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苏轼的《题西林壁》的意思

原文
飞来峰上千寻塔,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身在最高层 。(版本不同)
【朝代】:
北宋
【体裁】:
七言绝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峰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
3. 缘:因为 。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 , 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
【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 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 , 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 , 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 , 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 , 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 , 恐意有另指 。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 , 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 , 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 , 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 , 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思绪条贯 , 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 , 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 , 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 , 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 , 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
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
缘:因为 。
此山:指的是庐山 。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 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 耐人寻味 。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 , 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 , 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 , 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 , 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 , 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 , 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 , 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 , 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 , 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 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 ,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 , 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 , 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 共为豪放派词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 , 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 , 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
诗意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
缘:因为 。
此山:指的是庐山 。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 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 并借景说理 ,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 如果主观片面 ,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实写游山所见 。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
【我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苏轼的《题西林壁》的意思】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这是一首哲理诗 ,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 ,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 故而亲切自然 , 耐人寻味 。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 , 而在于富有理趣 。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 , 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 , 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 , 就会不见全局 , 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 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 ,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
豪放派代表人物 。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
在政治上属旧党 。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体会诗中的哲理,写一篇文章 。
要求...
题西林壁 百科名片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风格,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 。
在政治上属旧党 。
[1] 《题西林壁》诗意画 编辑本段作品概述 【诗名】《题西林壁》 【朝代】北宋 【作者】[宋]苏轼 【体裁】七言古体 他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相似 是描写著名的飞来峰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
西林寺在庐北麓 。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
缘:同“原”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
横看:从正面看 。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
各不同:不相同 。
题:书写;题写 。
侧:从侧面看 。
识:看清楚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
题:书写 , 题写 。
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是只愿身上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 。
[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 如果主观片面 ,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 , 谈游山的体会 。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 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
[2]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
深入浅出 , 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
也就是说 , 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 , 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 , 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
[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题西林壁》的诗词题西林壁的全部诗句:《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 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 , 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版本一《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版本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题西林壁的写作背景 你好 ,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 。
作者从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角度 , 处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位置来观察,结果是【不同角度观看庐山感觉也就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

《题西林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 , 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 , 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题目】《登飞来峰》【诗词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诗句与注音念奴娇(niànnújiāo)——赤壁怀古(chìbìhuáigǔ) 宋(sòng)?苏轼(sūshì) 大江东去(dàjiāngdōngqù) 浪淘?。╨àngtáojìn) 千古(qiāngǔ)风流人物(fēngliúrénwù) 故垒西边(gùlěixībian)人道是(réndàoshì) 三国(sānguó)周郎(zhōuláng)赤壁(chìbì) 。
乱石崩云(luànshíbēngyún)惊涛裂岸(jīngtāo lièàn)卷起千堆雪(juǎnqǐqiānduīxuě) 江山如画(jiāngshānrúhuà) 一时(yìshí)多少(duōshǎo)豪杰(háojié) 遥想(yáoxiǎng)公谨当年(gōngjǐndāngnián) 小乔(xiǎoqiáo)初嫁(chūjià)了雄姿英发(lexióngzīyīngf?。┯鹕嚷诮?(yǔshànguānjīn)谈笑间(tánxiàojiān) 强虏(qiánglǔ)灰飞烟灭(huīfēiyānmiè) 故国神游(gùguóshényóu) 多情应笑(duōqíngyìngxiào) 我(wǒ)早生华发(zǎoshēnghuáfà) 人生如梦(rénshēngrúmèng) 一尊还酹江月(yīzūnháilèijiāngyuè) 一个网上朗读的网址:http://www.wuys.com/lit/reading/61.mp3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