岁的阿娟 , 今年将要满35岁 。35 , 是明文规定不再是青年的年纪 , 是大厂员工面临裁员的年纪 , 是很多人孩子开始上学、父母面临退休的年纪 。
不知道阿娟是否还留着只剩一只眼睛的狮头 , 不知道他在哪个城市 , 颈椎有没有开始痛 。他如果真的存在 , 可能和我一起挤过早班地铁、抢过共享单车 , 更可能帮我送过外卖、粉刷过我出租屋的墙壁……
阿娟 , 如果有明天 , 祝福你亲爱的 。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丁晓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