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雁象征意义

雁在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异”字领起全文,写出边疆秋来,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 , 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 。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睡 。”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这种意象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归雁入胡天” 。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 。晚年多病 , 朋友失散零落 , 处境艰难,心里充满痛苦心情 。自己就像这只孤雁一样,离群落单 , 和家人离开故地,与友人分散 。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 。
由于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比如:韦应物《闻雁》中“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范仲淹的《渔家傲》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 , 对此可以酣高楼 。”等等
古代诗词中梧桐、黄花、雁等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 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 。
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 。
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 。
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 , 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 ,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 ,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 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 供广大朋友参考 。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 , 故有意象产生 。
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 , 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
B、一是面对落花 , 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
花落巳葬 , 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 , 绝胜南陌碾作尘 。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 , 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 , 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 。
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
正因为这些原因 , 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
”(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 , 一寄塞垣深 。
”(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
”(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 ,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 , 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
"鸿雁""鹧鸪"意象的意思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 , 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 。
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 , 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
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 。
有诗为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
雨昏青草湖边时 , 花落黄陵庙里啼 。
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 。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 , 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 。
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一曰离别 。
佳人执郎之手 , 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 , 湘中月落行人发 。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
二曰悲情 。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 , 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
”三曰爱情 。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
唱尽新词欢不见 , 红霞映树鹧鸪鸣 。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
四曰相思 。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 , 步步移情换景 。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 , 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
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 , 孤鸿惊恐不安 , 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
3、鸿雁是候鸟 , 春秋迁徙 。
秋天 , 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 。
在古诗词中 , 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 , 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 , 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
他已化身飞鸟 , 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b7b40100g99b.html这里有鸿雁的例子
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总结高考: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
乌鸦燕子系兴衰 , 草木仍在人事移 。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 , 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 , 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 , 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
殷勤自与行人语 , 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 。
声声只道不如归 。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 , 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 。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 。
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
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 , 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
5、别时“长亭”“柳”依依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 , 《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 。
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
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 , 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6、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7、“乌鸦”“燕子”系兴衰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 , 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
2007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
8、“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
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2007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来源:互联网)
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楼主的问题很抽象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
诗词的意象要靠多读去领会 。
一般的话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
汉代以来 , 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 ,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 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 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 , 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 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 此独尊其品格 。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 , “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 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 , 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 , 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 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 ,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悍绱涤稚?。
远芳侵古道 , 睛翠接荒城 。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薮Σ簧拇翰荩幢扔骼氡鸬某钚?。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 表凄凉之音 。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 , 不雨也飕飕 。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 梦逐芭蕉雨 。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
10、梧桐 在中国...
论诗词意象特点,大约600字.谢谢山 , 作为自然世界中最强大最能唤起人类感情的真实存在 , 屹立在地球的表面 , 产生在人类诞生以前的未知历史里,延绵到现在,历代人欣赏历代人赞美历代人抱怨,却无法真的反抗 。
作为大地母体的一部分,它在那哪里就融入了哪个民族的生命,流淌于哪个民族的血液 。
追溯到华夏文明始祖的先秦,在古老的神话里我们读到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而《刑天舞干戚》里,刑天就是葬于山而后获得重生的 。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
”在中国文学的源流《诗经》里,山之形象也无处不在 。
《国风,召南,殷其雷》中说道“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其雷,在南山之下”即写车马之声,一会儿在山上一会儿在山下,就是不见远役的丈夫归来 。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南山有台》中更是多次以南山和北山有什么来做起兴之句,引出对“宾客有德有寿,为国柱石”的祝福 。
而两汉,魏晋,唐,两宋,(元)明清这一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里,山的意象的出现更是层出不穷、风采各异、意蕴深厚而耐人寻味的 。
这里便将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辉煌的诗词借用,和诗词进行对照阐析研究,从而更好了解毛诗词中古典意象的艺术特色 。
实际上“山”的意象在毛诗词中出现是十分频繁的,就我所收集的基本全面的七十首诗词而言,山这个字就出现了大概六十次,再加上出现的“峰”和“嶂”等代山的字,一共山的意象出现的应该有七十次左右,这在七十多首诗词里出现,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人民革命的发起者和领袖,他常年在路途上奔波,为逃避追捕和迫害,进山是常事 , 同时中国革命也是从农村开始胜利的 , “进山钻洞”是当时的战斗方针,所以山已经融入了革命的血液,融入了的信念,读懂了山自己也就成了一座世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
水系意象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作为古今中国的第一人,其领袖的风采和气度,萦绕宇宙,弥化乾坤,他不仅是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所以在他性灵所羽化的文字里,水也如山意象的存在一样,是他常喜提及与妙笔生花般应用的素材 。
如果说山是大地的脊梁 , 那么水就是大地的经脉 , 脊梁威稳挺立,经脉温柔绵延,它们共同创造了世间奇幻的生命 。
如果说山是男人,那么水就是女人,男人阳刚威猛行走四方 , 女人温婉灵动呵护家园,他们共同缔结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 。
如果说山意象的频繁出现是诗词的筋骨 , 是仁者厚重的慈爱,那么水意象的多次出现就是诗词的血液,是智者丰满的思想 。
一切生命始于水,亦如人类,也因为如此,人类在最初的记忆里便处处留下了水的痕迹 。
当然由于早期人类生产生活能力低下,一般文字或者神话传说里的水都是灾难性的 。
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很小就已经熟知了,大禹一生与水做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细节我们是非常熟悉的 。
而《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篇目,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的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洲”即指河中的小岛,此句是个起兴句,以河中小岛上出双入对的雎鸠鸟 , 衬托出君子对情侣的渴盼和思慕 。
这里水的意象是具有多重含义的,水既是一种缠绵无奈的阻隔,也是爱情温柔乡的指代,还喻指了“女儿是水做的” 。
爱情里水似乎常常是红娘,《诗经国风郑风》的《扬之水》篇就更胜一筹 , 说道: 扬之水 , 不流束薪 。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此诗中不仅表达了远役的士兵对妻子的思念,还以士兵之口责问激扬奔涌之水为什么没能带来自己的爱人,带她来和自己厮守,一起戍边 。
而唐代诗词中水作为意象的出现更是俯首皆是了,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那一深潭的汪汪碧水都比不上我和汪伦的情谊,这里水是情感的折射 。
水又是时间的折射“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这里江水奔腾而去不待人,就如时间一样,“空回首,白了少年头” , 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水还是时间的写照,且看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叹,再看那“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的落寞,水,一个并不刚毅的物体 , 它承载的讯息确实如此之多 。
其实我们所熟悉的古诗词里的水最多的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或灵动或伤感的部分 。
如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再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毛诗词七十首里水系意象出现的大概有七十多次 , “水”本身出现了十次,“江”出现了十五次,海出现了七次,波出现了四次,浪出现了十一次,涛出现了两次 。
这总体加起来是个非常不...
给我几句有关燕子和大雁的诗句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 , 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 , 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 , 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
如“冥冥花正开 , 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 , 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
飘然快拂花梢 , 翠尾分开红影 。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 , 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 , 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 , 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 , 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 , 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
凡此种种 , 不一而足 。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 , 随云去 。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
时任宗在荆州 , 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 , 寄于薄情夫 。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
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
雁啼悲秋,猿鸣沾裳 , 鱼传尺素,蝉寄高远 ,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 ,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 , 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 , 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 , 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
燕子 , 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 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
燕子楼三首并序 【唐】白居易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唐】岑参 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 。
苏溪亭 【唐】戴叔伦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即事 【唐】杜甫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
绝句二首 【唐】杜甫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十二月一日三首 【唐】杜甫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
水槛遣心 【唐】杜甫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燕子来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
路入剡中作 【唐】方干 掠草并飞怜燕子 , 停桡独饮学渔翁 。
宫词 【唐】韩偓 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
有中国古代诗词中各种景物表达的意象大全吗 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明月、清风、细雨、微草、雪、江河、落叶、天、鸟、鹅、马、菊、雾、霜、冰、战场、草原、烛、桥补充: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
”由于“桥”“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 。
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 , 又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
燕子: 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晏几),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 坦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
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 ,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问君能又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花红易衰似侬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 两处闲愁”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
明月还常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边塞》)的悲壮雄浑 。
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 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此外,月亮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意 , 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宋代吕本中的词《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恨君却似江楼月 ,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
”梅花: 迎寒早开,美丽脱俗,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 。
梅花诗中最著名的莫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还有南宋诗人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暗蕴,意味深长 。
它的另一首:“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
日暮诗成天又雪 , 与梅并作十分春 。
”描绘了诗人踏雪赏梅赋诗的情景,可见诗人的旷远逸致 , 别有一番高雅情趣 。
诗人谢枋《武夷山中》诗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
”以深山中梅花高洁超尘的形态 , 象征诗人自己不随俗浮沉的崇高品格 。
菊花: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 , 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 , 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征 。
元稹《菊花》:“秋绕舍似陶家,编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
”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板桥《寒菊》) 。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 , 都借菊花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
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虚实相生,语意双关,表达另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何爱情的纯洁 。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
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因此常被看作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
李白的《赠书侍御黄裳》:“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
鸿雁:雁是侯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仿佛奋力飞回故巢 , 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 , 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如...
伤感诗词中常用的一些意向,要伤在情字上面的这位同学,意象之象 , 乃“意象”,而非“意向”也 。
我所了解的诗歌中通常喻指“伤情”的意象:“蝴蝶、大雁、流水、女子、梦、月亮、丝竹、花开花落、归去来兮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
不要无视诗歌本真的实在 , 艺术来源于生活 。
自己经历过的,方是最好的意象 。
【古诗中雁象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